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文坛记忆 | 苦吟不觉已春深:朱红

2021-09-03 16:48

  编者按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中,江苏文学无疑是其中最为华彩的篇章之一。一代代江苏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17年以来,江苏省作家协会着手收集、整理江苏老一代作家的资料和创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资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这项工作,既是为了给江苏文学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一次文学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回溯之旅。在此,我们开设“文坛记忆”栏目,陆续推出忆明珠、范伯群、海笑、杨苡、梅汝恺等江苏老一辈作家的采访视频,共同回忆老作家们走过的文学历程。

  本期视频播出的是著名诗人朱红先生。

  江苏老作家影像——朱红

  朱红,原名朱弘。1936年生,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

  曾担任苏州市文联资料室主任、《苏州文艺报》主编、《苏州杂志》执行主编、江苏省作协理事、苏州市作协名誉主席、苏州市诗歌学会会长等职。著有诗集《初夏的凤蝶》《剪影者的世界》,散文集《寻找苏州》,寓言集《装鬼的故事》,文学传记《沈德潜》等。组诗《寻觅》获全国“1979—1981年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春天的歌》获首届“雨花文学奖”,报告文学《寒山寺与世界》获1986年“江苏省报告文学奖”,寓言《李逵开锁》被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评为“中国当代寓言名篇”。

  1949年,朱红毕业于苏州的一个教会学校——尚德小学。新中国的诞生让少年朱红对未来充满了向往,时代的新风把宗教的那一套从他心中彻底吹走,留下了一些全新的概念: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的未来,做有文化的新一代。

  朱红自幼聪颖好学,绘画才能突出,曾立志要做“新中国的毕加索”。

  1956年,他就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寓言集《装鬼的故事》。

  1957年,朱红从苏北师专毕业。他响应学校提出的“到落后的农村去贡献青春”的号召,主动报名到江苏泗阳县中学任教,决心要用知识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朱红热情、爽朗、能唱、会写,在当地颇受学生的喜爱。然而好景不长,因为他的一篇《寓言四则》,这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被迫离开了教师岗位。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同为诗人的徐刚曾用五万多字的篇幅生动描述了朱红的传奇人生,并把这段经历概括为:《一个影子的三个侧面——囚徒、诗人、流浪者朱红传》。从潮河劳教农场回到苏州后,朱红当过苦力、运过垃圾,还在苏州北局一带摆过旧书摊。人在逆境之中,无非两种态度,听之任之或者竭力挣扎,而朱红显然属于后者。1962年8月,朱红就辞别了母亲,踏上他的流浪之旅。

  绘画的底子让朱红意外发掘了自己的谋生技能。于是,他一路剪影,一路流浪,从无锡、常州、镇江一路来到南京。白天他摆摊、游历,看人间百态;夜晚他读书、写诗,在没人看到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捧起诗、梦与爱。他是在流浪,也是在读一所名为人生的大学。

  “金陵!感谢您收留入学/可是愚钝的学生答不出严峻的习题。”南京没能留下朱红,他又沿着蚌埠、徐州、济南、天津一路北上,奔向心向往之的北京。朱红走到天安门时,已是夜晚。站在广场上,他像是一个被人指责犯了错而不敢回家的孩子,所幸还可以借诗歌表白:“我的骨岂不就是白石栏的成色/我的血岂非殷若节日的宫灯/我日夜相思的就是今晚呀/在天安门身旁重温幸福的梦。”

  回到苏州,朱红原打算稍作休整再向南开启下一段流浪。正巧,苏州一家塑料厂招考美工,经过考试,朱红当上了合同工。他工作刻苦、卖力,很快在厂里站住了脚,后来他设计的孔雀女拖鞋还拿过全国奖。安定的生活抚慰了朱红的心,也让他得到了一直苦苦寻觅的爱情。

  “文革”开始后,朱红被波及,他又一次与诗歌相依为命。我像做贼一样写诗/却祈求盗贼落网/正义伸张/我在深夜里写诗/却诅咒黑夜/寄望于东方。自1966年起,朱红的诗思不断延伸,诗的风格也趋向多样化,他突破了过去借物喻情的格局,着重追求诗歌内涵的广度与深度。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忆明珠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朱红的诗是比较讲究词藻的,而透过这讲究的词藻传达给我们的却是他从生活底层发出的,极其强烈而深沉的呼喊……他写诗是用心思的,他不是一笔扎下去,他的笔有时是扎下三分而又抬高起来,或者转个穴位又扎下去。

  1978年冬天,“诗心不死”的朱红向《雨花》投寄诗稿,编辑部接到稿件后很快发表了,时任《雨花》编辑的黄东成还专程来苏州探望。

  1979年《雨花》接连四次发表朱红的作品,《诗刊》《朔方》《星星》也相继发表了他的诗歌,朱红这才算是真正走上了诗坛。他的《寻觅》荣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办。

  1982年,朱红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调入苏州市文联从事文学工作。朱红自谦为“晚播者”,因此他十分关心和支持青年一辈成长。他主编的《苏州文艺报》上总能看到业余作者的好诗,他的办公室里常常有文坛新人来访。

  1988至1998这十年间,朱红将重心从文学转向苏州文化,任《苏州杂志》执行主编。

  退休后的朱红,在苏州历史的发掘和对苏州文化通俗化宣传上,开始了他新的“寻觅”。

  不当作家、只好读书,已是耄耋之年的朱红,已不再跋涉在诗歌的道路上。但是他在诗歌上的努力以及成就,将一如他所创造的诗歌形象一样,永远鲜活,永久地镌刻在江苏诗歌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