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不老?叶弥长篇小说《不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2022-12-05 11:24) 5978339


  江苏作家网讯  2022年12月2日,省作协在南京召开叶弥长篇小说《不老》研讨会。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以及省内外近20位作家、批评家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出席研讨。研讨会由丁捷主持。

  任性与风致:叶弥的创作地图

  叶弥是江苏极具辨识度的作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曾以短篇小说《香炉山》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不老》是叶弥历时五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或可看作上部长篇《风流图卷》的续作:以吴郭城的名人孔燕妮为主人公,《风流图卷》讲述了吴郭人在1958年和1968年的遭遇。到了《不老》,主要叙事时间设定在1978年,35岁的孔燕妮在等待男友张风毅出狱前的25天里,结识了从北京来调研的俞华南;在陪俞华南考察的日子里,吴郭城里各色人等纷纷出场,吴郭乃至中国的种种变化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显现。《不老》首发于《钟山》长篇小说2021年B卷,今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出版前已入选国家“十四五”原创文学重点出版规划和、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首批项目支持名单和省委宣传部2022年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项目,并荣获首届凤凰文学奖。


汪兴国

  “叶弥是文学苏军中一位个性独特的作家”,汪兴国在致辞中指出,她的小说鲜活有趣、恣肆无拘,她善于写少年、写人情、写命运,像她常年在苏州乡下的田园生活一样,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下,激情奔涌着对人世的眷恋、对时代的思索和对永恒生命的不竭追问。《不老》延续了前作《风流图卷》的时代之思和精神拷问,是叶弥对历史和当下生活的深刻省思、对未来世界的预见与期望。


毕飞宇

  “在我的眼里,叶弥的小说真是才华横溢。”毕飞宇在致辞中说,“才华的一个层面是任性,她的想象力、感知力、表达力在作品中四海纵横”。叶弥的小说是多义的、丰富的,文字上又有她的俏皮、冷峻和犀利。《不老》通过特定历史时段的人物故事探讨了自由和平等、生命和自然等宏大问题,“但我并不认为叶弥是靠她的思辨去写作的,她还是靠天才的感受力,是一个特别能够抵达的作家。”


李敬泽

  李敬泽在致辞中对叶弥的“任性”表达了看法。他注意到,从早期的《成长如》《美哉少年》《风流图卷》《不老》,叶弥的小说里被聚焦的那个人总是在众人的目光下浮现。这让他联想到《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有一章专门写任性,任性既是内在的,也由人和人群的关系而来。在“任性”中包含着怎么活的信念,这也是叶弥小说的聚焦点。“在这个意义上,真的就是这片土地生活文化精神赋予了叶弥对于活着、对于生活的那种信念和看法。


张在健

  还有25天:历史巨变中的叙事激流

  “超越时代的爱情传奇,剧变社会的众生百态”——《不老》的书封上,并置着这样两句话。在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成员、副总裁潘凯雄看来,这两句话恰恰显露出小说内部的矛盾感:作品聚焦情感、生活在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它呈现了很多具象的场景、故事、人物,但骨子里却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它展示了人物爱情、传统工艺、地方美食等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但行为逻辑又脱出了真实的时代背景。小说透过谢燕兵评价孔燕妮,“你不服老,你要证明自己不老”,似乎表明是“为了不老,所以去爱”——这与“因为爱,所以不老”构成了完全相悖的因果关系。


潘凯雄

刘颋

朱辉

王尧

王春林

汪政

王彬彬

韩春燕

  由这些矛盾驶入《不老》,会发现更多奇异感埋伏于小说的字里行间:以散文的笔致和任情的人物,《不老》宛如摇曳轻舟在时间的河流中缓缓穿行,但水平面以下始终蓄积着深沉有力的紧张氛围,从而形成了小说的叙事激流。

  首先是时间。“小说时间从1978年10月25日到11月18日,倒计时的设置带来紧迫感。”《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分析指出,这种紧张感既是叙事节奏上的也是人物心理的:孔燕妮始终带着紧迫感处理她的生活,处理和周边人的关系,处理自己的茫然和挣扎;不光孔燕妮,25天是张风毅出狱迎接新生的倒计时,俞华南到了点会自动清零进入轮回。“结尾时,三个人物都进入了各自历史起点,这个起点是11月18日,距离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同为作家的省作协副主席、《雨花》主编朱辉对叶弥的这一设置赞不绝口:孔燕妮看起来有点无厘头,有点神经叨,实际她满怀激情,关于爱、担当和人生的思考非常饱满。张风毅还有25天出狱的倒计时贯穿全书,他是什么人?小说的情绪和节奏因他而起,但故事停在他出狱以前,张风毅直到最后也没有直接出场。

   时间的意味萦绕着《不老》全篇:它既是个人生活的时间点,是历史转折的过渡点,也是“不老”主题所指向的永恒点,有着虚实难辨的交错性。“我们这代人思想和生活原点从哪里开始的?叶弥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历史起点,同时也是我们的思想生活原点。”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王尧说。《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关注《不老》的历史时间,指出“小说潜在的主人公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虚实之间,许多看似写实的细节被赋予了象征意味。比如精神疾病。“《不老》将沉重宏大的1978建立在以孔朝山为代表的上一代以俞华南为代表的下一代之上”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指出,最后通过一封信将真相揭穿,从北京来调研的俞华南是精神病人,这样就把他一开始所肩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基于这一思想调研中国社会诸多重大问题的宏大使命抽空了。“按照日常的价值观念,俞华南肯定比孔燕妮正常,但最后更正常的反而是精神上有问题的。”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认为,不老》借助一个特殊时代,重新思考和定义了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人性,什么是正常的人性,小说“挑战了像网一样笼罩在日常生活之上的伦理体系

