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诗刊——让生活更富有诗意

2013年05月24日 08时05分 

  ——《扬子江》诗刊执行主编徐明德访谈录

  龙源期刊网:诗歌刊物主编的诗歌理念,往往决定着刊物的办刊理念,请谈谈您的诗歌理念。您对诗歌如何理解?您心目中的好诗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诗歌应该凸现一种什么精神? 

  徐明德:诗歌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灯塔,是人类语言智慧的闪光;诗歌也是人的精神滋补。好的诗歌能抵达人的心灵,能够成为人们的精神归宿,成为人们前行的烛光。 

  龙源期刊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诗歌边缘化”的声音,在诗坛内处到处飞扬。您却说,诗歌其实并没有边缘化。能否解释一下您这一说法? 

  徐明德:诗歌永远同人类生活共生共存,永远不会边缘化。特别是人类遭遇灾难时,诗歌更显现其力量。人类不幸诗有幸,今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期间就是一个例证。即使在二战时期纳粹的集中营里,诗歌依然是鲜活的。 

  龙源期刊网:都说诗人要具有使命感。在您看来,诗人的使命是什么?当今时代,诗人究竟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 

  徐明德:诗人的使命应该是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让人类的生活更富有诗意。 

  龙源期刊网:您怎么看待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忠于自己的内心,还是为推动这个时代做一些什么?抑或是其他的? 

  徐明德: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朴实无华、雅俗共赏。诗歌应当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忠实于人性,忠实于道德,忠实于崇高,忠实于真、善、美。 

  龙源期刊网:有人指出,当下诗歌创作的存在着“三多”和“三少”,即少沉郁多轻软、少悲悯多欢娱和少继承多借鉴。您认为是这样的吗?除此外,当代诗歌还存在什么弊端? 

  徐明德: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存在“三多”、“三少”,至少《扬子江》诗刊不是这样。 

  当代诗歌当然存在不少弊端,比如脱离人民、漠视国计民生、躲避社会责任、有话不好好说、故弄玄虚、过于散文化等等,但现在的情况似乎好了许多。我们相信诗歌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龙源期刊网:“诗歌刊物应该为诗歌而办,对诗歌存有一种敬畏感”,这是媒体上一段关于诗歌刊物的评论。怎么理解这里所说的“敬畏感”?对于这样的观点,您赞同吗? 

  徐明德:我非常赞成对诗歌应该有一种敬畏感。不光是诗歌,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太缺乏敬畏感了,缺乏对信仰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对法律和道德的敬畏等等。 

  诗人应当倡导弘扬这种敬畏感,诗歌刊物理应为诗歌而办,理应对诗歌怀有敬畏感,而不应该像某些人那样亵渎诗歌。 

  龙源期刊网:“当前一些诗歌刊物面临的最大困境,或许就是所刊的诗歌没有太差的,但是也没有太好的,缺乏那种让人突然眼前一亮的作品。总之,就是没有特点和趋于平淡。突破平庸诗作的困境,是当下诗歌界一种普遍的吁求”,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声音?《扬子江》诗刊是否也有这样的困境? 

  徐明德:是这样的,我们也有这种情况,但是我们力求每期刊物中都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事实上,要求每一首诗都字字珠玑、都能成为经典是不可能的,好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做编辑就是要沙里淘金。 

  龙源期刊网:《扬子江》诗刊于2006年1期全新改版后,确立了“走向时代、走向生活、走向美”的办刊宗旨。这一宗旨的内涵是什么?“开放”、“包容”是您多次提到的办刊理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理念是如何落实的? 

  徐明德:我曾在卷首语《时代?生活?美》中说过:时代和生活时刻在召唤着诗人,激发着诗人的灵感。诗,应当成为发现美的眼睛;美,源于一种崇高感,崇高感源于一种敬畏之心。让我们时常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发现,去创造。 

  “开放”、“兼容”确实是我们办刊的理念之一。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时刻提醒编辑们不要以自己的爱好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同时,我们设定了各类栏目,给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人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 

  龙源期刊网:“独树一帜、争创一流、别具一格的努力方向”这是印在《扬子江》诗刊封底的广告语。如何理解这里的“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所争创的“一流”,《扬子江》诗刊是希望自己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徐明德:“独树一帜、争创一流、别具一格”是本刊的努力方向。真正完全做到不容易,但我们会尽最大的力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我们希望《扬子江》诗刊能够成为不一样的、独特的、为广大诗人喜爱的诗刊,成为一份能为诗坛健康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诗刊。 

  龙源期刊网:“由于公开出版的刊物选稿标准的限制,造成了有潜质的新锐诗人无法脱颖而出,他们的发表的作品只限于网络和民间诗刊。如果这些刊物不重视对新诗人的推介,那么年轻诗人在代际上的断层无可避免地出现”,对于这样的声音,《扬子江》诗刊是否重视?在对新诗人的推介上,《扬子江》诗刊是如何去做的? 

