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名》(长篇小说)

2017年01月06日 11时05分 

 

  

  书名:青春无名 

  作者:朱凤鸣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书号:ISBN 978-7-5317-2987-7 

  

  内容简介:作者积累30多年文学创作经验,以18年军队机要工作亲身经历为蓝本,精心打造的一部和平年代军队机要工作题材的长篇纪实小说。作品在不涉及核心机密的前提下,大胆揭示了这个在常人看来十分神秘的领域中,军队机要人员的工作、事业和爱情生活,客观反映了新时期军队机要人员对光荣与艰辛、正直与虚假、奉献与攫取、创新与保守、保密与麻痹、爱情与风流的认识和践行,精心刻画了一批忠诚于党的机要事业的无名英雄形象,将当代军人的默默奉献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自然呈现于读者面前。同时展示了我军机要工作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作品语言简洁,优美抒情,亲和感人,是一部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励志作品。 

  

  目录 

  引言 

  走进军营 

  选入机要 

  唐山大地震 

  军校深造 

  百万大裁军 

  后记 

  

  后 记 

  

  1987年我从部队转业回家乡工作后,一直想将18年的军旅生涯写一部书。我经常对人说,我有三个18年,一是从出生到18岁高中毕业,二是18年军营生活,三是18年地方工作,这三个18年是我的黄金岁月。特别是在18年军营生活中,我有憧憬,有收获,当然也有遗憾,但毕竟留下了我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第一次想写此书的时间是1993年5月,当时我在文联工作,因在《农民日报》“四季青”副刊上发表过诗歌,有幸被邀参加了《农民日报》副刊部组织的一次全国笔会,18名参加者都是来自县、乡的基层作者。到北京参加笔会后才知道,原来《农民日报》副刊部主任就是当时已非常走红的青年作家刘震云,他写出了《塔铺》、《一地鸡毛》等一系列在全国叫响的小说。因他也是农村出生,深知基层作者创作的不易,有意通过笔会,扶持一批来自基层的文学作者。他凭着在文学圈的影响,邀请了一批在京的重量级作家和评论家为我们讲课,和我们座谈。有著名作家李国文,他在《人民文学》发表的《月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出版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有军旅作家莫言,他当时在总参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室工作,已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等《红高梁》系列中篇小说,因他与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将《红高粱》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后搬上银幕,并获得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使广大读者和观众记住了莫言的名字。有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钱钢,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在全国一炮打响。有著名作家从维熙,我看过他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写得非常精彩。还有著名作家、《北京文学》原主编林斤澜和著名评论家刘镇邦。听了他们的讲课,与他们座谈对话,让刚加入江苏省作家协会的我对今后的文学创作信心满满。笔会结束后,我顺路到天津看望原部队老战友。当晚,军机要处战友没安排我住宾馆,而是住在机要值班室旁边的原处长休息室。虽然机要工作保密性很强,但现在的战友没把我当外人,让我参观了机要处的新设备,那是我在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学过的电子密码机,现在已普及到工作单位了,终于完成了机要工作从手工到机器再到全自动作业的转换,实现了几代机要人员的梦想,让我感慨万千。我当时就在机要处战友面前夸下海口,要写一部反映军队新时期机要工作的书。但回到家乡后,写此书却久久没有落实。一是工作忙,二是对长篇小说体裁还没有把握。因我文学创作起步是从写诗开始的,当时刚刚开始写短篇小说,对长篇小说的体裁还没研究透。从文联到报社工作后,我利用工作便利,采访了本地和外地很多典型人物,在报刊上发表的数量较多的报告文学,自认为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有了较大进展,后来还参加了江苏省首届报告文学作家读书班,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还被江苏省作协委派参加江苏报告文学六人采访团赴四川地震重灾区采访。在报社工作期间,我还阅读了大量的小说经典作品,并有了一定数量的短篇、中篇、长篇小说的发表和出版,让我对长篇小说这种体裁的把握逐渐心中有数。加之后来被批准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使我对写这部书更有底气了。到2010年退休后,有了大量的空余时间,我想无论如何要完成这部长篇小说了。正巧退休后不久,接到中国作家协会安排我到北戴河创作基地疗养的通知,重游了离北戴河不远的我当兵的第一个军营——秦皇岛北大营,更坚定了尽快写出这部书的信心。 

