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美好的人性保存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2013年05月23日 22时54分 

  ——访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得者毕飞宇 

  《玉米》出版的时候,正值非典期间,有人说是时辰不好,但《玉米》却持续热销,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18万字的《玉米》收录了毕飞宇的中篇三部曲《玉米》《玉秀》《玉秧》。全书于工笔勾勒中,彰显天马行空的气魄。人物心理的隐与显、人物行为的动与静、人物言语的直与曲、人物线条的浓与淡、人物轮廓的粗与细,写来皆恰到好处。毕飞宇审视人性和历史,拷问时代和政治,目光温和而冷峻,这决定了他批判与悲悯交织的双重态度。 

  记者:近年来你的作品不但受到了大众的喜爱,还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文艺新人奖”、“《人民文学》小说创作奖”、“《小说月报》奖”和“首届中国小说学会中篇文学奖”等,可以说是得奖不断。最近,你的《玉米》又获得了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请问你对再次获得鲁迅文学奖有什么感受? 

  毕飞宇:获奖当然高兴了,它最大的好处是提醒你回顾。《玉米》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我一直在忙别的,现在回想起《玉米》的写作真是太美妙了。我感谢评委,他们让我追忆似水年华。 

  记者:在当下你认为写小说的意义是什么? 

  毕飞宇:写作是有意义的,虽然现在相信它的人很少,可还是有人相信。意义是什么,我今天说不好,说不好我就不说了。我更愿意谈谈当下小说的问题。现在的小说成本太低,用料少,手工粗糙,心思都在包装上了。小说是需要成本的,这是一个常识。思想成本、认识成本、技术成本、感情成本、知识成本,当然还有时间成本和体力成本。比较下来,先锋小说、寻根小说,甚至伤痕小说的成本都比现在的小说高。成本低,还渴望暴利,这就是今天的问题。不过好作家还是有一些,我愿意在阅读的时候分享他们的成本。 

  记者:你为何选择写小说,你的小说理想是什么呢? 

  毕飞宇:我写小说是因为我相信世界是精彩的,重新描述过后的世界会更精彩的。作为一位作家,我认为最美好的人性都是保存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我常常觉得我是在做一个发现和采掘的工作,像是在地底深处的挖煤工,在黑繯繯的巷道里,做着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光明的工作。 

  记者:你曾说,每完成一部作品,哪怕是一个小短篇,都会觉得能量此刻耗尽了。但当看到你一部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时,很想知道你是怎样调整创作状态的? 

  毕飞宇:我不用调整,我写得少,半年、一年不写是常有的事。我都写了二十年了,才写了两百万字,平均下来一年还不到十万字,很惭愧。我的写作有一个特点,扑得猛,一旦决定,我就全力以赴。写《玉米》的时候我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左右,最长的时候有十五六个小时,也不累。但扑得猛也有一个毛病,容易对写作产生厌倦,所以,停的时间也就比较长。 

  记者:接下来你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毕飞宇:过去的三年多,我一直在写《平原》,刚刚写好,《收获》第四期出来。下面做什么我不知道,得想想。 

  作者:任晶晶  来源:《江苏作家通讯》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程家由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