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捷伦敦演讲:以文学的名义紧紧依偎

2015年04月16日 15时27分 

  中国式青春文学走向国际
  【新华社伦敦消息】当地时间4月14日上午,中国作家丁捷在伦敦国际书展上发表了题为《以文学的名义紧紧依偎》的演讲,结合自己对爱情文学的认识和创作体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情缘无国界……此次丁捷是为其小说《依偎》英文版的首发,受英方邀请而到国际展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英文读者见面并发表演讲的。《依偎》是丁捷2011年创作的一篇长篇爱情小说,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曾先后获得第八届金陵文学奖和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中文版《依偎》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表彰的年度优秀图书和当当畅销情感图书。2013年《依偎》被引入韩国,深受韩国青年喜爱,韩文版成为韩国畅销外国文学作品,进入韩国官方发布的“亚洲青少年必读图书推荐榜”。2014年经首尔女子大学郑圣宪教授等韩国五位名家联名推荐,《依偎》获得了亚洲青春文学奖。    

  2014年,《依偎》由英国剑桥大学语言学家费尔南多·艾列塔翻译,在英国出版。《依偎》被英国文学家认为是一篇创新的小说,用爱情体验追向了我们活在怎样的现实世界,深度抚慰了现代人普遍的焦虑和孤独的内心。图书的第二译者、伦敦大学客座教授邓少敏则认为,《依偎》英文版以美轮美奂、引人入胜的爱情故事让英语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特别是青年人在成长中的心路和历程,期间夹杂着的中国特有的风土人情;对于爱情记忆的讲述,也让英语读者领略到中国当代作家在青春写作中的鲜明个性和特别的东方魅力。

下面是丁捷的演讲全文:

以文学的名义紧紧依偎
----中国作家丁捷在伦敦国际书展上的演讲

  对我来说,此次的伦敦之行具有特别的意义。在从上海来伦敦的飞机上,我一直在想,像我这样一个出生在中国东部的平原的“乡下人”,18岁之前几乎没有离开过那小小的故乡,倘若儿童时代没有阅读过《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和《鲁滨逊漂流记》这样充满想象的故事,青春期没有沉湎于《简爱》《雾都孤儿》《傲慢与偏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充满才情的小说,没有被多情而优雅的英国文学为代表的大量外国作品,无数次深深打动过,我今天也许不可能是一名作家,不可能荣幸地以文学的名义走进伦敦国际书展的殿堂,也不可能幸运地以自己的一篇著作《依偎》,走近英国和世界各地的读者。在我的心中,英国文学是欧洲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高水准代表。当我的《依偎》在中国和亚洲取得成功,并将走进英文地区的时候,我当然有些惶恐不安,如同一位新教师,初次登上讲台面对的就是剑桥、牛津的骄子。为了给自己补充一点信心,在我急切等待《依偎》英文版出版的那段日子里,我再次恶补英国文学——我真的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把我崇敬的大师毛姆的所有作品中译本全部读了一遍,其中的好几部比如《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我是读第二遍、第三遍,我天真地认为,读完这些作品,我就会激增世界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具备世界文学大师那种演绎青春和爱情的高超才华。我借以审视自己的《依偎》,这部试图以纯粹的文字艺术表达纯粹爱情的小说,到底具有了哪些独特的气质,又到底还存在多少局限。

