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地域关怀下的辽阔诗性------昆山诗群的历史依据和时代特质

2013年05月25日 15时30分 

   一个地域性诗群的崛起,必然有其特定的人文背景和时代特征,有其必然的精神向度和价值构架,以此为基础,展示独特语境下当下生活广阔的诗意和深厚的技术沉淀。昆山诗群也概莫能外。

  对昆山诗群可以作这样一个界定,即:以昆山这一地理区域为空间,以丰厚的自然人文环境为历史依据,以波澜壮阔的现代生活为现实基础,以融合、求新、创优为群体特征,艺术和技术并重,趋同与自由齐驱,对生活之硬与生命之软作整体诗性展示的诗歌群体。

  昆山诗群的历史依据

  昆山诗群的肌理十分清晰,地域膜拜的特性尤其明显。

  从自然环境来看。昆山诗群脱颖于江南水乡得天独厚的温润氛围之中,在这里,昆冈片玉、吴淞烟雨、阳澄朝霞、淀湖春浪、秦峰夕照、文昌翠柳、双桥波光等四季景物,成为诗情泛滥的渊薮。因此,歌咏田园、回归自然的诗作便构成了昆山诗库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人文背景来看。昆山诗群背倚雅致深涵的吴文化长廊,以顾炎武、归有光、朱柏庐等名儒先贤为人文标杆,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为美学依据,内容与形式齐工,传承与创新并举,形成了华美温雅、内敛澹定的艺术魅力。

  从现代基础来看。昆山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缩影,综合实力连续数次名列中国百强县市榜首,这使昆山诗群生长在一个新观念、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的环境里,诗人的触角时时可以感知到新的兴奋点与敏感度。与经济高速发展相适应,各类诗歌创作的保障机制又为作品的生产投入了强有力的外在催化剂,新的诗歌作者和新的诗歌作品不断涌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同时,高度开放的社会又加速了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目前外地人口远远超过昆山本土人员,一批外地优秀诗人的加盟,使昆山诗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从自身脉络来看。昆山诗群的成长得益于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推动了昆山文艺事业的重新复苏和繁荣。上世纪八十年代,昆山每个镇都拥有自己的乡土刊物,刊登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培养了一批诗人。其中以张浦夏季风诗群为主要代表的诗歌创作群体,开始在诗坛亮相,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老铁、雨林、王珊、耿丽娜等诗人迅速在诗坛产生影响,锦溪、周庄、千灯、陆家等镇也培养一批素质良好的诗歌作者,石靳方、陆建中、李惠元、华船等诗人开始在诗坛露出头角。1985年,江苏省作家协会在张家港举办该省四位青年诗人的作品研讨会,老铁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一事件成为该年代昆山诗歌创作的标志性事件。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老铁转行文艺界,黄劲松、全书文、许正伟、蓝鸿等诗人创办诗歌学会,诗歌活动空前活跃,年青人不断涌现,在各级文艺刊物的发稿量日渐上升,昆山诗群渐趋成型。2002年,老铁、黄劲松、雨林、苏省、海勇等创办夏季风诗歌网站和夏季风诗歌论坛,同时创办每月一次的夏季风诗歌沙龙,开始全面对接中国诗坛,在第一现场发出昆山诗群的声音。老铁、雨林主编出版的《夏季风诗歌年选》成为各大诗歌网站最早的年度选本之一。韩墨、蓝鸿、娃娃鱼、盛永明、夏杰、澄清、张嘉伟等一批年轻诗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茁壮成长起来,中原马车、高也深、孙子兵、罗书球、何玉忠等“新昆山人“的加盟,使昆山诗群的综合实力迅速壮大,昆山诗群真正成熟。近几年来,昆山诗人每年都取得不俗的成绩:在省级以上纯文学杂志发表数量恒定在250首左右,获全国征文奖10多次,出版诗集2—3部,开展各类诗歌活动包括国际交流活动不少于10次。已有16位诗人在中国作协《诗刊》发表诗歌作品超过一百首,2004年以来,在《诗刊》社举办的各类全国性征文大赛中,几乎均有昆山诗人获奖,其中老铁和雨林获得过两等奖的好成绩。中国各大诗歌刊物和重要的文艺杂志也纷纷发表昆山诗人的作品,昆山诗群集体冲击能力和个人突破能力已臻于完善。

  因此,昆山诗群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地域和现实地域交互作用产生的结晶,是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调和的产物,是隐逸精神与高蹈姿态的和谐呈现。

