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师》

2013年05月24日 09时08分 

                                   

《我是老师》李明诚等著  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序:大爱的力量

  冬去春来,汶川大地震过去已经快两年了,虽然它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很多创伤,但同时也唤醒了中华儿女们心中的大爱。地震中有无数的感人场景和人物,但最耀眼的莫过于老师和人民子弟兵,他们用大爱和英勇无畏绘制了一幅幅感天动地的永恒画卷,激励着人们将大爱的力量相互传递。

  《我是老师》就是大爱感动之下的泣血之作,书里的主人公位红燕,是灾区的一位优秀人民教师,她的爱人是一位抗震救灾中献出年轻生命的人民解放军。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不约而同地谱写了一曲大爱无言的赞歌。位红燕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她身兼教师、慈母、保姆、心理医生等多重身份,怀着对事业、对学生、对生活的爱,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做到了“对工作不抱怨不懈怠,对学生不抛弃不放弃”,最终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敬与爱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另一位大教育家叶圣陶也如是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诚哉斯言!老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内涵无可比拟。每个人,从不知到知之,都离不开老师的言传身教,“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其中蕴含着老师的伟大。韩愈《师说》有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更是体现出老师的伟大之处。本书作者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当代“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美丽纤影。她是大爱思想的载体,教书育人的代表。时代需要这样的楷模,民族更需要这样的魂魄。

  本书来源于生活,与现实生活一脉相承,故事情节感人至深,人物描摹栩栩如生,切近人情,写作思想清晰明了。对小说的主人公位红燕的描写,以“身为世范,为人师表”贯穿始终。她不仅是一位好老师,同时,她还是一名温柔体贴的好军嫂、善解人意的好媳妇。她谆谆不倦传授知识,提倡爱心教育的同时,推陈出新,融合诚信教育、感恩教育、青春期教育、人格教育、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英雄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奔跑的人,书中的另外一位主人公,是我们崇拜的英雄,也就是位红燕的爱人,在抗震救灾中不幸牺牲。关于他的描写作者没有走有关英雄高大悲壮的老路,而是让这个英雄食人间烟火,让他有情有爱有感动也有牢骚和情绪,与普通人之间没有什么距离。少年时没有过人之处、甚至到牺牲也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壮举。然而,当把他的一举一动汇集起来时那就是一个喜马拉雅,小中见大正是本部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本书的编辑邀请我做序时,曾如是对我说:这本书是她编辑生涯里遇到的为数不多的好作品,在编辑后半部时她几乎是流着眼泪完成的。曾经也有文学爱好者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怎么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我给他们的答案是: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贴近心灵,让感动的人、感动的事在自我感动中从笔尖自然流淌出来就会是好作品。这个世界欲望太多,感动太少。过度的欲望只会让我们背弃人生的真谛,离灵魂渐去渐远,让这个世界形同陌路,走向毁灭。而感动却可以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渡过难关,在温馨和谐的氛围里安享人生。

 
   一部好的作品,它字里行间蕴藏的能量,能唤醒社会良知,能激励芸芸众生奋发向上。在倡导文明、创建和谐社会新风的今天,《我是老师》更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好人互相感动着,天地越来越宽,坏人互相利用着,空间越来越窄,而善良和宽容融解着人间的隔阂。我们的身边不断涌现出感人事迹,铸就着未来的希望,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作品温暖心灵。让我们在感动的世界里拥抱和谐远离诱惑,同时也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在大爱的世界里永远祥和、幸福!

  (序言作者:唐晓龙,畅销书《感恩的心》之作者。)

       后记

  我的目光,一直关注于现实题材,写《环保局长》、《毕业当村官》和《开店十年》,以及这部《我是老师》,莫不如此。这是一部蕴涵了教师无私爱心和德行教育的小说,也是一部师生心灵沟通的鲜活教材。当有些作家对描写假恶丑乐此不疲时,我愿追随李大钊先生“铁育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先训,倾心于弘扬人间的真善美,期望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和谐与幸福。

  若干年前,刘心武的《班主任》,肖复兴的《早恋》,刘醒龙的《凤凰琴》、韩寒的《三重门》……这些教育题材的小说,无不让读者废寝忘食、感触良多,如今,这本《我是老师》,将继承前行者的脚步,重拾草叶上晶莹的露珠,滋润我们日渐荒芜的心灵。

  中学时代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既是人格定型的最佳时机,也是事故多发期,厌学、打架、偷尝禁果、离家出走等现象,层出不穷。管得太严,压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管得太松,放纵了他们的自由散漫。我们经历过那样的彷徨,为何时过境迁,却让孩子重复我们当初的困惑?作为解惑、授业、传道的老师,难道眼里只有教书,忘记育人的职责吗?

  教育的作用,不是削足适履,而是善于让每个学生扬长避短,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当我们面对“嗷嗷待哺”的学生,只靠灌输就够了吗?读死书、死读书和读书死,都不是我们教育的宗旨。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奶粉”(书本知识),更需要添加“维生素”(生存能力),还要适当添加“钙片”(胆识和智慧),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的天真可爱,他们一尘不染的心灵,常使我们为之动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的谆谆教诲,社会的潜移默化,都将影响孩子的学养与品性。陶行知、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都曾倡导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现代版。单纯追求学习成绩,不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东晋名士谢安的夫人常常教育孩子,她问谢安:“怎么从来没有看到你教育孩子呢?”谢安回答说:“我平常的言行举止都是在教育孩子啊。”谢安的儿子谢琰、侄儿谢玄,后来成为名闻天下的将才。我们的老师要为人师表,我们每个成年人,都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以良好的榜样。学生毕业后再次见到老师,流淌在他们心头的温暖,是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哪怕一个小小的细节,也铭刻在他们的心底,久久不能忘怀。

  这本书是我与雷厚国老师共同创作的,雷老师已有21年教龄,是我多年的朋友。要把作品写得真实、生动、细致、感人,必须是真材实料,必须是真情实感。我们提倡爱心教育,希望老师以言传身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心与人格。这本倾注了我们心血和情感的小说,希望你能喜欢!

  我相信,作者和读者之间是有缘分的,不期而遇,然后相识相知,直至不离不弃。亲爱的朋友,感谢你翻开这本书,如果你有所感悟,请转告你的朋友,让大家一起分享;如果你不满意,请告诉我,我随时愿意倾听你的意见。

  李明诚

  2009年11月26日于苏州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高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