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拥君:消失的孙家大院

2013年05月25日 11时54分 

   新近帮助镇江大伯整理《孙氏家族史》,才第一次知道先祖在苏中泰州农村一个四面环水的村上,拥有三、四进秦砖汉瓦的房屋,虽然不如乌镇茅盾故居二层小楼老屋气派,但是在当地属于典型大户,当今也算豪宅。庭院,白果树,仓库,厨房,一一俱全。少见的私家驴子相当于现在的宝马车。值得一提的是孙氏在当地占有70%的人口,几乎垄断了当地的教育、加工业。孙家祠堂高大威严,每年丰收年景后的祭祖大典,张灯结彩,锣鼓笙箫,盛况空前。我祖父是当时县里学历最高的文化人,在当时文盲遍地的情况下竟然读到大学毕业,是当地有名的“静大先生”,曾在县政府供职,娶的夫人又是乡里首富的女儿。看到这些回忆文字,我恍然如梦,似在看晚清、民国电视剧。

  南京江宁区潘家大院,静静坐落在山水绝美的佘村,我几次悄然踏访,不由站在绿草疯长的院子里,凝视砖雕精美的墙壁,想到以前的辉煌,当今的凋残和冷落。看来那些后人并没有代代继承先辈的房产。这使我想到“富不过三代”的俗语,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千秋万代,只是一种信念,未必是事实。古代富豪沈万三、胡雪岩的后代到哪里去了?那些戴乌纱帽的大臣、知府,又有几人的后裔当今平步青云?甚至连踪影都找不到。当然,在安徽、浙江、江西的一些开辟旅游项目的豪宅里,居住着据说古代官商的后人,但是身份是普通农民,他们离开古宅,未必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建造那样耗材耗资巨大的房子。辉煌不过三代,似乎找到了一些并非完全主观的证据。

  记得我创作长篇小说《中国外婆》时,把母亲王氏家族放在一个破落贫穷的位置写的。那是为了衬托外婆的勤劳能干,也是对王家先辈不够了解的缘故。去年,母亲、姨妈两家人去安徽巢湖参加后代婚礼,碰到一个与外婆青年时代非常熟悉的王姓女亲戚,如今已是独居平房的老妪,她忽然不无自豪地说:“当年我做小姐时住的可是跑马楼啊。”一言道破天机。跑马楼,是类似江宁区龙都杨柳村那样的建筑啊。

  沧海桑田,不单纯指大自然的变化,主要是针对社会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似乎也非妄语。好运不会世代相传,坏运也不是落魄人的专利,一切都是辨证的相对的。孙家大院消失了,昔日辉煌不再重现,这不足为憾。人生水滴很短暂,历史长河却很长,以平和、宁静、豁达之心回顾过去,面对现在,走向将来,才是最重要的。

文章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责任编辑:高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