  昆山诗群的当下特性

  从诗歌作品来看,昆山诗群具有鲜明的地域印记,这种印记赋予了昆山诗群闪亮的个性,可以成为诗坛临摹的样板。他们的诗歌作品主要体现了五个特性:一是当下性。关注当下生活,从客体的细微末节来感知生存的诗意,起到微言大义的艺术效果。如老铁的柴王弄系列,所有的街巷、商店,所有的过往人群,无不可以入诗,无不成为一个城市诗意的注脚,卑微繁琐的生活因而有了诗性的温暖。黄劲松的组诗《民工》,从建筑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场景出发,反映了生活与生存、物质与精神等重大问题。在一些重大的事件面前,如去年的雪灾、汶川地震,昆山诗群总是能率先发出自己的声音,老铁、黄劲松、蓝鸿、孙子兵等人的诗作被迅速推到《诗刊》《扬子江诗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显著版面发表,并被选入各类选本,体现了昆山诗人强烈的现场感。二是乡土性。中原马车的娄江地域系列,黄劲松的淀山湖系列,夏杰的张浦系列,孙子兵的鸡场镇系列,李惠元的锦溪水乡系列,盛永明的的怀念母亲系列,从乡土精神出发,将诗歌的家园定位在自己生活的狭小空间内,以小衬大,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家园情结。三是古典性。当前,在一部分诗人中,诗歌创作的现代性导致了古典精神的缺席,而难能可贵的是,昆山诗群中,许多人在创作上还保持着一种古典情怀。今年《诗刊》社华文青年诗人奖入围的韩墨就是一个代表,他去年选入漓江版诗歌年选的作品《婉》和《菊》,今年《诗刊》第1期发表的组诗《葵花侧面的家书》,内敛、含蓄、忧伤,在乡土的吟咏中蕴含了古典的锋芒。其他如华船的水乡风貌系列、海勇的县府街系列、许正伟的一些时节吟咏诗篇和张嘉伟的登临感怀之作都散发出独特的古典味道。四是经典性。昆山诗人对自己的作品定位颇高,精品意识十分强烈。雨林就是这样一位。他发表在《星星诗刊》2008年第1期的长诗《蓖麻的教育》,“溯流而上”(靳晓静语),用诗歌的技术敲打童年生活的细节,果敢地去除阴暗、沉重、无奈的灰色杂质,呈现出清澈透明、简约有力的特质。一经发表,即成名篇。他的小人物系列(小丑、小偷、妓女),视角切入异于旁人,构勒出当代生活的浮世绘。老铁的城市诗章系列,善于从城市发展的某一个细节或者亮点着手,深入把握城市律动的脉膊,反映出改革年代奔腾跳跃的活力,已经具有城市诗歌代言人的品质。黄劲松的长诗《幻城》《幻村》《幻梦》《幻生》等作品,意象连绵但不繁复,对社会品格和人的内在不确定性作出诗性阐述,其对生活多层面表达的努力探索是值得期待的。五是探索性。海勇的《夏日志》,长达80多章,其语义之多样、意象之缤纷、表达之成熟,在这一诗群中是并不多见的,同样,他的西街系列作品,沉郁自持,指向多义,如烛火观照下的珍珠,灿烂但并不刺眼。全书文的诗歌取材的角度尽管不够清晰,但许多作品都呈现出发散的主题,其探索姿态也相当积极,并且颇有成效。