  青云岛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装置。《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认为,孔燕妮想在青云岛为张风毅接风洗尘不断请人赴宴的重复过程同样构成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但直到最后也没请到,青云岛也有隐喻色彩和精神意义。

  孔燕妮:小宇宙串起大社会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形容叶弥“以一个具有发达小宇宙的人物串起并穿越大社会”,“里面有真爱、个性,同时收纳他人和众人,但他人和众人不是他者,这些人物可爱、可惜但不可怜、可憎。”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研究员李德南认为这构成了叶弥独特的美学风格,重视特定时代的宏大事件,写法上不以社会历史事件为中心,而是通过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个人来表现历史


施战军

李德南

张光芒

何平

曹霞

张娟

  《不老》的小宇宙是孔燕妮。“这个形象的生命价值体现在她与社会和时代独特的连接方式上。”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认为,长期以来,“娜拉出走以后”的讨论掩盖了“娜拉”本身的形象价值,而叶弥接续了这一意义,孔燕妮身处时代转型节点,同时又游离于时代,某种意义上超前于时代,凸显出女性独立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意义,人与时代的冲突变为外在现实和内在精神的冲突。

   《不老》围绕孔燕妮个人悲欢展开,融入了叶弥对整个时代得失、对理想主义与世俗日常等诸多关系的思考。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提醒注意小说的外部性,尤其是北京在故事中的意义。在他看来,孔燕妮是在两个空间里被1978年这一时间节点塑造出来的:一个是来自北京的调研员一个是吴郭城人民群众。

  围绕孔燕妮,两个意味深长的细节被屡屡提及——孔燕妮冰冷的手和不老和尚的无根之花。怀揣着理想主义的孔燕妮的手始终是冰冷的,“中,她的手才暖了,精神不能让她的手暖,这是改革开放里对身体的觉醒尊重。”何平指出。刘颋则认为,不老和尚说的无根之花,之所以无根是因为理想没有扎到土壤里,作品集中探讨了“世俗日常与理想主义的调和。

  25天里,以孔燕妮的行动为线索,各色人物悉数登场。“我个人感觉这些主角是精神共同体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曹霞看来,叶弥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建立理想国,理想国的合格公民就应该是像孔燕妮、张风毅、俞华南这样,他们在精神上、情感上有着无限的可能性饱满的内在力量

  这部小说三个关键词:政治、爱情和世俗生活。”在韩春燕看来,“孔燕妮每一次恋爱都是一个人的爱情,是她自己构建的爱情。作者对孔燕妮也是非常悲悯的,她内心有光同时也需要别人的光照亮她。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娟认为孔燕妮以蓬勃的爱欲为武器向时代挑战、向人生追问,小说对各种思想的展现、批判和讨论形成了众生喧哗的时代现场,提出了各种历史问题和可能性

  何以不老:不老的多重面影

  何以不老?与会专家揭开了不老的多重面影——


张莉

张学昕

  是青春。“在叶弥美好迷人的小宇宙里,万物齐长、妙趣横生。”施战军认为,这部小说写的其实是青春的意义,叶弥以洪荒之力为一切生机开路,是一种对时代、情感、青春力量的中国式的感知。

  是情感。“老这个概念里蕴含着平庸麻木生命力衰退,‘不老’意味着和时间和平庸的对抗。”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看来,叶弥找到了一种反抗老的方式,以情感写时间、写人生、写时代,“让我们看到了情感本身的重要性”。

  是生命意志。“《不老》是一种对自由生命意志的强烈书写”,王春林认为,它与《风流图卷》有上承下启的关系,孔燕妮的精神意志是自由的,叶弥对自由生命意志的书写是强大的,这个自由是包括个人生命、思想肉体的自由

   潘凯雄在发言一开始曾提出,《不老》中抽象和具象形成了矛盾,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但如众生百态时多一些荒诞抽象,会不会和谐度更高”?虽然无法逆睹一部作品所不是的样子,但叶弥以“不老”将生命价值与社会历史紧紧贴合,以形而上的不老之问追寻意义,以形而下的丰盈之象创造意义,正如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张学昕所说,叶弥具有逻辑和反逻辑的双重叙事,“她能够发现人性非常神秘的原生情境,重现生命的自觉状态和不自觉状态。”


叶弥

  “大家都知道我在乡间已经住了15年了。”叶弥在答谢辞中透露,当初之所以搬到乡下,是因为当时的写作状态不太稳定,而这15年各方面已经趋于稳定。“我想我还会继续写下去,以求得人生和生活的平静。”谈到《不老》,叶弥表示,现在可能还无法完全用小说逻辑解释生活中的事,但她想用自己的审美来看孔燕妮和她周围的人,“可能我做到了一些,但还远远不够。”


丁捷

   “叶弥曾说,她之所以写小说,是因为活不下去了。可见叶弥是一个无比坦率、无比真挚的作家。”丁捷在总结时认为,对叶弥来说,小说写作从一开始就与“人的生存”相关,这既是物质意义上的,更是精神意义上的。《不老》在“大历史”中看“小人生”,探索的依旧是生命隐秘的精神深处。叶弥是矛盾的,也正是在矛盾中走向深刻。(文/俞丽云;图/于邦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