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球:《流动的花朵》可贵的精神担当

2013年05月25日 15时29分 

  儿童文学很少直面现实,更鲜有触及时代、触及政治。《流动的花朵》让评论家对当代儿童文学价值的评判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本土原创能助推儿童阅读、认知,同样益于儿童心智和情感的培育。《流动的花朵》在给儿童制造巨大的感动力量的同时,更给儿童制造了一次对校园、对家庭、对社会的深刻的情感体验。

  当代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徐玲笔下的主人公王弟和姐姐王花随打工的父母一起来到美丽的江南城市,和所有外来民工家庭一样,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灾难一个接一个向他们袭来,他们的生活无比艰辛,可王弟并不觉得痛苦,越来越明确的美好理想、人生目标,让他的心里常常荡漾着幸福、荡漾着感激。城市对新市民的的巨大包容,政府对民工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本地同学的友爱、本地老师的关心甚至陌生人的友好,无不让他从心底不停地滋生出奋发向上的力量,他由衷地喜爱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城市,他渴望长大,渴望长大了能像本地人一样幸福地生活。王弟阳光向上的心路历程,实际上是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王弟身体里有两个我,“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左边的自卑,遇到问题会害怕、退缩,甚至瑟瑟发抖;右边的倔强,遇到问题会不服气,甚至有一种剧烈的冲动。这两个我肩并肩站在我身体里,你挤我,我挤你,只要我的思维稍微朝任何一方偏一点点,那一方就站出来说话、指挥。所以,有的时候我很自卑,有的时候又很倔强。”两个我在王弟的身体里不停挤压和碰撞的过程,正是王弟成长的过程。矛盾心理的客观存在,使王弟的故事显得更加真实、更加生动。

  王弟接受教育的过程正是经济发达地区给大量涌入的外来民工子女提供就学机会,发展民办教育的过程。一切新事物的产生总会给人制造许多的不适应。王弟从本地公办学校“扩班”到外地班,很快外地班又被全盘分流到民办学校。任何人碰到这样的事心理都会矛盾,产生自卑。开始听到扩班,王弟为有机会换个新环境而兴奋,他甚至还很希望自己能有幸被抽到新的班级。结果当发现扎堆在一起的都是外地生时,心中的巨大落差可想而知,但为打消妈妈的顾虑和不安,王弟告诉妈妈新的吴老师是如何如何的好。心思细腻善于发现、善于教育的吴老师渐渐地让王弟扫除了心头的阴霾。为证明外地生并不比本地生差,王弟不再忧伤,而是勇敢地寻找机会。王弟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友爱身边的人。他渴望集体的进步,渴望每个人的进步。这种渴望使他浑身充满激情和力量。就在他浑身充满上进力量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更大的打击。吴老师告诉他们:“随着我们这座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市民涌进来,加入到城市的各行各业,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小新市民需要进入学校读书……为了接纳更多小新市民读书,政府决定投入民资把原先闲置的江尾路村小改造成一所民办新市民学校,从今年9月开始,专门招收外来人员子女。”就在大家庆幸自己能置身公办学校读书时,吴老师却告诉大家:“学生要分流。我们班必须搬离这儿,全校的6个外地生班都必须搬离……9月,大家一起去新市民学校上课。”王弟充满了愤怒和曲辱,因为他的直觉是上当了,他觉得外地生像多余的人一样被无情地赶出了公办学校。故事发展到这儿,王弟的命运就成了读者的牵挂,王弟对教育公平的渴望也就成了读者的渴望。令人欣喜的是新市民学校的一切并不是王弟想像的情景,那里不仅有很好的环境,同样也有很好的老师,让王弟兴奋的是连吴老师也到了那儿支教,继续做他的老师。徐玲笔下的新市民学样,是美的,也是充满温情的。让人读着读着,心头一震,眼前一亮。不因为新市民学校专门招收民工子女,政府就降低办学标准要求,相反给予的关心更多,扶持的力度更大。

  故事情节的跌宕让读者和王弟一样同悲同喜,也就是在心潮起伏中读者看到民工子女教育的希望。开学那天,王弟老远就看到学校上空高挂的两条竖幅:“讲公平让流动的花朵吐芬芳,求质量使每一个孩子都进步。”两句话寓示了王弟新的校园生活,也寓示着政府对民工子女教育的重视、寓示着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

  对现实教育的直面描写和揭示,是整部作品的最大价值所在;将义务教育中不可回避的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的渐进发展进行比现实更好的描绘,则是作品更大的精神所在。文学需要担当,儿童文学是儿童心灵的港湾,更需要高贵的精神支撑。徐玲可贵地将一般儿童文学作家不是很深入了解的教育和一般教师不是很深入了解的儿童文学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流动的花朵》为当代儿童文学应有的担当提供了极好了示范。

文章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责任编辑:高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