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后面的花朵——黄蓓佳访谈录

2013年05月23日 22时53分 

  黄蓓佳:女,江苏如皋人,出生于1955年6月27日。1973年1月毕业于江苏省黄桥中学,1974年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后曾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三年,1984年底调入江苏作协任专业作家。现为江苏作协副主席、江苏作协创作室主任。从1973年在上海《朝霞》丛刊发表处女作《补考》起,至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儿童文学、电影视剧本五百余万字。儿童小说有《小船、小船》《唱给妈妈的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等。曾有两部儿童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并获国际大奖。

     作品:《新乱世佳人》、《小船,小船》、《追你到天涯》、《忧伤的五月》、《中国童话》,长篇《夜夜狂欢》、《没有名字的身体》等。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早晨,我和王少磊在省作协的住宅区徘徊,因为早到了一会儿,和黄蓓佳老师约定的采访时间还没有到,我们决定等会再去敲门。心里多少是有些忐忑的,能够争取到进行采访的机会,实属幸运了。 

    最初接触黄老师的小说,缘于那本《芦花飘飞的日子》,当时已是心醉神迷,直想去那个江心小岛上看看。后来知道,还有很多更为精彩的儿童小说,有一代人,是看她的小说长大的。 

    然后是《派克式左轮》、《忧伤的五月》,应该是自身经历的原因,她尤擅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后来就是《新乱世佳人》,那部很多电视台播过的电视剧,她是小说作者和编剧。完全不同的题材和背景,不同以往的语言风格。剧中家族史的复杂和深厚,显示出背后的厚积薄发。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值得期待的采访。

    按响了门铃,第一眼的感觉,她很漂亮,比她的书上的任何照片都漂亮,沉淀过后的美,眼睛黑而清澈。 

    一个有着独特情调的温馨的家。 

    书房不大但很明亮。朝阳的一面安着一扇大玻璃窗,整个房间光线充足,关了窗,喧闹进不来,外面仍看得清楚。右边的一排大书柜占据了书房的三分之一,里面放着女儿,丈夫的照片和大排的书。 

    一开始的印象,黄蓓佳不大言笑,她说自己很低调,但目光始终柔和而沉静。谈开来之后,才觉得她其实直爽,语气坦诚从不掩饰,谈及快乐之处会哈哈大笑。 

    阳光透过玻璃照过来,她的头发散发着光芒,眼神明亮。

    时间:2002年12月8日 

    地点:黄蓓佳的书房 

    采访者:陈苏  王少磊 

    被访者:黄蓓佳

     

    陈苏(以下简称陈):您在北大上学时就开始儿童文学的创作,当时为什么关注这一领域? 

    黄蓓佳(以下简称黄):文革当中就开始练笔,因为我们中学受到的教育是三突出文学之类,进了北大以后,接触到新的思潮,一时间,与我过去的教育有很大反差,当时,就觉得很羡慕,能够写出这样的东西,然后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文学的路应该怎样走下去。而且,也练了一些笔,我们北大的同学也组织了一些文学社,北大未名文学社,也是很有名的。但总觉得自己写出来的一些东西一时间总是突不了三突出文学、革命文学那种。 

    陈:您以前也写过那样的作品么? 

    黄:写过,我读北大之前就已经发表了一些作品了,从73年开始吧,74、75、76年都有作品发表。 

    陈:后来就选择先从儿童文学开始? 

    黄:对,当时不知道往哪里走,就想,写儿童文学试试吧。因为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毕竟不是那么一回事情,(陈:没有那么复杂?)嗯,有一定不同。 

    后来就写了第一篇,叫《星空下》,对,《星空下》。写的是解放之前的一个事情,当然也是胡诌出来的,(笑)但是当时就很受欢迎, 

    陈:当时是发在什么刊物上的? 

    黄:是《少年文艺》,当时办的很成功,发行量非常大的。一直到现在,开会出去啊,出差啊,经常碰到一些当年读过我小说的人。

    谈到这儿,忽然听到书房门外有呼呼的脚步声,一个高高大大身影一步踏进来,是修莎,黄蓓佳的女儿。刚起来的样子,一头短发,带点调皮的看着我们。"妈妈这里有客人。"黄蓓佳对她说,语气里立刻多了一份慈祥和温暖。"哦",修莎有点不舍地看了一下,转身一下走掉了。 

    修莎初中毕业后即去国外念书,这次刚好回来度假。看得出来,这对母女很珍惜在一起的时间。

    门关上后,我们继续刚才的访谈。 

    陈:《少年文艺》一直到现在影响都很大。 

    黄:那么,后来那部小说评上了江苏省少年儿童文学奖。当时《少年文艺》的一个老编辑,顾宪谟老师,非常喜欢我的儿童文学。我在北大读书期间,他大概每个星期都有信寄给我,不断的催促我,鼓励我,就说我的儿童文学,孩子怎么喜欢,他怎么喜欢,怎么怎么好,然后就说你要再给我们写一篇,下面的版面给你空出来了,等等。不断的给我写信,促使我写,实际上,主要就是因为那位编辑的原因,我不断的写了大量的儿童文学,都是中短篇。后来,到80年初的时候一共出了四本,就是中篇,短篇、散文、还有一些报告文学和传记文学。所以一直到现在都有很多的人记得我当时写的儿童文学。他们,当然自己都已经是为人父母的人了,说小时侯我们都是看你的儿童文学长大的。那个时候《少年文艺》几乎每期都有。最多的时候,《少年文艺》一期能出我两篇稿子,编辑说不好意思,一个人占得版面太多了,那么就一篇真名,一篇笔名,这样子。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程家由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