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宝:写作要有益于世道人心——读报告文学《好人九歌》有感

2013年05月28日 09时18分 

  缠绵病榻的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说过:“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经年累月的笔耕不辍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决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某项使命,或者磨练意志品质,更好的解释是他已经离不开笔下的人物和脚下的土地了。就像涓涓细流终将汇入浩瀚无边的生活之海,写作何尝不是生活的一部分呢,离开了生活和土地的虚构作品,即便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无法掩饰那贫瘠的精神内核,正如阳光下闪烁的一滴水,虽然五彩斑斓,但是很快就会干涸,什么都不能留下。 

  由沛县作家陈恒礼执笔,与沛县县委书记冯兴振,徐州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建共同创作的二十五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好人九歌》,近来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以饱满的政治激情和优美流畅的文笔,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百强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如沐春风的画卷,填补了国内同类体裁、题材创作的一项空白。掩卷之余,我产生了以下一些感触和看法。 

  首先,这是一本大爱之书。在“好人沛县”创建活动中,沛县涌现出一名全国道德模范和七名登上“中国好人榜”的好人,实践了从“帝王之乡”到“好人沛县”历史性的建树。如何定义好人,本来就是见仁见智,但是有一个核心所在,那就是所有的好人都怀揣着一颗大爱之心,不仅仅爱自己的父母子女,不仅仅爱惜自己的身体、家庭和工作,更能够将这种爱心无私地奉献给他人和整个社会,不求名利,不问得失,甘于平淡,不甘平庸。《好人九歌》的作者正是从爱心奉献这一角度出发,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分为龙城好人歌、孝老爱亲歌、明礼诚信歌、乐善好义歌、厚德爱民歌、勤廉务实歌、公道正派歌、好人文化歌和惠风畅远歌等“九歌”,翔实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今天的沛县。《九歌》本是屈原的不朽诗篇,用来形容当代好人,也算是古为今用别出心裁。其实,从这些标题中涉及的仁义孝敬诚信等字眼就不难发现,有些美德是千年传承的。隐约记得,胡兰成在《今生今世》和《山河岁月》之中反复提到的中外文明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西洋只有社会,中国人在社会之外还有一个悠悠无尽的人世,这也正是华夏文明历劫不毁的原因所在。这种“平人的潇湘”是有一种贞亲和洒然的,是“寻常岁月里亦有梅花消息”。说得通俗易懂一些,就是中国百姓的心意能够彼此相通,而又与社会不隔,能够“闻弦歌而知雅意”,能够“体露金风”,一个人做了好事,自身却不以为意,并不以此自矜,仿佛是一个与己不相干的无事人,这大概就是“好人”的真正好处了,行善而不言善,真可谓天地有大美不言,好一片其乐融融的礼乐风景! 

  其次,这是一本凡人之书。《好人九歌》里记述到的这些好人无非都是现实生活当中的普通人,并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从本书分章节标题所提及的他们的名字就能略见一斑:从公兰的天空到秦燕的笑容,从长玉之美到桂荣之贵……这些凡人没有花开牡丹的富贵之气,却有着竹露荷风的清坚亮洁,他们坚持着自己的岗位,尽到做人的本分,没有愧对自己的家乡父老,很多人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做着一件事情,忍受着难与人言的辛苦,难道仅仅是为了一个“好人”的虚名,或者博得他人的赞许?当然不是,他们是在实践自身做人的原则,不苟且不放弃。众所周知,沛县是汉高祖刘邦故里,也是汉文明源流的发端所在。过去读《大风歌》或看戏《高祖返乡》,总感觉那里面有一种衣锦还乡洋洋得意,很不以为然,更喜欢《垓下歌》的英雄气概和《霸王别姬》的缠绵悲壮。如今却又不这么看了,刘邦的看似无赖,却有一种市井的喜气,因为他能够与民同乐,体恤下属,而不是睥睨一世,杀人如拾草芥。不顾盼自雄,相反,能够跌宕自喜。所谓“一代英雄与凡人皆为知己”,英雄从来就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能够亲近土地,不以芸芸众生为卑贱。《好人九歌》里的好人和好官莫不如此,所以他们才显得可亲可敬。 

  最后,这是一本朴素之书。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语言有着一种充满乡土气息的朴素的诗意,虽然偶有诗篇点缀其间,却不觉得华丽伪饰。我以为这样扎扎实实的叙述是能够与笔下朴素的人物相称的,不做作才好。因为报告文学的生命恰恰在于真实的场景再现和亲切可感的生活细节,不能太过匠气,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好。 

  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写作要有益于世道人心。”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消费时代,商业大潮滚滚而来,全球化的网络覆盖无处不在,个人几乎无处藏身,很多旧观念都在贬值,新的秩序还没有稳定下来。然而,我坚信一点,真正的写作应该始终贴近生活直面现实,从世道出发,回到人心里去! 

  注:《好人九歌》,陈恒礼、冯兴振、王建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陈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