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冕:认同与致敬——“新诗十九首”评选感言

2013年05月27日 10时44分 

  认同与致敬

  ——“新诗十九首”评选感言

  谢 冕

  新诗发展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人们很希望能在一百年的实绩中推选出一批经典性的作品来。这个工作长期受到关注,各种评奖,各种选本,各种研讨,各种导读,以及各种新诗史的编写,其实都在往这个目标推进。人们有一种深切的关于新诗经典化的心结和期待,这可以说是一种向往,其实也包含了某种焦虑。从胡适开始“尝试”新诗,时间已经不短了,几代人创作的新诗何止成千上万,人们未免有点心焦:古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诗歌经典,我们到那里寻找新诗的经典?我们又如何确立新诗的经典?

  《扬子江诗刊》这次发起“新诗十九首”的评选活动,以我的观察,此举与致力新诗经典化的众多行动相比,是目标最明确、准备最充分、执行力度也最强的一次。事前的周密策划,评选的严肃认真,评后的及时跟进(包括消息报道和组织赏析文章等),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来自学界、评论界和有影响的诗刊主编组成了评委会——这些评委根据汇集的初选篇章分别提出自己心目中的经典诗篇,经两轮投票而后予以公布,一切都进行得认真而有序。

  此次评选,立意甚高,指归甚远,题目是“新诗十九首”,其创意无疑是来自“古诗十九首”的启示。编者坦言,他们的初衷是构成对古诗十九首的“诗学应和”。这无疑是一次有趣的活动。说是“有趣”,未免太过轻松,在意义的层面和操作的层面看,却都是沉甸甸的。首先是这种古今的“应和”难度极大,时空遥隔,境界迥异且不说,说实在话,单就这这种今古十九首的有意无意的比附就让人“心虚”:悠远的古诗与新生的新诗两相对照,无疑给后者以压力,毕竟有一种“底气不足”的感觉。

  古诗十九首,史有定评,公认是旷世空绝之诗歌典章。钟嵘也好,刘勰也好,这些古代最权威的评家,都给古诗十九首以极高的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我们对古诗十九首的心情是高山仰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至于新诗本身,五四至今,江山代有才人,诗秩浩如烟海,这十九首如何厘定,其标准又如何确立?这真是天大的难题。因此,我十分钦佩《扬子江诗刊》编者的决心与坚定,他敢于直面古典的美轮美奂而执意于承受这心理和诗学的挑战。

  沙溪雅集,我惜未能躬逢其盛,但我的心却是始终牵系着的。我关心着评选的前前后后,特别是它的结果。后来得知评选结果,在已评出的十九首篇目中,我以自己的标准暗中予以比附,其结果着实令我欣喜:从最严格的意义上看,十九首中至少有十二首得到了我的认同(要是我参与了投票的话)。这种结果彰显了评选的公平、客观和科学精神,它有很高的公众认同感。至于我个人心目中的现代经典,简而述之,一是艺术上的超常的完美,而是在流传中得到广泛一致的认可。

  新诗的经典化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它的历史只有一百年,它的美学诉求还不稳定,特别是它的名篇还未能在占多数的读者中传播并得到普遍承认。尽管前路漫漫,但是这工作总要有人去做。令人感奋的是有诸多像《扬子江诗刊》编者这样的人,他们以毅力和意志旷日持久地推进新诗经典化的工作。的确我们一时无法确立经典,但是我们不放弃,我们注重的是持之以恒的追求和行动。正如《扬子江诗刊》编者所言:“我们在阅读,我们在努力,我们没有缺席。”子川先生的这些话令我非常感动。

  我为这篇文字定题“认同与致敬”是有深意的。“认同”有两层含义,一是我认同通过评选新诗十九首的活动以促进新诗经典化的举措;一是我基本认同它的评选结果。至于“致敬”,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我要向那些获得广泛认同的新诗经典致敬;一是我要向此次沙溪雅集的评选活动致敬。

  至于我,我要弥补我感到的未能尽善尽美的评选结果的遗憾。我有一个私愿,即是我要寻找机会,在已被我认同的十二首的基础上再补七首,作为我个人迟到的投票。这机会,也许有,也许无此必要,也许我表达的只是一种愿望。

  

  2012年9月23日于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陈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