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快报副刊第二期

2014年03月10日 11时00分 

  赵翼如:游出闲趣 

  

  

  首期副刊《行者》,我的开场白是《做点“无用”功》。本期有来自上海的鲁奖得主——潘向黎女士的呼应:《无用是本心》。 

  据说这是一个文字贬值的综艺时代,文学行情一路看跌。偏偏有北京文坛“四大名编”之一的张守仁先生,耗时20年,编了具有“个性识别码”的《世界美文观止》,领我们穿行在世界文化长廊——“一册在手,尽览天下精华”。 

  “乐游”栏目推出几位独行者的游历:背离常规线路,以自己的脚步丈量大地,给人会心的趣味。 

  “人间”、“百味”里,弥漫着非常烟火气的生活因子,作者把原生态点化得极有意味。 

  上期毕飞宇写了“杨苡和她的《青青者忆》”,本期“书房”,刊出杨苡先生的书摘以飨读者。 

  

  

[回声] 

  读到现代快报《行者》第一期,眼睛一亮的同时,又很惊讶。惊讶于这样一份都市快报,每周竟拿出四个版面,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难得的慢生活。这是一种坚持?一种回归?抑或是一种引导?不管怎么说,在媒体人也正日渐丧失文化追寻的今天,现代快报的这个“无用”之举,无疑令人尊敬和期待。 

  ——盐城 宗崇茂 

  

  一直是快报的读者,很多年了。有一些喜爱的版块,但今天我要说,快报有了我最爱的版,就是《行者》。 

  冯骥才先生的文章《老母为我“扎红”》让我为之落泪。读到那段:感谢母亲长寿,叫我们兄弟姐妹们一直有一个仍由母亲当家的家;在远方工作的手足每逢过年时依然能够其乐融融地回家过年,享受那种来自童年的深远而常在的情味,也享受着自己一种美好的人生情感的表达——孝顺。真想把这篇文章读给远方的父母听,好让他们珍重自己,让我也能享受如冯先生一样的幸福。 

  周宪先生的《停电状态》也是我们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深有同感。 

  张越所写的《生命与生命的交谈》中,充满了她对“丢丢”的真情。一直不是爱狗的人,甚至有些惧怕。现在,心里也生了些对狗的亲近。懂得爱的人会爱全世界,这是她文中的句子,也许这么高的境界我还到不了,但也要学着多关注些周围的人,动物,甚至植物,让自己学会爱。 

  《弟弟最后的日子》准备买来一读。 

  期待下一期。 

  ——网友“临江仙” 

  

  《行者》读完,太棒了,篇篇感人至深! 

  ——南京师范大学 陈虹 

  

  

  《行者》已读,且不论所刊文章,我初步觉得名称、栏目设置等都不错,版面的空间布局亦好,尤其是版面的留白处理很大气,有一种从容感,让人回味;创刊词做点“无用”功,写得素朴、妥帖而见功力,值得感佩。 

  ——网友“升华” 

  

  宛如春风扑面,浮躁世风里,忙碌应酬中,网络碎片里,太需要一处清新的绿阴来歇一歇,捋一周得失,浸七日凡尘,让精神从家园里补充清新的能量,继续上路。因为《行者》,让我更喜欢这份报纸。 

  ——常州读者 

  

[好书品读] 

  

  中国与世界的对话 

  ——读《世界美文观止》 

  

  

  该书的编者从全世界上百个国家的万余篇作品中,精选了41个国家的160篇佳作。其中,外国美文80篇,中国美文80篇,分别编入上、下两部。作为一位老编辑、散文家和翻译家,张守仁以自己的审美标准来挑选心中最美的文字,并为每篇文章撰写了导读,体现了他对美文的看法,即“要有我,写独特,独特写”的观念。 

  《世界美文观止》是我房间里最近的一个细节,这样的细节日积月累,从我上大学开始,已历三十五年。这样的细节一旦打开,同时又是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是我已不算小的书斋根本无法盛装下的世界。我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一被浓缩在一本书里,又难以找到它的无限广的边界。张守仁先生编选的《世界美文观止》更是这样一本书,特别符合我对书的相对论般的感觉。 

  然而。三十五年,我对书也有一个信任与怀疑的过程,年轻时信书,也搭上时代值得信任,把书看得崇高,记住了许多关于书的格言。后来对书产生了怀疑,甚至越来越不信任,书的增长速度慢下来、停滞、逆增长,即慢慢消失。当然,信任并没完全消失,只是越来越严格,在严格中——套用里尔克的诗——如果此时信任,就永远信任,正如如果此时怀疑,就永远怀疑——随着阅历增长,我的严格越来越准确,这是不用说的。我信任一个八十岁老人编选的散文,在我看来人的一生不是小说,而是散文,而一个八十岁的老人看待一生应该是水落石出、清清楚楚的,我信任这样的散文一如信任卵石。 

