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文坛记忆 | 朗如行玉山:徐兆淮

2021-09-09 11:36

  编者按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中,江苏文学无疑是其中最为华彩的篇章之一。一代代江苏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17年以来,江苏省作家协会着手收集、整理江苏老一代作家的资料和创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资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这项工作,既是为了给江苏文学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一次文学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回溯之旅。在此,我们开设“文坛记忆”栏目,陆续推出忆明珠、范伯群、海笑、杨苡、梅汝恺等江苏老一辈作家的采访视频,共同回忆老作家们走过的文学历程。

  本期视频播出的是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编辑徐兆淮先生。

江苏老作家影像——徐兆淮

  徐兆淮,原籍江苏丹徒,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著名文艺评论家,《钟山》杂志执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作协理事。著有《艰难的寻找》《新时期小说读解》(合作)《编余絮语》等,发表文学评论、散文随笔、期刊研究等方面的文章近百万字。评论集获省级优秀评论奖,散文随笔获省市级优秀作品奖,责编的中篇小说《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太阳出世》《涅槃》和话剧《秦王李世民》获全国优秀作品奖。

  1939年,徐兆淮出生在淮安的一个贫苦家庭,自小长在农村,直到解放后才进了城。在徐兆淮儿时的印象里,“贫困”这个词始终如影随形,哥哥小学三年级就辍学挑起养家的重担,妹妹初中尚未毕业就有进工厂当女工的打算。在上大学之前,徐兆淮的家中甚至没有一本文学书籍,但就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徐兆淮带着全家人的期望考进了南京大学中文系。

  如果说考进南大是徐兆淮人生旅途的第一个重大关口,那么在饥饿年代顺利完成学业就是决定他一生职业的前提。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物质极度匮乏,但是校园里读书学习的热潮却是一路高涨。徐兆淮至今记得,在1959年9月10日南京大学的开学典礼上,郭影秋校长曾热情洋溢地鼓励他们:“坐下来,钻进去”,好好读书。浓郁的学习氛围,再加上当时中文系有陈中凡、方光焘、陈瘦竹、徐铭延等一批名师授课指导,在南京大学的时光,徐兆淮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64年,徐兆淮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1974年又被调往江苏人民出版社,在这段岁月中,徐兆淮始终保留着对文学的挚爱。

  1979年,《钟山》杂志的正式创刊,这成为徐兆淮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钟山》是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大型文学刊物,从一家省级地方小刊,成长为全国一流的重点名刊,又从全国几十家大型文学刊物中脱颖而出,被学界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全国大型文学期刊“四大名刊”,徐兆淮见证了全程。在《钟山》供职25年,他也从一名普通编辑一路成长为《钟山》杂志执行主编、著名编辑、编辑型评论家,直至退休。2000年,徐兆淮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编辑奖,同年,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出版工作者。

  徐兆淮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三十年,结识了许多新时期以来赫赫有名的作家,从老一辈的王蒙、邵燕祥、李国文、宗璞、叶子铭,到戴厚英、张弦、林希、忆明珠、梁晓声、阎连科、贾平凹等,徐兆淮跟他们都有交往。

  徐兆淮著有评论集《艰难的寻找》《新时期小说读解》(合作)。他的评论,在对小说形势整体性变化的思考中,融进了对具体作家、作品风格的精细分析,最终上升到宏观审视的高度。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自身的文学修养。

  在1980-1990的十年间,中国小说呈现波涛翻涌的变化。徐兆淮时刻关注小说领域的急剧变化和拓展走向。他对中国现代文学潜心研究,了解中国现代小说的运行轨迹和发展规律,将新时期小说置于中国新文学的广袤背景上,以研究者的敏锐感觉、审美感悟,以突破别人的胆识、超越自己的勇气,用极具个性的评论文字,记录下对那段时期的及时性思考。

  近年来,徐兆淮编就了三本忆旧类书稿,《编余琐忆》《编余随想》《编余絮语》,目前已出版一本,他的《徐兆淮文集》也同时出版。

  “我渴望在我的最后的人生落幕之前,能为自己记下这辈子人生的辛酸苦辣,同时也为我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留下一些痕迹,哪怕是淡淡的浅浅的也好。我无法知道今后的人生还会给我留下多长的时光,我唯有抓牢这人生的最后时光,实现我的这一最后的愿望。我仿佛觉得,唯有这样,才算没有虚度此生,辜负曾来过人世间走过的这一旅程。”点点滴滴的文字,是一个老编辑的心路历程,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