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走近鲁迅?

2013年05月23日 22时47分 

  往昔是一个异国他乡。时间把我们与我们以为熟知的一切拉开距离,使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在理解上建立了一道屏障。对于一个早已故去的作家的认识也是如此。鲁迅先生是我们大家认为我们最了解的中国作家,从中学时代起,教科书就把我们带入他的世界,在不同程度上给读者心灵中留下了作者的形象,然而时间使鲁迅的形象变得复杂。时值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一些作家学者,所有受访人无一例外都是从中学时开始接触鲁迅作品,但成人之后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看法和评价各有不同,甚至差距甚大。 

  赵本夫(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我从初中时(60年代)开始看鲁迅作品,最喜欢他的杂文,也喜欢看他的小说。他的作品读起来很“爽”,分量很重,语言锋利、幽默、深刻,很有震撼力。鲁迅非常了不起,是中国“五四”以来的第一个作家,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个巨人。我的人生阅历、家族背景和鲁迅相像,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由地主家庭败落的,大家认为我的作品“厚重”或“沉重”,也许受了鲁迅的影响。这些年我的作品一直在探索人和自然的关系,文明对人类的负面影响。鲁迅的时代和今天有很大差别,但鲁迅精神在今天仍然是需要的。 

  盛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我父亲买过两套《鲁迅全集》,我从中学课本里也学习到鲁迅作品。“文革”时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什么书都看不到,只能读鲁迅,我曾经很喜欢他的小说,“文革”低潮时也喜欢过《野草》。“文革”时战斗性比较强,大家都喜欢引用他的话。鲁迅对人性、国民性的把握是最精当的,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我很佩服,他对俄罗斯文学的介绍和评价、文化方面的论述、对尼采等人的介绍都有许多独特的见解。我一直关心对鲁迅的评价,对他作品的阅读各个时期侧重点不同,但因为和自己的专业离得较远,没有深入研究过。对他提倡“直译”,我认为太偏激,但放在他那个时代,也可以理解。我对鲁迅有由衷的敬仰,但我觉得要把鲁迅放在他那个特定的时代,历史地来看待鲁迅。 

  李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60年代上中学时接触鲁迅作品,“文革”时把他的全集通读了一遍,当时比较关心他关于“国民性”的论述,把他这方面的言论摘抄过一遍。那时主要喜欢他的杂文,也喜欢他的文学作品和诗。“文革”之后我对他的有些说法有了保留,我后来搞历史,觉得中国历史很复杂,不能太简单化。比如关于“体用”之争、比如关于“八国联军”和“义和团”,我们平常谈到这些问题似乎必须有所选择,但应该摆脱这种思维。鲁迅的论述很精辟,有批判的态势,但他是在他那个时代说话,今天的时代不同了。光有启蒙的态度,对中国够不够?我对鲁迅一直是业余兴趣,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关注在我的思想深处刻骨铭心,他当然是个伟人。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程家由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