  我信任一个一生都致力于散文的人,信任一个写散文的人、翻译散文的人、编散文的人,信任仅个人就收藏了古今中外散文选本达上千册的人。我信任一个一生有着坚定的散文观的人,张守仁先生说散文“要有我,写独特,独特写”。我信任这样的散文观因为这也是我的散文观,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接受并把张守仁先生这一散文观变成了我的散文观。作为一个“新散文”作者,我深知“独特”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很早我就惊讶张守仁作为一个老先生,一个前辈,竟然一点不保守,总是同年轻人在一起。 

  我记得应该是1997年,散文家苇岸在北大蓝月亮酒吧主持了一次散文朗诵会,与会的全是新锐年轻的散文家、诗人,前辈散文家只有两位,其中之一就是张守仁先生。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张守仁先生,他讲了话,对年轻人的探索性的散文写作给予了热情高度的肯定。那时散文不像小说,是老人的天下,散文似乎天然属于位高权重的老人。不久苇岸英年早逝,在苇岸的追思会上张守仁先生给予了苇岸很高的评价。许多年后的这部煌煌大作《世界美文观止》似乎必然地收了苇岸的《美丽的嘉荫》。作为苇岸的朋友我觉得特别亲切,特别大气,特别的有眼光。在短短的题解中,张守仁先生用干净如卵石的语言概括解读了苇岸此文的写作:“1988年,他徒步旅行,抵达黑龙江的嘉荫,迷醉于边境小镇宁静、平和与友善的气氛。嘉荫是中国的北方,也是俄罗斯的南方。站在河畔,他羡慕鸟,鱼,云不受国境线约束,能自由往来,因而感到‘自卑’。他盼望人们能像鸟类、鱼类那样不受阻隔地越过国界的樊篱,‘总有一天人类会共同拥有一个北方和南方,共同拥有一个东方和西方。’”(我还清楚地记得这篇《美丽的嘉荫》最后一句话:“那时人们走在大陆上,如同走在自家的院子一样。”)苇岸是一个新型的独特的散文家,把苇岸放进世界散文的谱系足以看出张守仁先生胸怀世界的眼光。 

  写作要独特,编书也要创新,《世界美文观止》一大特色是每篇数百字的题解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作家作品,而是以相应的散文化语言对正文有所补充、有所丰富、有所延伸,甚至有所对照。这里我可以举出一例,比如,《世界美文观止》编入了德富芦花著名的《海上日出》,张守仁先生同时请读者对照清代姚鼐《登泰山记》中观岱顶日出的华彩段落、欣赏英国作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里描写初升的太阳“简直就是一个活的东西,有金黄的头发,和蔼的微笑”,也不妨读读高尔基在《在人间》里写看见太阳从树林后面升起、在林子上空燃起一堆火焰的瑰丽场景。这些不是靠简单资料完成的,需要编者的个人才气与研究者的板凳功夫。据我所知,每个入选作家张守仁先生都要读上他的几十万字作品方才落笔题解、导读,当今下此功夫的编者有几人乎? 

  《世界美文观止》从世界上百余国家的万余篇作品中选取了160篇佳作,外国美文80篇,中国美文80篇,最古的两篇分别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伊索寓言中《鹰与蜣螂》,以及公元前四世纪古代中国庄子的《疱丁解牛》。恰好两篇我都读过,同时又都在我阅读中奉为圭臬。80篇对80篇,构成中外散文的对话,亦是中外文化的对话。总的感觉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对话更有力量,个人感觉《疱丁解牛》形而上的味道超过《鹰与蜣螂》,主要两者维度不同,前者是哲学,后者是道理。毋庸讳言,后来的落差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慢慢陷入孤立、停滞,但尽管如此,比较本身也的确可以说明中国是一个可与世界比较的国家或者文明。这样的国家或文明在世界上又有几何?这也是我读《世界美文观止》一点多少带有自豪感的体会。 

  捧读《世界美文观止》篇章,有的读过,有的没读过,读过的就像老朋友一样分布在书中,感觉特别亲切,像肖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培根的《论美》,蒙田的《热爱生命》,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与海明威相见》、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吴伯萧的《菜园小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苇岸的《美丽的嘉荫》。当然,更多是没有读过的,是新朋友,是在世界文化长廊里的漫步与行走。 

  的确,《世界美文观止》堪比世界文化长廊,而张守仁先生个人化的独辟蹊径的题解,使这一长廊仿佛有了一个满头飞雪、恰如其分的讲解者,他带领我们从古希腊走到古中国,古罗马、拜占庭、波斯、奥斯曼走秦汉、唐宋、元明,从文艺复兴、启蒙、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走向中国的古文运动、晚清、五四、新文化,直到相遇于二十一世纪——中国与世界平行,相互映照,群星璀璨。昆仑飞雪到眉梢,八十高龄的张守仁先生的娓娓讲解,是可代表中国当代研究编选美文集子的水平,堪称世界美文的文化大使。 

  

[美文观赏] 

  潘向黎:无用是本心 

  

[书房] 

  杨苡:梦回武康路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