  徐明德:《扬子江》诗刊历来重视对新诗人的发现和推介。在来稿中一旦发现有潜质的诗人,我们会满怀喜悦地去和作者联系沟通,并希望作者能再寄新作来,等作品有了一定的份量之后,再配上点评,集中推出。 

  对新诗人的推介,我们主张“打排炮”,而不是“放冷枪”,这是我一贯的主张。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诗作者的提高,增强他们的信心,也有利于作者的脱颖而出。同时,我们还为崭露头角的诗作者开辟了 “扬帆远航”等栏目。真正有潜质的诗人不会被埋没,是金子总会闪光。 

  龙源期刊网:《扬子江》诗刊所刊发的作品,以约稿居多,还是以自然来稿居多?更重视哪部分稿源?理由是什么? 

  徐明德:本刊以自然来稿居多,我们非常重视自然来稿。刊物对了作者的胃口,作者自然会给刊物投稿。每一篇来稿都是作者的心血,我们理应重视珍惜,尽量避免遗珠之憾。 

  龙源期刊网:一般来说,作协的机关刊物,在传统的体制空间里,很多想法的实施都会受到许多限制。作为江苏作协的机关刊物,《扬子江》诗刊是否也会有这样的困惑?在办刊的过程中,都有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去克服的? 

  徐明德:《扬子江》诗刊没有这样的困惑,我们的办刊环境很宽松,自由度很大。办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都不是难以克服的,工作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我们享受这种过程。 

  龙源期刊网:“大江东去”、“中流击水”为《扬子江》诗刊的主打栏目,这两个栏目的编辑思想是什么?它们体现了《扬子江》诗刊的什么品质? 

  徐明德:“大江东去”每期会介绍1——2名重点诗人的新作,“中流击水”主要是展示实力派诗人的力作,以组诗为主。 

  这两个栏目体现的是《扬子江》诗刊的气质与实力。 

  龙源期刊网:“涛声依旧”、“江枫渔火”、“共饮一江水”这些诗意盎然的栏目名称,各有什么特点?《域外诗坛》每期遴选一个外国诗人发其一组作品,遴选有什么标准吗? 

  徐明德:“涛声依旧”刊发的是旧体诗,古体新韵;“江枫渔火”发表的是精美短诗;“共饮一江水”则是为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流派诗作提供的一个平台。 

  “域外诗坛”的选稿并无具体标准,只要是好诗,对我们有启发,有借鉴作用,我们就选发。 

  龙源期刊网:2007年4月《扬子江》诗刊举办“民生之歌”诗歌大赛,此项活动在诗坛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举办这样的大赛的目的是否为了贴近底层,关注民生?“诗歌”和“民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徐明德:是的。诗歌与民生关系密切。民生是和谐社会之本,诗歌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使命之一便是关注民生,倾听民声。 

  《扬子江》诗刊一贯倡导诗歌要直面现实,弘扬社会正气;要讴歌人民群众自尊自强的人格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传达普通百姓的心声与愿望;要体现诗人的良知和勇气,召唤人们对社会的责任和爱心。特别欢迎关注底层、体察疾苦、感情真挚、诗风健康的诗歌作品。 

  龙源期刊网:没有诗的民族是可怕的,没有诗的生活是枯燥单调乏味的。诗人韩作荣就提倡,要诗意地生活。在您的生活里,是否也充满着诗意? 

  徐明德:诗意地生活首先是精神层面的。诗意地生活首先是精神层面的。每天看诗,读诗,享受诗,让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份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江苏这样一个发展较快的地区,我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我们即将搬进的办公室高大、宽敞、明亮,非常现代,确实体现了江苏不仅是经济大省,也是文化大省。个人的居住条件也让我感到很满足。有时我甚至觉得现在的生活过于“现代”了,时而有些不安,这也许是因为苦惯了的原因,也许是杞人忧天吧。 

  不过,好的条件确实能为诗意的生活提供基础,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心要有诗意,要从工作生活中发现诗意,创造诗意。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小小的想法就能让生活诗意盎然。诗意地栖居、诗意的生活,其实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一种追求、共同的理想。但愿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诗意,但愿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更美好!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陈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