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

2013年05月25日 17时04分 

  大学生“村官” 

  作者:傅宁军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创作谈:我写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词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我用笔触及的,就是一个校园到田野的契合过程,也是一个巨大影响的社会存在。之所以说社会存在,是因为大学生“村官”是生活中已有的新生事物,它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应运而生,蓬勃生长,并非作家在倡导,而需要作家去关注。 

  大学生“村官”在全国各地的尝试已有多年,2007年江苏率先实施全省统一招聘,2008年中央决定在全国推广,2009年中央提出“一村一个大学生”的宏伟计划,这些80后年轻人给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带来了哪些日益显现的变化?又有怎样意味深长的启迪? 

  我揣着一大堆问题,奔向了苏北的落后乡村。在税赋大省江苏我采访过许多地方,曾经自豪于经济腾飞的苏南,已经毫无愧色地与世界同步,没想到大学生到村任职的苏北,竟然仍有贫穷泥淖中的“西伯利亚”,让我百感交集! 

  江苏挂上号的经济薄弱村大都地处偏僻、交通不通、萧条冷清,不要说离县城很远,而且离中心乡镇都很远,而我追踪这些大学生的足迹,却在这些几乎被城市遗忘的“角落”,感受到了大学生“村官”投身于乡村的勇气,他们所体现的青春活力、创新意识与推进能力,以及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褪去外界的光环,我在倾听大学生“村官”的真实心声。我知道,社会的关注,组织的关怀,给大学生“村官”以激励,以温暖。但也应坦承,对于大学生“村官”应有准确的定位,盲目贬低不可取,一味神化亦不可取。 

  一个贫困了多少年的乡村,靠一个80后的“村官”,很短的时间就翻天覆地,显然并不现实。他们要与当地干部与群众并肩奋斗。 

  但是,他们是种子,他们是希望,他们是明天。 

  我们有理由坚信,“十一五规划”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必然。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城市,在共同发展中唇齿相依,在携手推进时水乳交融。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拉近城市与农村的距离。大学生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村官”把城市文明的理念带进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把农村信息反馈给城里的千家万户,让城乡之间频繁互动。 

  大学生“村官”,城市与农村的一个接点。 

  我记得,一位村支书直率地告诉我,他们村的孩子念中学就住到镇里了,每年都有考上大学的,那一家人会发喜糖,放鞭炮,但是恢复高考30多年,没有一个孩子大学毕业再回到村里来。以前是考上大学的不回农村了,现在是考不上大学的也不回农村了。村里也想奔小康,可老的老,小的小,以后怎么办? 

  “城里少一个大学生没什么,村里多一个大学生了不起。”这位村支书对我说的话,听起来朴实,却道出了大学生“村官”的份量。 

  使我感动的80后大学生“村官”,他们是共青团员,他们是年轻的共产党员,他们是走向农村的有为青年。请允许我不厌其烦地写下他们的出生日期,1983、1984、1985……,写下他们到村任职的准确年龄,22岁、23岁、24岁…… 

  这是一生中最宝贵、最充沛、最出彩的时光。 

  真正的豆蔻年华,真正的青春岁月! 

  我们赞美纯真,欣赏直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80后年轻人的思想是现代的,视角是阳光的,当他们走进经济薄弱的农村,必须面对的现状超出了想像,也许他们不会想到,农村的复杂环境与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的不小距离,都需要百折不挠的胆识,需要理性与成熟,也需要讲究方法,甚至斗智斗勇。 

  感悟比书本更直接,成长比成功更深刻。 

  虽然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生仍然与时代同行。拥有理想如同拥有阳光,村官的日子尽管青涩,坎坷的道路充满阳光。勇敢就是美丽,朝气就是力量。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由忽略一代年轻人的热忱、追求与向往。 

  我采访大学生“村官”的原则是真实,其实也秉承了我一贯遵循的报告文学创作原则,即非虚构文本的生命所在。写什么,不写什么,是作家的自由,但既然进入笔端,就绝不可以编造。为此我下了笨功夫,一站接着一站,实地考察大学生“村官”的生存环境,与他们交朋友,也结识了许多本地的“村官”与村民。 

  这是一次难忘的采访过程。我特意穿了一套李宁牌运动服,穿行在那些交通偏远的贫穷村庄,实地考察更是亲身感受。跟大学生“村官”走,数不清多少次,衣裤沾上了养鸡场的鸡屎、牛棚里的牛粪、蔬菜大棚的尘土、雨中乡间土路的污泥……白天采访结束,清水刷一刷,晾一夜运动服就干了,第二天可以再下乡。 

  采访回来后写到一个人名,一个地名,一段事实,我还打电话或发短信,向当事人核实清楚,否则我心不安。生活毕竟不是想像,它是毛糙而粗砺的。也许事实本身并不圆满,也许不如事先想像那样有结果,我也绝不用夸张打磨,宁可保留并不完整的原生态,做一个忠实的记述者,将一些真切情感呈现给读者。 

  大学生“村官”的国家战略,是一个年轻的事业。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采访这么多80后年轻人。我回到南京伏案写作的过程中,时常收到大学生“村官”的短信、电话与邮件,倾听他们的苦恼,得知他们的成果,分享他们的快乐,我的心态也变得年轻起来! 

  我要感谢所有接受采访的大学生“村官”,遍及苏北五市十多个县,初略整理就有上百人之多。限于时间与篇幅的关系,我不得不精选了一部分,而且着重于大学生“村官”的心路历程,很可能忽略了统计数字之类的表达程式,只能说一声抱歉。不过,我将继续关注他们的成长,续写他们的篇章。 

  有人说80后是物质化的一代,重视自我,疏远崇高,告别英雄,似乎是这一代人的时尚。当我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却一次次被触动,被激励,被感奋。他们并不完美,他们也有苦恼与迷茫,但他们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时代、农村联系在一起,他们如此自然地表达出一种崇高、理想与英雄主义的色彩。 

  我希望写出我的感受,与更多的人分享。 

  (长篇报告文学《大学生“村官”》已被《中国作家》选发部分章节,凤凰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作为重点图书出版。)

文章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责任编辑:程家由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