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心写作,倾听灵魂的声音——从“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则臣作品研讨会暨“我们这一代”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侧记

2014年10月13日 10时56分 
  

   10月11日上午九时,从“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则臣作品研讨会暨“我们这一代”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在江苏淮安举行。开幕式上,中共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涛发言,祝贺徐则臣荣获鲁迅文学奖和老舍文学奖,徐则臣致答谢辞。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后,徐则臣作品研讨会正式开始。徐则臣、邵燕君、梁鸿、李浩、金理、晓平、刘志权、汪政、黄发有、杨庆祥、刘琼、郭艳、何平、叶子、翟业军、李相银、陈树萍等人出席。会上,与会代表们侃侃而言,多层次、全方位地表达了自己对徐则臣作品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邵燕君说:“《耶路撒冷》结合了徐则臣的故乡情结和北漂经历,体现了70后这一代人‘出走又回望’的记忆、思考和情怀。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是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优秀作品。”著名批评家、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金理认为,徐则臣是一位正统、理性而严肃的作家,具有从一而终的职业心态以及高度的自觉意识。他的作品深入、厚重,极具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对徐则臣的作品也具有独特的探索研究,“徐则臣是个人写作与时代经验的先锋者,不管在语言结构还是内涵深度上,他的作品都与时俱进,思考丰富,具有高屋建瓴的世界视野。”
   下午,“我们这一代”青年作家批评家研讨会论坛,隆重举行。上半场出席的嘉宾有梁鸿、李浩、刘琼、杨庆祥、黄相宜、叶炜、李徽昭、王爱军,由陈树萍主持,何平小结。著名作家、批评家梁鸿说:“70年代作家的成长与生活具有杂糅性,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游走,学会超越自身的公共经验。因为个人经验的宏大性是文学创作最好的起点。我们这一代作家,在自然平和的生长状态中,只有懂得爱与坚持,才能走得更稳健、更长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庆祥,也发表感慨:“当代的文学创作,只局限于文学传统和经验之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缺少践履的力量去尝试笔下的真理。我们应当有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和耳朵,透过现象体悟本质,这是成为文学大师的基础。”
   论坛下半场出席的嘉宾有徐则臣、李云雷、郭艳、翟业军、金理、叶子、陈树平、李相银、闫海田,由刘志权主持,邵燕君小结。文学博士、鲁迅文学奖评委郭艳说:“文学批评是为了构建当代的文学认同。代际差异和文学创作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由于社会与时代的焦虑,文化身份本身的认同感是多元而矛盾的。细微的、碎片化的写作是一种集体的沉默,而徐则臣正面、理性、强攻现实的姿态,让我们看到了欣慰和希望。”其后,徐则臣的发言极具震撼力:“一个作家要忠于自己的时代,进行真诚的自我表达,否则就是虚伪。我们70年代的作家,曾听到无数质疑甚至否定的声音,我认为这不是这代人的能力问题,而是他们所处的年龄段,正遭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挤压。我们的内心,只要还存在值得认真对待的事情,我们就还有希望。一个好的作家,不仅要有能力看见黑暗,鞭挞黑暗,更要有能力感受到黑暗背后的黎明之光。”
   随后,中国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云雷,发表了“我们这一代”批评宣言。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黄发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汪政共同主讲了“批评家的态度”主题演讲。他们认为文学批评是独立而有尊严的。优秀的文学批评必须具有同时代性和感受力,优秀的批评家必须与时俱进,具有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和深刻的审美情趣。
   晚上六点,从“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则臣作品研讨会暨“我们这一代”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胜利闭幕,取得圆满成功。通过本次活动,各位与会人员深深感受到了徐则臣作品的精华和魅力。他们还切磋技艺、沟通交流,迸发出了许多思想火花,在深度和广度上,对文学创作及批评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参会的文学爱好者更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接受了一次难得的文化熏陶和精神洗礼。 文/ 图 董玥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