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宁军:到哪里去读书

2013年05月24日 14时39分 

  应南京市作协之邀赴六合区的平山林场小住,呼吸山野清新空气,我在随身小包里塞进了一本名家新著。常年深陷于紧张而匆忙的都市节奏,忙来忙去不知道忙些什么,能有机会亲近绿树蓝天的大自然,实在是令人惬意的事。我之所以带着书,而且是一本借了多时却没空打开的书,想乘这一趟忙里偷闲,去远离尘嚣的林场读点想读的书,并非风雅。 

  仿佛是林场之行,勾起了读书的许多记忆。我记得我拥有的第一张借书证,正是小学五年级,兴高采烈地借了一回书,便没有了第二回。文革风暴席卷大江南北,图书馆也关了门。随后的,是“红宝书”之外,数亿民众没有书可读的时代。当我进入十八岁的成人季节,“读书无用”居然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潮。我有幸遇到了一个老师,从他那里借了不少“封、资、修”的书,如饥似渴地泛读。我在想,如果有一天,可以随意读书,该多好啊!还记得偷偷读书的日子,单位里有一间贮藏室,领导给我一把钥匙,同意我用来看书。领导虽然在大会上也念批判稿,却喜欢读书人,对于我的“批判”着读书的说词并不深究。因为空气不流通,又不见阳光,小屋里总有些淡淡的霉味,但我非常满足了,这小小天地是快乐的天堂。都是偷偷借来的书,书店买不到的,只有在报纸上会点到某些书名,称之为“毒草”。 

  结了婚分居两地,我与妻子住的都是单位集体宿舍。窗台边的写字台上,放着用旧木箱改做的书架,放满了我喜爱的书。那时“毒草”解禁,拨乱反正,书店里已经有了买不完的书。后来我与妻子回到南京,夫妻团聚,分了两居室的房子,只能卧室兼书房,等妻女入睡了,我便在桌前看书、写作。我跟妻子说,等我们有了大一点的房子,首先要布置一间像样的书房。前年,我终于要搬进新居,跟妻子策划装修方案,留出一间屋子做书房,还买了一长溜造型现代的书架。装修工说,这间屋子为什么不住人啊?多可惜! 

  现在我有了漂亮书房的同时,书店和书也越来越漂亮,我还有南京最大图书馆的借书证。只要想读书,或买,或借,方便至极。有一阵子我发现,买来的书常常放上书架,以为总有时间会看,就束之高阁,竟然几年没动它。因此,我跑图书馆就比书店更勤了,因为从图书馆借的书,有归还的日期,就有了一种倒计时的约束,反而提醒你抓紧时间,把书读完。不属于你的东西,更会珍视。有人说,书非借不读,还真有几分道理。 

  可是我与书的关系并没有挨近,似乎是有点远了。看每天的报纸,看电视的专栏,看新到的杂志,看大片的影碟,还有虽然掺了水份,一天天占用了你的生命,却不用你费什么脑筋的长篇电视剧。诱惑太多,精力分散,杂乱无章的冲击割裂整块时间。坐在以前神往的书房里,定下心阅读真正文学书籍的阅读,反倒是没有多少空了。当年没有书读时到处找书的那份激情呢?当年没有书房时满足于有张桌子可以读书的那种渴望呢? 

  踏着落地的松针、碎叶和青草,我与文学同好们穿行在碧绿的山林间。偶尔有山鸡一闪,轻盈如精灵。空气似乎也是绿色的,沁入肺腑。也就在这样的清静之地,我与几位新老作家朋友真诚相见,海阔天空,笑语不断。 

  在这天然氧吧,随便选一块岩石,席地而坐,可以读你爱读的书。于山林间暂别诱惑,与树叶的芬芳相伴,足以安妥一颗躁动的心。我想我会带着这种山林的感悟,梳理后的思绪,回到都市的日常生活中。我会告诫自己:如果你没空读书,绝不可以原谅,理由只是你的借口,只是你的心静不下来。到哪里读书?不在天涯海角,就在你想读书的任何地方。 

  来源:《江苏作家》2006年第2期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陈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