  昆山诗群的地域特征不仅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上,也表现在它的技术特征上。一是诗歌的取材着眼于现有的经验。一段经历、一条道路、一个农村、一个城市、一个事件、一类人群,已经成为昆山诗人取材的自觉方向。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把这类素材深入地细节化、反复地系列化,以此构建一个诗人特有的诗域领地,形成自身的创作风格,并以自身的坚实来捍卫一个诗群的博大。二是诗歌的的情感向度健康积极。自然人文积淀的温厚性和现代生活的优裕性,决定了昆山诗人在表达的方式上温和而不张扬,内省而不观望,沉着而不浮浪。强调革新,但拒绝革命;反对虚伪的崇高,但拒绝解构一切;吸纳一切可用的理论,但拒绝一切强加于人的所谓主义。坚守“中场靠前”(子川语)的姿态,积极有为,明朗有序。三是诗歌的语境塑造具有趋同性。由于环境相同,生活经历相似,昆山诗人在诗歌语言的处理上具有趋同的特征。米兰.昆德拉认为,诗活动在语言中,因而诗的本质要通过语言的本质来理解。昆山诗人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他们趋同性是在思考方式、解构和重构方法上的相互借鉴,而不是简单的语言模仿,简洁、干净、优雅、质朴、活力是他们共同的语言特征,而这一特征反映在具体的文本内容上却又是千差万别,因此这是一种优质的趋同性,是一个诗歌群体之所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文本形式来看,大多诗人都是传统形式与现代形式并工的好手,注重句式的合理摆布,注重段落的端庄典雅,“起、承、转、合”这些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四是注重“实战性”。作为一个处于基层的诗群,要取得整个诗坛的注目与认可,必须要自己代表性的诗人和代表性的作品,因此作品的发表、获奖、入选、出版是唯一的出路,他们特别强调“发表就是硬道理”。为此,他们的作品不追求形式上的先锋,而注重内在意义和外在形式的多维度突破,追求与主流诗歌意识的合拍与共振,追求自我个性的凸现与超越。一句话,有效的“实战性”构成了昆山诗群基本的技术特征。

  昆山诗群的即时状态

  今年以来,昆山诗群的的作品一以贯之地实践着地域诗歌的精神,围绕昆山元素,坚持“以我为主、整体提升”的理念,切实打造新的精品力作。最近,我看了他们提供给我的一组作品,再次印证了群体创作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在这些作品中,发展中的城市成为了诗歌创作的一个源头。老铁一如既往地“在城市的上空/长啸或者吟唱”(《一枚精致的“项脊轩”印章》),继续完善着他的诗歌领唱员的角色。黄劲松则从城市的几个关节点入手,将人性的深度深入挖掘,“身在此处/心在别处/一条路在脚下延伸/而另一条路在内心延伸”(《散步》),将人在多样生活层面下的内心境遇刻画得入木三分。自由精神和诗歌理想得到尊重。雨林近期的诗歌具有了天马行空的素质,就像他在《在天空中放马》中写得那样,“我羡慕你的自由/和比你更自由的马群”。而他的夫人,经常处于隐逸状态的耿丽娜,用一种深入骨髓的语调作出了这样的表述:“有幸与你相遇后我重归平静/除了牵挂一概摒弃”(《有幸》)。高也深始终坚持着他高远的诗歌理想,就像他诗歌里呈现的鸽子、狼、鸟、喜鹊,都有着活泼不羁的个性,“脚下的每粒黄沙都是晶莹的珍珠/我们的大道平坦恬静直至永远”(《喜鹊夹迎的大道》)。家园与乡土始终是歌咏的主题。韩墨、夏杰、孙子兵、蓝鸿、李惠元、书文、易水寒则为我们献上了一道道歌咏家园的大餐,淡淡的乡愁、甜蜜的往事和现实中的向往纵横交织,呈现出一幅立体的乡关图画。“云再低也是天空/暮霭盏灯/大地上流浪”(韩墨《鸟背上的村庄》),这样的句子,让家园有了高阔澄澈的品质。多种艺术品质交相辉映。中原马车的《守望远方》和海勇的《与一座发射基站相遇》,那些温暖而又惆怅的诗歌质地,那些微小的事物与情感闪烁着广阔的光焰,中原马车的“天空/让一只手托了起来/温暖与浪漫力透纸背”(《天空》),海勇的“我用了整整五年/数百公里之外的苏北平原/想必正枝繁叶茂”(《与一座发射基站相遇》),这些诗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西兰的《这些简单的雨》,简洁、明朗,甚至还有几分纯真的童趣,呈现了与旁人不同的审美追求。同时我惊叹于澄清的《惊叹》,短促有力的诗歌节奏,使现代诗歌的音乐性成为了一种可能。何玉忠的《西出阳关》一改他以前轻视诗歌身段的习惯,显得干净、大气,诗歌虽短,但其内涵却丰富,又能被读者接受理解,这是一条不错的创作道路,希望他能坚持下去。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想说的是,对于诗歌创作来讲,只有地域的,才是全局的,才是整体的,大而化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昆山诗群的成功实践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地域关怀下的诗歌创作是实现诗歌本身价值和诗人个体价值的重要道路,是诗性之翼得以自由飞翔的无际天空。只要昆山诗群坚持立足本土、纯洁诗心、和谐共处,昆山诗歌事业一定能够进入更加辽阔的境界,为诗坛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章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责任编辑:高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