  在中国这个对人性表达,有着漫长封建禁锢的古老国家,情爱,这个本来美妙的事物,竟然一直缺少光明正当的舞台,游走在我们生活的边缘地带,它带给我们的羞耻、沉重甚至灾难,远远多于它应该创造给我们的享受和价值。正是由于这种严重的民族性的心理缺憾需要弥补,在20余年的写作生活中,我把情爱一直当着自己努力寻找和构建的殿堂。然而,我觉得我对情爱的文学表达,大多是拙劣的。我回顾所有过去的小说中的爱情塑造时,常常陷入失败的沮丧。难道我的内心过于世俗,流露不出唯美?还是过于脆弱,连在文字里打败市侩的勇气都没有吗?当我进入《依偎》的创作时,这一切自我怀疑不复存在!跟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这次我进入一片真空,这里连空气都没有,只剩下爱情。我不再是小说人物外的第三者。我时常感到我就驻在男女主人公栾小天和安芬的灵魂里面。是我在引导他们追寻天边的藤乡,是我在跟他们中的一个窃窃私语,爱意绵长。小说收尾的最后几个夜晚,我无法入睡,坐在黑暗中感动,并被一种人世悲凉所包抄。有《依偎》读者告诉我说看完小说,感情几乎失控,情绪接近崩溃。我写完小说,大概就是读者所陈述的这种精神情形。这其实是一种情感加入,我们的情感不自觉中加入了小说。通过小说这个中介,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一并与虚拟的人物入化,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文学体验啊。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爱情的理解不断变化。我想,现代社会的所谓现代特征,大概就是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趋利化吧。人们在规劝年轻人进入社会和独立生活的时候,总是要他们入世,再入世些!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这个并没有错。但正处怀春,年轻人需要拥抱爱情,而真正的爱情,恰恰又是需要出世条件的。许多时候,人更需要有节制,有取舍。爱情最怕物质干扰和他人的精明指点。恋爱者越是封闭,越是孤独无援,爱情才会越真切。这种状态的极致,大概就是死亡了。所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才说,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会不死,那我们一定不会去真爱。但是,死亡后到底是什么状态,完全死亡的世界,我们真的还能变成多情的吸血鬼吗?我们能不能把爱情的家园,构建在我们假想的天堂或地府?甚至所谓来世?《依偎》并没有选择俗套。《依偎》寻找了一个神奇的生命地带,一个生与死的夹缝。我们的生命,也许就有那样一个夹缝,像黑暗的天幕里悬挂出的微弱星光,像夜与昼之间的一条忽明忽暗的地平线。我希望那才是一片爱情的舞台,让24岁的美院毕业生栾小天,和33岁的吧女安芬在那里登台,演绎一场凄美的恋爱舞蹈。正如虚假的爱情需要房子车子和他人赞誉的见证一样,纯真的爱情同样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没有这一切,更没有他人。他们不需要观众,不稀罕别人的啧啧称奇,不需要鲜花掌声和红地毯,也不要一切其实并没有象征意义的生活道具。他们只需要彼此,需要以孤独迎接孤独,以两个孤独相互欣赏和支持的方式,投入全部的生命热血来舞蹈。他们仅仅为了迎合对方并作为对方唯一的观众,来为自己和自己唯一的爱人舞蹈、喝彩。
  依偎,应该是每个生命的寻求。人心有深邃的孤独感,也许就是生命的偶然性本质。它源于地球这个带有生命奇迹的大生命,在浩茫宇宙中就是一个孤本,一种偶然。孤独成为我们大生命中所有的小生命的共同天性。生命随着衰老,加剧着排解孤独的努力。而排解的最好力量,至少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可以取代和超越感情的,超越感情中至上的爱情的!寻找爱情、相信爱情和赞美爱情,其实就是热爱生命,善待自身。可悲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竟然亘古未有地壮大着鄙俗的群体。一些无耻苍老的心,把年轻人带向人生的迷途,使他们的心彼此失去信任,堕入人人自危的情感半空。生命丧失了爱情,生命体难寻依偎,苦短的人生,像一只飘在浑浊河流中的垃圾袋,带着满肚子的杂碎匆匆而过,罢了。

  想象我的写作,那些为了表达爱情的写作,曾长期受制于我有限的情爱生活阅历,受制于封建传统的影响,背负了太多道德与世俗包袱,。我一度十分苦闷,直到三年前我走进《依偎的》的创作,内心像被点燃了一道圣光,爱情的星空变得如此璀璨,我从自己的灵魂里,找到了生命里最灿烂的那份内涵,从自己的血液里,找到了黄种人的浪漫与纯洁,找到了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那座情爱天堂。《依偎的》的气候是忧伤的,美好的,写作《依偎的》使我获得在地狱、炼狱和天堂之间游走的体验,获得了一场深度情爱的心碎和心醉的双重感受。今天,想想要通过这个到目前为止我最满意的小说作品,与这个有着悠久文学传统,充满爱心与浪漫的国度的读者分享这份体验和感受,我的心情激动不已,无法掩饰。

  在这里,我要顺便感谢<<依偎的>>的第一读者、我的妻子宗平,感谢她告诉我,读完<<依偎的>>初稿的那天,她因感动而一夜未眠。感谢首发杂志的编辑贾梦玮先生,感谢作家莫言先生,苏童先生,范小青女士,评论家汪政先生,洪先生的厚爱;感谢韩文版的翻译闵庚三教授,是他成功的把<<依偎的>>带给更广大的亚洲读者。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及中国最大的出版集团凤凰社,尤其感谢王译萱总裁和黄小初社长,他们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一直把我视为同仁加兄弟,关心我的成长,呵护我的才华,今天还亲自陪着我来到伦敦。更要感谢伦敦书展总监jacks thomas 先生,英国xanadu出版公司的朋友们,以及热心的英国同仁与所以读者朋友,我真想一一拥抱你们,并面对面向你们表达我的敬意。

  最后几句话要对翻译家费尔南多·艾列塔先生说。尊敬的费尔南多·艾列塔先生,大约一个月前,我看到你对<<依偎的>>的评价,你认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小说,通过爱来追问我们的生命,到底处在何种现实中,您对小说的认识是卓越的,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的儿子正在一所外语学校读高中,他听说您精通多种语言,阅读了您翻译的《依偎》,十分崇拜您,让我一定记得向您索要一份签名。费尔南多·艾列塔先生,您会满足地球那一边,一个小小少年崇拜者的愿望吗?

  谢谢您,衷心感谢所有的同仁、朋友和读者,不管我们来自何方,都让我们的心,带着文学的崇高,紧紧依偎吧。

  丁捷  2015.4.14 于伦敦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