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朱广海:写在《歌风台》百期时

2024-04-23 16:18

  《歌风台》创刊于2007年6月,历时16年了,已一百期。这众多的文章于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我们怎样来看待它所产生的影响呢?我以为,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

  看办刊的宗旨。这个宗旨简单地说,就是看《歌风台》的作品是给谁看的?是给工农商学兵大众看的,是给我们的各级干部看的。尤其各级干部受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要使我们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要文学爱好者和作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在思想感情上与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不然,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而要打成一片,文学爱好者们、作家们,就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就要好好地研究他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的状况,就要好好地研究他们的面貌和他们的心理。只有这样弄清楚了,我们的文学作品才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这些,文学爱好者们、作家们做到了。

  看作品的质量。《歌风台》的稿源广泛,有沛籍作者的,也有外地作者的,不计来自何方;有一般文学爱好者和一般作家的作品,也有名家和专家的作品,不计名头;作品有小说与诗歌,也有散文和杂文,文学样式多样化;还有绘画、书法、摄影等作品,活跃版面,专用在封二、封三、封四上。作品能否刊用,多人遴选,集体把关。严格坚持用稿标准,凡鼓励群众同心同德的、反对倒退促成进步的,凡歌颂新时代的,这样的作品则用;凡鼓动群众离心离德的、反对进步拉着人们倒退的,凡鸡蛋里挑骨头暴露社会黑暗面的,这样的作品一概不用。由于把关严,这些年来,《歌风台》作品中没有出现什么不好的现象,没有淡漠生活、淡化主题、善恶美丑不分的作品,没有搜奇猎艳、普、渲染社会与人性黑暗面的作品,没有娱乐至上、市场为王的作品,绝大多数作品是好的,具有一定的温度深度高度和广度,给人以启迪与教育,起到铸魂育人的作用,社会反响好。2017年,我们江苏省对全省150多家文学期刊进行评比,评出前20强,《歌风台》入选,排第九名,这是很让人惊喜的。

  看读者的反应。这些年来,不少《歌风台》的读者,或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原记者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段存章同志打来电话说:“在生长《大风歌》古老的土地上,今天我有幸读到《歌风台》,我觉得是一曲现代的《大风歌》,值得传唱。”这是段存章同志对《歌风台》的高度评价。《农民日报》社的程天赐主任发来短信,他在短信中说:“读了《歌风台》的文章,方知沛县是个好地方。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是出大官的地方。群贤毕集,共同促成昌盛景象,成为全国百强县之一。自然生态不但得到保护,而且经过治理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东部烟波浩渺的微山湖碧水蓝天,水天一色,西部长达32.6公里的大沙河水库,风景宜人,这是造福于民的一个大工程。河道纵横,织成一张大水网,大有江南水乡之风光。沛县可谓钟灵毓秀也。”这是程天赐主任读了《歌风台》的文章对沛县产生的很好的印象。《歌风台》里有不少文章又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等各大媒介上,这就把沛县宣传了出去,介绍了出去,让世上更多的人知道了沛县,了解了沛县,这就为沛县造势,树立了沛县的良好形象。这正是县委县政府创办《歌风台》之希望,这是在县委县政府关心支持下绽放的理想之花。

  从这样几个方面好好地看一看,就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歌风台》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

  十七年过去了,《歌风台》的文章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效果,让人欣慰。往前看,路漫漫,又该怎样办?是努力于保持呢,还是努力于提高呢?当然是努力于提高。沛县获得“中国文学之乡”殊荣时,诗人丁可感言道:“外界常说沛县是徐州的文学高地……愿继续隆起的沛县文学艺术的高地,有更多的跋涉者、登临者。”这是诗人丁可的追求,他的愿望就是沛县大地上能够耸立起文学艺术的高峰。

  何谓文学高峰?先哲有云:文以载道。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让人动心,让人的灵魂接受洗礼,是让人发现生命与心灵的意义,感受生活与自然的美好。高峰作品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它具有思想精深、文学艺术精湛的特征。文学高峰的作品产生于众多精品佳作中,要经岁月的过滤与沉淀。怎样才能打造出文学艺术的高峰?我以为,要在这样几个方面下功夫。

