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君:在《扬子江》诗刊创刊二十周年座谈会上致辞

(2019-12-10 16:03)


《诗刊》主编李少君

尊敬的吉狄马加主席、尊敬的王燕文部长、顾浩书记、朱晓进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诗人、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诗刊》社向《扬子江》诗刊创刊2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这二十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逐渐走向深入,中国逐步走向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日益强大的关键时刻。回顾《扬子江》诗刊发展20年,中国全方位发展不断加快,民族主体性日益强大,文化自觉意识越来越强,文化自信逐步确立。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后,自觉性日趋加强,日益由自卑走向自信、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解构走向建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日益复兴,中国诗歌日益繁荣昌盛,《扬子江》诗刊既是其中的推动者、见证者,也是重要的建设者。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立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对于新时代文学来说,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培根铸魂,强基固本,凝聚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新时代诗歌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创作道路,这是诗歌的现代化之路,是融合开放创新之路,是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等方针开创的新的诗歌局面。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新中国的源头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回顾五四新文化运动,首先是新文学革命和新诗革命。胡适、陈独秀等发动文学革命,陈独秀提出提出了三大主张:第一,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立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第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第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立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时代性、人民性,是五四精神的初衷,也是诗歌革命的初心,更应该是新时代新诗发展的方向。
       新诗已经走过了第一个百年,并开始迈向第二个百年。新时代诗歌应运而生,生逢其时,新时代诗歌的发展,要建构民族主体性。新时代诗歌的主体性,既不是要依附和追随西方现代文学,也不是退回过去;而是要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兼容并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开辟现代性,确立中国新诗的自主道路,确立中国标准、中国风格、中国审美,弘扬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气脉。《诗刊》愿与《扬子江》诗刊一道开创新时代诗歌的新气象和新格局。
       谢谢大家。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化报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诗歌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腾讯文化 中国新闻网 中国江苏网 我苏网 新华报业 四川作家网 《钟山》杂志社 中国作家网 新华网副刊 新华网图书频道 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诗歌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作家网 广东作家网 作家网 北京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中国艺术批评 中国文联网 浙江作家网 上海作家网 苏州文学艺术网 湖北作家网 辽宁作家网 河北作家网 中国诗词学会 海南省作协 陕西作家网 江苏文化网 钟山杂志社 张家港作家协会 江西散文网 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 福建作家网 凤鸣轩小说网 百家讲坛网 东北作家网 四川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