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文学在南京——李伶伶王一心创作研讨会召开

2015年11月19日 14时32分 

  

  2015年11月15日,由南京市作协主办的“非虚构文学在南京——李伶伶王一心创作研讨会”在南京市文联四楼沙龙举办。会议由南京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鲁敏主持,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李海荣参加会议。出席研讨会的嘉宾有:江苏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范小青,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扬子江评论》执行主编丁帆,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程德培,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文学院教授吴俊,江苏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中心主任徐晓华,凤凰出版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总编汪修荣,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发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王晖,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王振羽。
  会上,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中国著名作家、评论家谈论非虚构文学相关话题,探讨非虚构创作的内涵和外延。与会者认为,李伶伶王一心夫妇多年来专注于非虚构文学的创作,为追求真实,寻访足迹踏遍全国各地,创作完成数十本文学作品,令人敬佩和感动。他们的作品内容详实丰富、特色鲜明,在南京的非虚构文学创作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在评论李伶伶王一心的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同时,研讨会也分析总结了南京非虚构文学创作的成就、经验及不足。
  范小青:文坛上历来说江苏是小说大省,这个说法现在不准确了,我们还是儿童文学大省,诗歌大省,包括非虚构写作的大省。感谢李伶伶王一心的创作,他们对这个文体有很大的贡献,对江苏省文坛的非虚构写作有很大的贡献。
  丁帆:我最早是从《梅兰芳全传》评奖中接触李伶伶作品的,她与王一心一直写到今天,值得祝贺。非虚构写作要传递和表达普世价值观,尤其是作家在当下对“史”的梳理与判断。这也是我对他们今后写作的一个期望。
  吴义勤:他们的非虚构写作我认为有三个意义:一是对文学史的贡献,尤其对一些“边缘化作家”的打捞,使他们得以重回大众视野。二是资料搜集、细节追索上的贡献,刚才在PPT中我们也看到他们寻找一手资料的做法,下了功夫。三是文风上的贡献。他们不是学理派的,也不是通俗派的,他们这种写作风格更利于普及、利于在大众中的传播。
  程德培:我早年做过《海上文坛》,对非虚构写作及其境遇有很深的体验和认识。人物传记,最要紧的是资料的来源、出处与占有,这往往决定最终成品的高下。
  吴俊:从他们二人的写作,延及当下的各类非虚构写作,我想到了《史记》。《史记》是非虚构写作的典范,相较而言,我们的非虚构写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徐晓华:两位作家十几年来创作量近千万字,克服各种不便与困难,很值得敬佩。我认为在非虚构文学创作中,面对不同的传主,作品应当呈现不同的调子。
  汪修荣:非虚构写作在八十年代曾经达到一个高峰,九十年有所衰微,近年又有转热之趋势。江苏文艺出版社一直是非虚构出版的重镇,他们二人也是我们的主要作者,最近还有新书即将在我社推出,我也期望后面会有更有精彩的合作。
  黄发有:他们最近的作品中,我翻看了三本,每本书的用力不同。出于个人兴趣,我对《杨宪益传》做了深读,看得出他们在资料上做了大量的搜集和梳理,刚刚也看了他们的创作历程PPT,很感动,这不是一条便捷顺畅的路。
  何平:江苏是非虚构文学的出版大省,在座的比如王振羽老师都是非虚构文学创作领域的实力人物。传记在于满足人们对人物的“窥视欲”,他们二人的人物传记,是由两个很靠谱的作家写出了各种人物间的关系,满足了我的“窥视欲”。
  王晖:非虚构的范畴很大,到底如何定义和区分?又如何认识不同类型非虚构的写作?今天这个研讨的主题很好,不局限于李伶伶王一心二人,而从他们的创作进入整个文体类别的考察,尤其在南京的非虚构写作。这个论题非常有意义。
  王振羽:非虚构写作在南京、在江苏历来有一个很大的群体,尤其是文史类,水平很高,冠盖全国,王彬彬、夏坚勇、黑陶、傅宁军等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非虚构写作不仅要提供价值观,还有历史细节,从细节中看出历史人物的真实灵魂。
  冯亦同(书面发言摘要):王一心与李伶伶都是学者型的作家。一心的签约作品、长篇历史小说《太平天国》是历史探索与文学创作相结合的一个硕果,他写张爱玲、胡兰成、苏青、陶行知等人物传记,更产生了广泛影响。伶伶的《梅兰芳全传》起点高,翔实丰富、特色鲜明,为她的“四大名旦”传记系列奠定了基础,打出了名声。这对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文学伉俪,以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金陵文坛上传记文学、纪实和报告文学卓然有成的“牛郎织女”、令人瞩目的“双子星座”。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