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在 前 面

2016年06月15日 10时41分 

  

  

  写 在 前 面 

  

  千百年来,里下河地区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水乡文明。水网稠密,湖荡相连的水韵风情,既赋予这片土地的人们以淳朴和灵性,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灵感源泉。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里下河地区涌现了一大批在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他们的创作大多植根于里下河这块热土,既有各自鲜明的创作个性,又有相通的文化根源和精神气质,以其特有方式,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价值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评论家的重视。 

  自2013年以来,里下河文学研究进入了全国文学界的视野,由《文艺报》社、江苏省作家协会、泰州市文联联合召开了两届全国性的里下河文学流派研讨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与泰州市文联还联合成立了里下河文学研究中心,聘请了阎晶明、丁帆、何向阳、陈福民等20位专家学者为研究顾问和特约研究员,其针对性和系统性,标志着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作为里下河文学研究中心的项目之一,从2014年开始,我们着手编辑出版《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丛书》,首批推出了一套10本中短篇小说选集,在读者和研究者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其实,以文学成就而言,里下河地区不仅盛产小说家,而且涌现出大量的散文作者,其散文创作质、量并举,拥有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家和代表作品。从文学样式来看,散文更能体现作家作品的地方性特征。正如去年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里下河地区大多数作家,在身份、文化、地缘等方面的认同,使得他们的集合更具有“共同体”的特征。以散文创作而言,里下河地区不论是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或者是学者、评论家,他们无不将个人现实中或是青少年时期里下河的生活感悟和成长体验,融汇于散文作品之中。从题材上看,里下河作家的散文既有对里下河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图景等现实世界的描摹,对地方历史、风俗、风情的认同,也在传达里下河人独特的内心情感、生命体验和伦理价值。从“文学共同体”的角度而言,不管是当下里下河现实的近景,还是远去的水乡历史与个人记忆,这些散文作品都彰显出独特的地方性品格。 

  这种文学的地方性特质与里下河的特殊的地缘空间、独特的历史人文基因和乡村社会伦理观念紧密相连。考察里下河作家的散文创作,其文学空间、写作对像和内容,与里下河地区乡土社会共同体有一种共生共在关系。在其中大部分作者那里,里下河的地方历史、乡土意象、风土民情以及乡村伦理,不仅提供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学经验,同时还提供了一种社会伦理价值的规范和支持,其散文中所体现出的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理解,以及创作的个人化风格表达,都有赖于从里下河乡土社会共同体获得资源。可以说,里下河地区独有的乡土文化品格和乡村伦理形态是大多数作家散文创作的价值取向,它也是作家的安身立命之本,体现出写作身份的文化认同。 

  由此而言,散文作品也成为研究里下河文学流派的一个重要载体。今年我们推出《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丛书》(散文卷),一套共8册。读者可以通过这套散文丛书,深入了解里下河文学流派在散文创作方面的特质、内涵和成就。同时,研究者也能从散文创作的角度对里下河文学流派进行充分的学术研究。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考虑到扩大涵盖面,我们按照作家类别,大体分成6大类,共收入75位作家的散文作品。具体分为: 

  第一卷为老作家散文选,共收入里下河地区9位著名老作家的散文作品。 

  第二卷为小说家散文选,共收入里下河地区9位著名小说家的散文作品。 

  第三卷为学者、评论家散文选,共收入里下河地区9位著名学者、评论家的散文作品。 

  第四卷为诗人、散文家散文选,共收入里下河地区10位著名诗人、散文家的散文作品。 

  第五卷为青年作家散文选,共收入里下河地区11位知名青年作家的散文作品。 

  第六卷至第八卷为本土作家散文选,共收入里下河地区27位知名本土作家的散文作品。 

  

  丛书编委会 

  2015年8月于泰州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