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可诗歌朗诵会及作品研讨会在沛县举行

2016年06月12日 09时58分 

  

朗诵会现场


省作协主席范小青

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

《扬子江》诗刊副主编胡弦

  

  

  5月20日,由沛县县委宣传部、徐州市文联、徐州市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我这样歌唱——丁可诗歌作品朗诵会在沛县文化中心举行。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副主席周梅森、《扬子江》诗刊副主编胡弦、市作协主席王建及沛县领导以及现场1000多名文学爱好者一起观看了诗歌作品朗诵会。丁可的《我这样歌唱》《和稻谷睡在一起》《母亲的专列》、《一般化的女孩》、《江苏》等经典作品,由来自徐州市朗诵协会和沛县著名播音主持人进行朗诵,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 

  在随后举行的丁可诗歌作品研讨会上,来自江苏省内的30余位作家学者围绕丁可诗歌的形式、语言、意向、内涵等议题进行了细致研讨,对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丁可是集“地气、才气、正气”于一身的诗人。 

  范小青(省作协主席): 

  今天无论是诗歌朗诵还是研讨会都显得特别隆重和热烈,给人一种“高大上”的味道,这和丁可本人对自己和对自己诗歌的定位“在低处”的状态形成一个鲜明对此,这样一个对比恰好充分体现沛县对于文学、诗歌的重视以及给予的位置,不愧于这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热土。 

  丁可诗歌不同一般,一辈子都在追求文学,很不容易。丁可,这样一个作家、一个诗人,在属于自己的地方辛勤耕耘,今天和以前以后的每一个日子,组成了丁可的诗歌人生。如果把丁可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他的树根扎得非常深,因为他本身就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且这棵大树生长在沛县这样一个土壤里面,本身有历史文化的积淀,现在的文学创作又是那么繁荣,那么昌盛,所以这棵大树的生长环境好,空气和土壤给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这棵树上长出来的果子,每一颗都是饱满的,都是健康的,都是诱人的。 

  周梅森(省作协副主席): 

  我和丁可是老朋友了,80年代就相识,那时候丁可还是一个青年才俊,不像现在这么苍老,现在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后来,无意中在诗刊杂志上再次看到了丁可的诗,极为震撼,他在挖一口深井,他把诗写到这种程度,让人吃惊。丁可既是沛县的,又是江苏的,也是全国的。丁可的诗为什么让我震撼?因为他对中国农民的艰辛写得非常深,非常细腻,非常能打动人心。 

  胡弦(《扬子江》诗刊副主编): 

  丁可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诗人,我有时候把他的诗作为范本来读,主要是作品好。丁可是天然低音调的诗人,用低声调和描写的世界建立了一种可靠的关系,记录了生活的精神末梢。他的作品极少有大声歌唱的,特别是那些动真情的诗作,“声音”很低,就像说话一样,既避免了煽情,又注意节制,看上去很平淡,却很有力量。他的诗是见证,见证了这个阶段,见证了这个世界最真实的关系。 

  王景陶(作家): 

  我和丁可认识时间不长,但20多年来一直断断续续读丁可的诗歌。丁可诗歌创作的特点概括起来有16个字:一条原则、两个面向、三股浩气、四项标准。具体来说,一条原则:说“人话”;两个面向:向下,面向人民群众、基层百姓和社会生活。向上,向着诗歌的记忆不停地攀登;三股浩气:地气、正气、才气;四项标准:真情、别意、奇思、异想。 

  张切(青年作家): 

  我是丁可诗歌的热爱者和探究者,他才华过人,成就突出,内心世界丰富,创作出很多巅峰作品,其诗歌作品内容庞大、语言新鲜、意向饱满,有抒情诗歌、叙事诗歌和古体诗歌等,喜欢以叙述方式揭露生活的原生态。 

  细心的朋友一定注意到,这已经是沛县发布最近一个月来第三次推送关于丁可老师的图文信息了,我们将会继续关注丁可,关注丁可的作品,近期还会推出正在后期制作中的《午后读诗》栏目,敬请朋友们留意。 

  诗人小传: 

  丁可,男,1955年9月生。汉族。江苏沛县人。1983年参加工作,曾任沛县文化馆副馆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8年迄今,已发表诗文七百余首(篇)。出版诗集有《啼叫的月光》和《母亲的专列》。并有作品入《新中国五十年诗选》、《二十世纪汉语诗选》、《江苏文学五十年》、《诗歌报十年精华》等选集。曾获人民日报诗歌征文一等奖、诗刊社优秀诗文奖、星星诗刊红娇子奖、中国乡村诗大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1999年度中国星星跨世纪诗歌奖、江苏省“中国梦”诗歌征文一等奖、(2010)南京市“诗意·名城——2010世界微型诗歌大赛”二等奖等奖项数十种。(宋传恩)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