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毓璜:远逝的习俗

2013年05月24日 14时44分 

   习俗是民族或地域的集体创造和共同规约。它的代代相因,是人类梦幻恒久的演绎,生命意志不息的绵延;其与时迁变乃至随风远逝者,也常常会带上我们记忆的温度,唤起前尘梦影的无奈追寻------

斋孤

  儿时记忆中,小伙伴间最富刺激性、最能振奋神经的邀约,大概莫过于一声“zhai gu 去哟!”
  彼时,大大小小的孩子争先恐后地应声而出,手里拎上各自不同的大竹篮,篮里一律盛满卷得长长的纸钱筒,高举火种,奔向沟旁河边,钻进小巷墙角,在那些偏僻背阴的地方,焚烧起一堆堆纸钱。欢呼雀跃间,一张张兴奋的笑脸在火光的映照下愈见光鲜红润。这没什么奇怪,平日里,“水火无情”是大人们对孩子不厌其烦的告诫,“玩火弄水”是家长们对子女决不通融的禁忌,唯独这一天的傍晚,特许且鼓动如此无所顾忌地一路“纵火”,岂能不如开枷放赦------
  “这一天”是七月半,当然是知道的,焚烧这纸钱是让鬼们拿去当钱用,也是知道的,这行为叫zhai gu ,大家也都会这么说,至于“zhai gu”是两个什么样的汉字,我们不知道,没问过,大人也没讲过。
  直到我能囫囵吞枣地读闲书了,几次看到“斋僧”两个字,便悟出那“zhai gu”便是“斋孤”了,是对“孤魂野鬼”的一种体恤和接济。对于这一其实只关乎心灵的善举,就有些肃然起敬。当年没去想象有多少等米下锅的孤魂野鬼高高兴兴跟定我们取钱,至今没见过鬼,就更不以纪晓岚们关于谁能见鬼、谁遇了鬼的记载为然,可对斋孤之举,想起来还是很为感动。
  须知,“斋僧”、“斋孤”虽同为行善,毕竟有所不同。僧为佛门弟子,斋僧便有些“不看僧面看佛面”的嫌疑。我佛固以众生为念,可心底里还是更关顾自己门内的徒众,明摆的例子是,据说弄出个“备百味饮食、斋十方僧众”的“盂兰盆会”,就是释迦跟求其救母的目连讲下的条件。看佛面也不光因为他会在乎,会计较,更因佛法无边,降福、赐禄、添寿无所不能,斋僧不准就有些乞佑、求报的心理夹杂其中亦未可知。比较起来,在传达人们善良心地上,斋孤之举要更其纯粹一点,孤魂野鬼是弱势群体,无亲人可依,无组织可靠,跟这一群体友善,乐于助他们一把,即或有些其它的考虑,亦无妨扶危济困的宗旨。况且这种公益事业,大家多让孩子们去干,不管出于何因,效果上就会有些自幼培养怜贫惜弱的意味。归根结底这是好事,我们可以从“人格”的意义上非议“施舍”,却並无由从“社会”的层面上否决“互助”。
  习俗的形成,总会有些现实的抑或超现实的理由,可以“疏导”而不宜“规定”。包括当下焚香礼佛、扫墓祭祖的事又盛行起来,且日见隆重糜费,设若不到损了公、侵了法的地步,自可不必多所呲议。只是几度读到外方人议论我们中国人的言论里,有厚于亲情而薄于社会责任心一说,以为不无道理,私下反省过:若从我们的信仰与敬畏之心上考量,确有些个离“自罪”、“自律”较远而离“自求”、“自保”更近的情形,乃使有学者提出“中国人何以没有宗教”的议题。斋孤一类的习俗,倒不失是一种反证,它其实不是身外的事,在自我的关注上,它通向一种救赎的自觉,在社会和群体的关注上,它不失为一种为见之于行而先得之于心的播种和蕴育。
  斋孤的习俗业己淡漠远去,无意主张回故复旧,对于它的怀想和记念,应该是超习俗的。

迎紫姑

  如同古扬州那个“目能视鬼”的罗两峰告诉我们“凡有人处皆有鬼”那样,在“举头三尺有神灵”的东方语境下,凡有人群的地方也都有神在。各个地域各类门派虽有小异,但大体相同。那紫姑,便是鄙乡一带人心目中分管、或者说守护于厕所、猪圈一类地点的神。
  这位姑子原先自然是人,生前贫穷惨苦,干了一辈子脏活、累活是可以肯定的,至于是累得倒毙厕间还是被丈夫的大婆子杀死于厕所,存有异说。反正仁慈的天帝嘉感其心性善良而命运悲伧,封了她一个厕所之神。她大概是服从了分配的,不象神通广大的孙猴子那样反感于“弼马温”。
  在一个官本位的国度里,我们造出的所有掌管一方的神,都会享受到我们的几分敬和畏。即如灶王爷,有幸不管“拉撒”之事,在灶间管个“吃喝”,当的也就是个小差事了。人们还是很买账,一年一度以“灶糖”敬献,无论意在用了糖的味道甜他的嘴还是用了糖的粘性封他的口,都是怕他上天不言好事。唯独劳苦者对于紫姑,只有亲近,说不上惧怕,态度上无涉功利,不存在要她帮我们说什么好话干什么累活的念想。
  正月十五“迎紫姑”很象接待知心朋友。这天向晚,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用稻草和棉布扎成紫姑的形像,算是把她迎接过来了。迎接她其实不过是想见见她的面,跟她拉拉家常。没有点烛燃香的派场,没有顶礼膜拜的繁文缛节,妇女们就站在她生前常做活的那些地方,牵牵她的手,抚抚她的肩,倾心而谈,其情切切,其意拳拳,如故知相遇,似姐妹重逢。那些体己的话,或为对其不幸的安慰,或为自身心境的倾吐,动情伤怀之处,直至于潸然泪下。
  我一直觉得,善良厚道的紫姑不独是人们喜爱、同情的对象,也是人们视为知心、引为同类、彼此能够一吐肺腑、一倾衷肠的神灵。她的寻常而独特存在,完全是“以群分”的人们之间亲和力、凝聚力的体现,也不妨认做是一种人类平等态度和博爱情怀的体现和寄托,说成是包涵了“天下苦人是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一颗大心,说成是从“人”的发见到“妇女”的发见的社会进步,也並非不着边际。
  也许正因为如此,紫姑原就不是一位普及到各族各户的神,迎紫姑大抵也就是由“村姑”们去执行的事。也唯其如此,紫姑很可以说是一位最随和、靠我们基层最近的神,迎紫姑很可以说是一项最质朴、最能显见人类良知的神事活动。迎紫姑我们无所求,不似敬赵公元帅想着财源茂盛,敬文曲星君觊觎金榜题名,敬观音大士思念早得贵子乃至敬门神求其看家守室、敬土地求其当好保安。迎紫姑求底事呢?委实要以世间没有无原无故的事来问难,大概可答之以“求仁”且“得仁”吧。
  于今,在仍旧拿着押岁钱、仍旧闹着元宵节的孩子们那里,在人生竞跑中无暇它顾的青年人那里,紫姑已然外星人似的陌生了,迎紫姑的习俗在我们中间也几近绝迹。时移俗易,原不足怪,只是有了点闲暇、上了点年岁的我辈,怀旧似的怀念起紫姑,怀念起迎紫姑的习俗,应该不是无端的,在一个为“现代文明”所教化也难免为“现代文明”所污染的时代,它大体可以成为关涉人心、人际的一种回望,可以成为关涉世间、世道的一种呼唤。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陈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