  但到真正动笔时,又为用什么体裁写犹豫不决。如果写成纪实文学或报告文学,虽然我较擅长这种文体,但又不便将军队机要工作的实际情况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机要工作涉及到党和国家、军队的核心机密,要公开出版这本书,就不能泄密,否则出版社也通不过。要在不涉及核心机密的前提下,大胆揭示这个在常人看来十分神秘的领域中,军队机要人员的工作事业和爱情生活,客观反映新时期军队机要人员对光荣与艰辛、正直与虚假、奉献与攫取、创新与保守、保密与麻痹、爱情与风流的认识和践行,折射出当代军人对党忠诚埋头苦干的默默奉献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军队机要工作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这并非易事。在保密问题上处理不当,暴露了核心机密,就会出大问题。如果一点不讲机密之事,就又脱离了机要工作的背景而不真实,这是个很难处理的事。最后决定采用折中的纪实体长篇小说写法,保持了长篇小说的体裁,用虚构加纪实的手法写,这样也发挥了我的写作优势。具体写法是将机密事宜模糊化,只让读者了解机要工作的大体轮廓,主要表现在机要保密工作条件下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内心世界。 

  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通过人物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日常的军营生活,不可能处处存在人物矛盾,大多数人是在友好相处中度过的,即使有矛盾也少有剑拔弩张的矛盾,大多数矛盾是含蓄的。但这样完全照搬生活,小说就过于平淡。于是,要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增加人物矛盾的内容和细节,但也不能太过,太过了就不真实。本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大多是在人物原型基础上提炼而成的。不用说,在陈东明身上有我的影子,反映了我18年部队生活的主要经历,同时也集中了机要人员的优秀品质,当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高大全”人物。李伟平是虚构的一个人物,一方面是给陈东明找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也有这样的典型。在陈东明和李伟平身上,可反映出农村出生的当兵人的两个侧面。李伟平有明显的优点,非常勤快,聪明过人。因为他的家庭背景是最普通的农民,命运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当兵的目的就是为了跳出农门,成为城里人。所以他不惜抛弃农村出生已怀孕的未婚妻,后来为了仕途,主动与军首长的女儿谈恋爱到结婚,终于当上了机要处长。看到在部队继续发展无望后,他又利用老丈人的关系转业到地方实权部门工作,后因巨额受贿和生活作风腐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还有一个人物是郝舒强,是个非常耿直有正义感的来自北方农村的年轻机要参谋,当陈东明考上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后,他特别看好陈东明的前途,经常与陈东明通信。陈东明毕业回机要处工作后,他处处关心敬重,碰到与陈东明对立的人,坚决站在陈东明一边。知道陈东明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学考试书籍不好买时,主动将自己考过的自考书送给陈东明,还给陈东明家属来队提供了很多方便。但当他得知陈东明转业的消息后,对陈东明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陈东明转业临回家时专程看望他时,他表现得非常冷漠,当然不可能为陈东明送行。开始,陈东明很气愤他的势利,但最后还是理解了他。陈东明的转业,不仅终结了自己在部队的前程,也终结了郝舒强在部队的前程,所以他的行为是完全可以谅解的。军队机要人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为了在部队大背景和社会大环境中展现机要人员的精神面貌,我在此长篇小说中还写到了一些部队的反面事例,如军机关张福来的重婚罪,团机关很有画画天赋的小警卫员自杀未遂之事,以使此长篇小说内容更加真实丰富。 

  定好体裁结构后,开始写这部长篇小说是顺利的。因为我对18年军营生活中的各类人物太熟悉了,写作中会自然而然跳出其中的生活细节,又值太仓市文联扶持重点作品的签约,所以一鼓作气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部长篇纪实小说,以后又修改了两稿,并在市文联主办的《金太仓》杂志上节选连载,得到了较好的反响,终于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但我心里还是清楚此长篇小说存在的一些不足。因此,在正式出版前心里还有几分忐忑不安。这次正式出版这部长篇小说,得到《北方文学》资深编辑付德芳老师一如既往的帮助。付老师这些年除完成编辑工作外,在小说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对评价小说有她的专业眼光。她在审读完书稿后发邮件对我说:“《青春无名》拜读完了,感到不错。一个农家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由一个高中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具有大学学历、品行兼优的军机要处营职参谋。故事真实,细腻,自然,有时代感。人物丰满,性格鲜明,有感人的力量。就其文笔,又有明显提高,可喜可贺。不妨多说两句,退休后的生活虽然忙碌,但创作之笔最好别放下,不然就可惜了,毕竟热爱文学这些年而且文笔也已成熟老到。”付老师的鼓励,让我对这部长篇小说增加了自信。当然,最后还得交给读者和时间来评判,因为读者和时间是最公正的评判员。 

  

  作者简介:朱凤鸣,男,1950年出生于太仓。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冬日的欲望》、长篇小说《小镇美女》、散文集《秋天的田野》、纪实文学集《顾阿桃轶事》、报告文学集《魅力金太仓》等15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太仓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太仓市小说学会会长。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