《支教:在小凉山的28年》作品研讨会在海安召开

2017年02月28日 09时23分 

  

  作品研讨会现场 

  2月25日,长篇报告文学《支教:在小凉山的28年》作品研讨会在我县召开,此次活动由省作协和海安县委县政府主办。省作协主席范小青,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朔,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南通市副市长、海安县委书记陆卫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王一鸣,县委副书记、县长顾国标,县委副书记成宾,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严长江,副县长秦艳秋,省、市、县部分作家、评论家以及宁蒗支教群体的教师代表参加活动。  

  《支教:在小凉山的28年》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县作协主席蒋琏以纪实性手法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生动再现了海安支教群体一幕幕感人事迹。1988年4月,我县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签署《海安县与宁蒗县教育合作协定书》,此后,海安教育界的许多教师面临着一生中极为重要的选择,赴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支教。28年来,第一批支教老师已经青丝变白发,第八批青年教师继续整装前行,200余人陆续抵达宁蒗地区支教,支教的选择不只影响教师自己的人生轨迹,更改写了远在八千里外10多个少数民族子女的人生轨迹。作者蒋琏在《雨花》、《钟山》、《青春》、《中国报告文学》及《文学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了众多的小说、散文及报告文学,出版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及散文集多部,并获得过中国人口文化奖文学作品奖、中国散文学会年度图书奖、江苏省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奖等文学奖项。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说,蒋琏创作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题材上选择了海安支教老师这个群体,作者从很早时期就开始介入这个题材,不断关注这个题材,对支教老师有非常多的感触,并深深地被这群老师所感动。作者选取报告文学这个体裁,用叙述的方式,不动声色地、温和地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渐入佳境,被文学作品所叙述的人和事感动,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深厚。近年来,在报告文学创作队伍萎缩、青黄不接的时期,蒋琏的这部作品为报告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是江苏报告文学创作中一个很好的范本。 

  陆卫东致欢迎辞。他首先介绍了近年来海安围绕“枢纽海安、物流天下”战略取向,充分发挥“动车时代、节点城市”新优势,立足“区域性枢纽城市”的战略追求,建设“强富美高”新海安进程中取得的成绩。陆卫东指出,深厚的人文底蕴促进了海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使海安成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教育输出、智力支边”成为海安在落实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的一份责任,自1988年第一批老师赴云南宁蒗支教开始,28年间,海安234名教师踏上支教征程,群体接力,用青春和热血助力宁蒗教育不断攀登高峰,谱写了一曲曲动人乐章。  

  陆卫东希望各位专家、领导畅所欲言,为《支教》这部作品再完善支招,为海安的文艺创作、文化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他盛情邀请文学创作名家、领导多来海安体验生活,描绘海安、宣传海安。  

  与会专家、作家从思想、政治、文学等方面,对长篇报告文学《支教:在小凉山的28年》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研讨。大家普遍认为:这部作品有内涵、有高度、接地气,通过对海安在宁蒗支教教师群体的描写,展现了小凉山地区各民族的绚丽风情,揭示了28年来海安支教群体的心路历程,这样的作品有利于弘扬民族团结精神,也对东部较发达地区如何通过教育扶贫帮助西部地区发展,给予了深刻启发。  

  当天,与会专家、作家还参观了海安博物馆、铁锚玻璃、鑫缘集团、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等处,详细了解了海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海安历史文化。 (《海安日报》记者 吴薇 姜明)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