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冰:感谢母亲给了我行走于这个世界的力量

2013年05月24日 08时35分 

  1、2009年对你来说是收获颇丰的一年,长篇小说《青花灿烂》和《刑警马车》先后由作家出版社及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能谈谈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吗? 

  背景 《青花灿烂》初稿大约有三十二万字。2006年首次刊发在《钟山》长篇小说增刊B卷上,今年又作为广播小说在市电台推出。它的写作动因或可概括为“一根白发引发的长篇小说”。女主人公原型是我初中的一位朋友,下岗后嫁了包工头,但生活境遇悲惨。她曾经聊过老公让她剪白发的细节,说剪一根给她五元钱。我听后怵然心惊,究竟怎样的生存处境,才能导致这种夫妻关系?此后便开始构思并陆续搜集素材,从2005年动笔,到几易其稿推出全本,时间已过去四年了。《刑警马车》的写作动因,是在大的社会转型期,目睹基层警察长期超负荷运转的艰辛,从而产生想为他们代言的心理诉求。这部书最初的大纲是由作警察的孪生姐姐提供的,可视为我俩合作的结晶。目前正在同期套改长篇电视连续剧。 

  2、这两部长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们触及到哪些领域,作品出来后,你觉得要表达的命题都完成了吗? 

  表达 《青花灿烂》主要是以平民化的视角,揭示上个世纪九十年中后期,一批生活在苏北社会低层的小人物起伏跌宕的命运。北方小镇女子青花备受身患性无能的男人折磨,后为寻找私生子远走他乡,在银城只身谋生期间,经历了与包工头、乡联中教师、美容院老板及基层警察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之间的恩怨情仇。《刑警马车》则打破公安类题材以往只注重破案描写的传统套路,将笔触直接深入到层刑警的家庭生活背后,以大量的篇幅展示了龙川市刑警队长马车在侦破一起窑场坍塌大案的同时,历经儿子误入黑道,妻子去世等一系列打击,在正义力量的支持下,最终拨云见日,还公正于民间。两个长篇内容截然不同,但主题有交汇的地方,都是表现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作为创作者,我只是通过写作的方式在作一种独立的思考与表达。至于能表达出多少,这跟作者的人生体察、地域环境、思考深度以及创作手法和技巧都不无关系,其结果不是我能左右的。 

  3、在你发表过的作品里,你想给广大读者传递怎样的文学理念?你以为在社会高度商业化的今天,文学还能够有所承担吗? 

  承载 这两部作品基本都属于民生题材的长篇小说。在《青花灿烂》的封底,印着这样文字:在苏北广袤的平原上,有多少棵庄稼,就有多少青花在那里生活。她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年匍匐在土地上劳碌着,她们的手像竹节一般粗凸,她们的脸上总是布满岁月的风霜。她们的青春是极短的,只有那么几年,然后就嫁人,生子,伺候公婆,便再也没有机会打理自己,她们生命的花甚至还没开呢,就迅速枯萎了……这段话可以概括为我写作整部作品的主旨。 

  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在这个世纪交替的时代,一些人生活天上,另一些人则在深渊里挣扎。所有这些,作为文学的渊薮,都成为激发我创作长篇小说《青花灿烂》原初的冲动。我是在北方小镇长大的,在我生活的环境周边,随时能看到一些在生存线上奔波的、满脸长着雀斑的女人。她们有的被改革的潮头抛到人生谷底,有的处在性格被扭曲的异化状态,很多人都经过挣扎、炙烤、从被动到主动,从毁灭到再生。所以当我打开电脑,她们都会在我的键盘敲击中一一复活。米兰.昆德拉说过,所谓小说,就是把生活中悲谬的东西揭示给人看。我想自己所能做的,就是以文学的形式传递出我对低层人物个体的悲悯与思考。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出还能做些什么。如果说我从前的写作走向还比较朦胧的话,那么从这两部作品开始,我终于找到并确立了自己民间叙事的立场。 

  《刑警马车》在创作过程中,写一位怎样的刑警队长,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这个时代的屏幕上并不缺少英雄,而他们背后的生存状态是如此鲜为人知。《马》写了一批有血有肉、有良知、有正义感的普通警察,他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与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有关。特别是书中“戴着镣铐的舞者”基层警察马车性格鲜明,突破了过往公安类文学“见案不见人”的模式,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在为此书所作的序中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社会高度商业化的今天,文学所能承担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文学已死”的声音不绝于耳。但莺飞草长,四季轮回,人类只要在这个地球上呼吸,就会产生各种正常的欲求,无论科学怎么发达,都不可能解决人所有的精神命题。从这个角度而言,文学作为承载人类思考和诉求的河流,永远不会干涸。 

  4、如果让你选择一个词,来形容这些年坚守写作的状态,你会如何概括?这其间你最大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 

  支撑 从九五年发表作品到现在,我已经走过了十四年。这其间最大的感受和体会,是源于各种因素的支撑。最初走上写作道路,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父亲一生酷爱古典文学,几位兄长都从事文化或戏曲工作。这使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到成年后拿起笔来写东西,就像穿衣吃饭一样自然。至于写什么,如何写,他们虽未给过具体技术上的指导,但作为知识分子独立表达的人格,却深入到我的生命肌理。其次是一路走来,诸多文学上的良师与同仁给我的扶持和鼓励。我是一个简单的人,这种简单可解释为性格上的直白和葆有天真,俗世智慧的缺失等。所以在现实的困境面前,我不是没有过动摇和犹疑。多年后我才知道,自身的性格局限、知识结构和特定的文化背景,决定于我只能用文学的方式去解读人生。如今所有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已褪去,只有土地和母亲,成为我继续写作的理由和支撑。我是在黄土地上长大的,在我已经故去的母亲身上,融注了这片土地上无数勤劳、善良、勇敢的女人风云际会的苦难,这将是我一生中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 

  5、生活在商品时代的人们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你会始终写下去吗?你今后的创作计划有何打算? 

  未知 在长篇小说《刑警马车》的后记里,我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风正紧,路正长,前方依然是一片未知的原野,我们跋涉在路上。这是我二十多年前大学毕业时送给同学的临别赠言,我把它拿来放在书的结尾,今天在这里,我依然愿意用它表达我此刻的心态。接下来的几年里,手头依然有一部乡土题材的长篇计划,目前正在积累素材,等到了合适的时间我会动笔。人生的矿藏博大精深,我所发现的尚不及世相百态的万分之一,正因为如此,才使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并不断地开掘下去。也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之所在吧。最后借此机会,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写作的所有的人。 

  感谢母亲给了我行走于这个世界的力量。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陈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