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翎、陈瑞琳、于疆对话江苏作家

2013年05月27日 10时40分 

张翎、陈瑞琳、于疆对话江苏作家

张翎、陈瑞琳、于疆对话江苏作家
右起:傅晓红、张翎、陈瑞琳、于疆、贾梦玮

张翎、陈瑞琳、于疆对话江苏作家
左起:赵翼如、沈乔生、黄蓓佳、周梅森、苏童、汪政

  江苏作家网讯  5月27日,海外华人作家张翎、陈瑞琳和于疆来到南京,与江苏作家黄蓓佳、苏童、周梅森、汪政、赵翼如、傅晓红、贾梦玮、沈乔生等进行了轻松愉快的文学对话。

  近年来,海外华语文学创作呈现出旺盛的势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引起了国内文坛的广泛关注,成为汉语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居加拿大的张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她用清丽细致、鲜活睿智的汉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幅凝重深邃、丰厚博大的历史画卷,演奏了一曲曲凄婉忧伤的动人悲歌,她的小说让人感受到一种宗教式的博爱与宽容。来自美国的文学批评家陈瑞琳说,张翎是一个勤勉踏实的作家,她的作品受英美文学的影响很深,尤其是狄更斯的小说,追求风格独特的语言和打动人的细节。在海内外文坛引起反响的长篇小说《金山》自然是大家谈论的话题。张翎说,早在二十几年前看到华工墓地,就有了创作《金山》的想法,直到2003年在开平碉楼里,当她拿起一件女人穿过的红衣,一只尼龙袜从里面滑落出来,一个多世纪前的尼龙袜,她感到一股神秘的力量传遍全身,那只袜子仿佛对她说:写我吧。在这一刻,华人劳工和碉楼里守候的女人这两个世界终于接通了。这是一部沉重的历史,是中国华工的百年血泪史。流畅的语言、飞扬的文采,打动人的故事情节,艺术性与可读性的完美结合,使得《金山》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好评。黄蓓佳说自己是一口气读完《金山》的,被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深深打动,这是一个作家用全部的身心和力量创作出来的作品,是海外华文作品的一枝奇葩。周梅森认为《金山》体现了女性的细腻与沉重历史的奇妙结合。

  苏童的《河岸》也是大家谈论的焦点,与《金山》侧重于史实的挖掘不同,《河岸》更注重虚构的力量。以苏童的文学观来说,虚构是一种最大的现实。不过,《河岸》里有明显的七十年代时间和空间的标识,苏童试图用一个特殊的角度去勾勒这个时代的面孔。与《金山》的叙事角度不同,《河岸》同样是一部沉重的心灵史。

  作家们还谈到了同样是用汉语写作,海外作家和国内作家、北方作家和南方作家也有着许多不同,这跟作家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创作理念、风格视点等都有很大的关系。陈瑞琳认为南方作家更注重心灵的自由抒发,北方作家有更深的忧患意识。对目前国内有影响的作品,大家也谈到了自己的想法,陈瑞琳说她看了几遍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最后还是没看懂作者想要说些什么。此外,还对国内诸多的文学奖项、海内外文学作品的出版等话题交流了相互的看法。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陈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