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宁军:在泰戈尔的故乡

2013年05月24日 14时40分 

  中国人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文豪泰戈尔的了解,是从阅读泰戈尔的诗开始的。最早把泰戈尔诗集由孟加拉文直接翻译成中文的,是中国第一位孟加拉语翻译家石真。 

  今年初,当我有机会赴印度,首先想去寻访泰戈尔故乡。 

  踏上颇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印度,中国人自然会想起玄奘,到印度求学佛经的唐朝僧人,据说玄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国留学生。我到加尔各答时,得知玄奘取经时并没路经加尔各答,而加尔各答却有一座玄奘寺。当地华人协会秘书长李先生告之,凡是中国使馆的客人,必去无疑。 

  与玄奘骑马走千里不同的是,上世纪初人们在印度就能乘坐火车了。印度第二大城市加尔各答的火车站,还是百年前的模样,粉红色砖墙略显破旧,保存着欧式建筑风格。和平乡离加尔各答200多公里,坐火车到平乡附近车站,下了火车得另租汽车去圣那里。前车之鉴,促使我们一行决定租面包车前往,免得下火车还要找汽车。 

  出加尔各答城,驱车在一条宽阔大道,速度却提不上去。各种装满货物的大货车堵塞不说,更主要不是全封闭的,会有缓慢的牛车挡道,路边还有散落迈步的老牛。据说印度视牛为神,如果牛老了,绝不能杀,也不能吃,只能给它们放生,四处游荡,还会有信徒送东西喂牛。据说全印度只有半条高速公路,像这样虽然开不快但很宽阔的公路,算是路况较好的了。 

  尽管我们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圣地尼克坦的村庄感觉,仍然让我们开了眼。方圆若干里的国际大学校园,果然是一大片绿树,散落着一栋栋一层或两层的房子,就是这所著名大学各个学院的教室了,造型古朴而简约。与我们在国内看到的任何大学不同,它没有校名的招牌,也不见有环绕的围墙,除了偶尔驶过的汽车和摩托车,人拉着跑的黄包车随处可见,路边还有卖泰戈尔木雕像等旅游纪念品的小商贩。唯一提醒你的,是那些写着孟加拉文与英文的黄色告示牌,说的是校园重地不让任何人拍摄。你要不信,一拿出摄像机,就会有不知哪里冒出来的黄制服警察,向你说不,让你走开。 

  我一路询问,在绿树丛中找到了中国学院的院落。面前的主楼,是一栋淡黄色的两层建筑物,与我在老照片上看到三四十年代它的模样完全相同。正门上方镌刻的“中国学院”,是民国政府主席林森题字。在主楼大楼室,中国学院的中文系主任奥吉·班那吉先生正在主持一场考试。我和他通过长途电话,但没想到他这样年轻而英俊。他说他在中国留学过,也到过南京。他的一口中国话非常标准,地道的北京腔。 

  等考试结束,我和几位印度学生谈起来,他们的中国话虽有些别扭,但可以表达意思了。他们对中文有兴趣,对中国有好感,希望能到中国深造。这间大教室正面大幅壁画,是中印人民世代友好的传说故事,奥吉·班那吉先生说,它是中国学院初建时画的,写有谭云山的落款。这所中国学院是泰戈尔委托中国学者谭云山创建的。 

  就在中国学院的这面壁画之下,许多来访的中国学者给印度的学生讲过课,示范做画的技艺。时隔十多年后,也就在这面壁画之前,迎来新中国的创始领导人。1957年,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副总理应尼赫鲁总理邀请访问印度时,曾专程到圣地尼克坦访问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并在此留影。我们在中国学院的资料室,看到了周恩来赠送的一批中国图书,占了几个书架。其中一部大部头的《中国》画册的扉页上,有周恩来赠书的亲笔题词…… 

  奥吉·班那吉先生陪我们去国际大学泰戈尔纪念馆。我们其实已有准备,给馆长带去了泰戈尔侄孙泰无量先生的亲笔信函。我们在加尔各答时曾到泰无量家拜访,他是一位熟悉中国文化的印度学者,他毕业于印度国际大学,曾在中国北京大学留学。泰无量是他起的中文名字。 

  八十岁的泰无量先生告诉我们,1914年1月瑞典科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泰戈尔,泰戈尔把这笔巨款奖金,以及他的全部财产与版权,捐献给他故乡圣地尼克坦的学校,于1921年12月成立了这所国际大学。泰无量先生找出一本书,给我们看扉页上签的“竺震旦”,三个中国方块字。1924年4月,泰戈尔应梁启超主持的讲学社之邀访问中国,梁启超送给他一个中国名字“竺震旦”。竺是古代中国人对印度的称呼,而震旦是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泰戈尔很高兴他有一个融汇中印之间友谊的中国名字。 

  泰戈尔纪念馆的馆长是一位端庄的知识女性,她身着印度妇女的沙丽,欢迎我们的到来。这所泰戈尔纪念馆的房子,其实就是泰戈尔的故居。当初整个国际大学是围绕泰戈尔故居修建的。而今这里的位置仍然是大学的中心,泰戈尔纪念馆收藏着有关这位文学大师的生平史料,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开放,我们看到参观者络绎不绝。其实,泰戈尔只是他的姓,他的名字叫罗宾德拉纳特,孟加拉文的意思是“沐浴阳光的因陀罗天神”。 

  泰戈尔纪念馆陈列着泰戈尔一生的重要资料,有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奖状与获奖感言的原件,也有他成长中的重要活动的记录。泰戈尔绝非一个书斋文人,他不仅是二十世纪世界级的诗人与文学家,而且是画家、音乐家、教育家,在多个领域有卓尔不群的杰出成就。馆长拿出几本厚厚像册,找出展示泰戈尔与徐悲鸿的友谊的照片,画面上的泰戈尔与徐悲鸿并肩而坐,旁边还有谭云山。这张我们早已熟悉的黑白照片,就是在泰戈尔的客厅里拍摄的。我身临其境,似乎感觉无声的照片也有呼吸、有了生命。 

  圣地尼克坦的土地是红色的,踏在上面没有灰尘。走在这片泰戈尔曾经留下生命痕迹的土地上,似乎可以听到石真教授念的另一首泰戈尔的诗:“讲个故事,讲个故事吧,任何佳话传奇你都从不忘记,一切你都保留收集;讲个故事,讲个故事吧,你一生独记看不见的字迹,生动有趣地记录下祖先们的故事。人们也许忘记了他们的事迹,你却一点一滴都记在心里……”  

  来源:《江苏作家》2005年第4期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陈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