  作品要有超前性。文学的高峰既是一面镜子,更是一盏灯,它照亮了现实,照亮了未来。因此,文学作品的创作要具有对现实的某种超前性、超越性,要体现出一种先进的向上向前向善的道德力量和社会力量。这种力量要通过对现实的阐发来体现,要通过对新人形象的塑造来体现。作品要传达出人心对自由对平等的追求,要传达出人心对新时代精神的憧憬,要传达出人心对未来的理想与渴望。毛泽东主席曾用这样的一段话来描述他心目中的未来的中国,“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帆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望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一个快要成熟了的婴儿。”毛泽东主席站在历史发展潮头,为现实树碑立传,为理想的明天殚精竭虑。这就不难让我们明白,高峰也,站的高,看的远,眺望未来。做到这一点,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而精神境界的高低又往往是与学识的深浅联系在一起的。学识哪里来?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就要大家潜下心来,好好读点书,以利陶冶心智,升华精神。

  作品要于实践中历练。文学精品不是靠神秘的灵感获得的,它是作者对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把握与感悟。生活素材哪里来?有两个渠道:一是要做一个有心人,一个有心倾听的人;二是走下去,蹲下来。2017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作品想上去,编剧就得下去》的文章,作者高满堂于文中自述:他带了40袋方便面,60袋榨菜,一个人深入东北三省采访,行程7000多公里。他住农民家,发过高烧,最后排尿都困难,他犯过胃溃疡乃至便血,他自己觉得可能走不出北大荒了。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采撷到大量的素材与资料。回来后,归纳编选,条分缕析,编著了《闯关东》这部经典。这是多么不容易啊!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啊!高满堂的采访,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大经历,只有经历过才能产生感情,这样的感情交织笔下,自然成为感动人心的作品。生活中不乏感动人心的故事,关键是我们要有讲好故事的感情,生活中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是我们要有创作史诗的见识。具备了这些,写出来的东西才具有大的意象、高的境界,才有观赏性。有观赏性的作品才能在人民群众中传得开、传得远,成为不朽之作。若如是,要有吃苦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没有吃苦精神是不行的,难成此事也。

  作品要用匠心去打磨。搞文学创作是很艰苦的匠工劳动,专心细致,精益求精,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学精品,都是远离喧嚣、褪尽铅华得来的,是呕心沥血铸就的。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路遥的墓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托尔斯泰说:“如果有人告诉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一个作家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功利之心要不得,浮躁之风要不得,工匠精神不可无。拥有匠心,要有认真精神。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搞文学创作最讲“认真”二字。

  文友们要真诚相处,和衷共济。文学作品的创作虽是个体劳动,但也需要有一个好的氛围。文友们常聚一聚,或相伴沉下去体验生活;或相伴蹲下来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促膝长谈,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勉励。我们这个队伍是一个很庞杂的队伍,成员来自县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年龄结构,有老年、中年、青年,有中小学的老师,也有中小学的学生;文学样式,有喜欢写小说的,有喜欢写诗歌的,有喜欢写散文的。这样一支庞杂的队伍,容易产生一种互相看不起的坏毛病,自古文人相轻嘛。这就要大家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文人相亲、文人相敬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家才能心情舒畅,凝心聚力,运用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把当代最精彩的华章记录下来,传给后人。这是文学爱好者和作家们的责任担当。营造一个好的氛围,要有团队精神。若一个人没有团队精神则难以成功,一个企业没有团队精神就成一盘散沙,一个民族没有团队精神很难强大。人聚则强,人散则弱,同心合意,庶几有成。

  写到这里,我引用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我相信,同志们在今后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中间,一定能够改造自己和自己作品的面貌,一定能够创造出许多人民大众所热烈欢迎的优秀的作品,一定能够把……文艺运动推进到一个光辉的新阶段。”

  朱广海:江苏沛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学,农艺师,高级政工师。曾任过农技员、乡镇乡长、书记、副县长、县人大副主任,沛县创作团团长、《歌风台》主编。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报》《雨花》《文艺报》《海外文摘》等报刊发表散文计100多万字,并出版散文集《心的倾诉》《扒根草》《平淡是真》《故乡情》等多部。

  (载《歌风台》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