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把女同志最后都变成男同志?

2013年05月23日 22时52分 

  “《女同志》是一部当代《红色娘子军》。它对女性文化身份的另一种发现与书写,颠覆了既往‘女性写作’的风格……小说尽显女同志的‘妖艳欲滴’,又细数‘歹毒秉性’,但作者的本意是讲述人性异化的故事。”

  ———王尧(苏州大学教授)

  时下,“官场小说”越来越多。范小青的作品《女同志》,被出版社称为“第一部女官场小说”。《女同志》这部达40万字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女同志”万丽在走进机关的十多年中,与女上级女同事之间的相互嫉妒和互相欣赏,与男上级男同事的互相斗争和互相支持互相利用……

  范小青认为:“《女同志》实际上是一部当代女性成长史,融干部文化和女性文化为一体,写出了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进取与挣扎,以及她们对现实温柔而又坚忍的反抗。”

  在范小青居住的苏州政府机关大院里,活跃着一批女干部,其中包括1位副市长和9位部长。范小青写女干部,绝非无中生有。

  官场“红”与“黑”

  南方周末:首先谈你写作上的反差。1980年代你写过《裤裆巷风流记》、《个体部落纪事》等作品;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你陆续推出《百日阳光》、《城市表情》、《女同志》等逼近现实的作品。你为什么会从小城传说、旧事逸闻中抽身而出,把笔转向现实社会?

  范小青:我写作的时候也可能是无意识的。1990年代初期,我写过《杨湾故事》等一些中篇小说,时代背景很模糊,表现的是人的遭遇、命运的无常,苏州味道很浓,外界评价较高,我自己也比较喜欢。但突然这条路就走不下去了,我做过很多努力,很多挣扎,就是回不去,没办法写。

  问题在于,在全新的现实环境中写远离现实的东西,我实在走不下去,所以才会转入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我的小说《百日阳光》改成电视剧的时候,名字就叫《干部》。我想为什么不尝试写一个“干部”系列呢?于是继《百日阳光》之后就有了《城市表情》、《女同志》这两部小说。

  南方周末: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官场?靠采访?

  范小青:有人认为我人在苏州,可能过的是那种小家碧玉式的生活,生活比较封闭,整天在书斋里,人也比较忧郁。其实恰恰相反,我是一个开放型的人。

  我从小在苏州长大,这个城市不大,这个环境里很多人都认识我,对于苏州的干部阶层,我接触特别多。我心肠和耳朵根子都比较软,所以文坛上或文坛以外的事情,只要请到我,我都不好意思拒绝,比如搞个活动、吃个饭啊什么的。我对生活是有热情的,去了以后也不是敷衍应付,而是很投入。就这样,我自然而然地交了很多官场上的朋友。

  另外,我自己在区里挂过职,对政治生活也有一些直接的体验。1986、1987年,我在苏州沧浪区挂职任过区长助理。

  南方周末:出版社做宣传时把《女同志》称为一部“官场小说”,而且是第一部“女官场小说”,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

  范小青:我不太同意,我的小说描写的恐怕不是那种官场厚黑学。

  南方周末:你小说中的干部,大部分都是好干部。

  范小青:我的小说和“反腐小说”不一样。官场上的某些黑暗我也看得很清楚,其他作家写的那些腐败,我甚至也都亲眼看到或亲身经历过,但不知为什么,我始终觉得(阴暗面)只是(官场的)一小部分。

  也不是说我写的干部都是好的,干部的问题很多,只是我没有从腐败这个角度去写,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开掘:写人如何上进,如何敬业,如何挣扎,最后为什么会成为悲剧人物。

  在生活中我接触到的一些干部,说实在的,我很喜欢他们,有时候我不忍心把他们写得很坏。我觉得苏南的干部普遍敬业,他们可能“不择手段”地促进地方的发展,从而实现个人政治目标。他们的内心想法也大相径庭——可能是为了成就荣誉感;可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可能是为了贪污……总之各种想法都有。他们带来的变化和发展,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我可能还有些理想主义吧,可能还有一些浪漫色彩。这样一来,我的小说就略微有些亮色,但也不敢盲目乐观。

  其实这也是我内心的矛盾和遗憾,我对官场的“红”与“黑”的评判始终处于矛盾之中。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程家由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