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棵创作之树,哪颗桃子熟了就摘哪一颗” “多面手”丁捷谈与文学的约定

来源:新华社 (2024-07-29 15:16) 6001044

  “一个作家,其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品格,最终能够聚拢到他的人生里面。”这句由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送给作家、“变相”画家丁捷的人生格言,也被丁捷送给了广大读者。

  7月26日,由南京图书馆、江苏省作家协会共同举办的“‘文学与人生的约定’——丁捷作品分享会”在南京图书馆举行,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跨界艺术家丁捷携带新作力作与读者见面,分享其顿悟人生的无序思考,“奏响”文学与艺术的交响。正值南京图书馆作家周活动期间,以“我们”为主题的丁捷文学绘画展正在展出,将持续至8月10日,为文艺爱好者带来持续的视觉盛宴。

  不断探索“文学与人生的约定”

  翻开纸质版“丁捷文学绘画展”手册,由王蒙先生题字的“丁捷励文”赫然呈现,指引着丁捷坚守文学道路,深耕创作,一往无前。

  丁捷在初中时就读过王蒙《在伊犁:淡灰色的眼珠》,印象极深,这部作品在青春时代丁捷的内心种下了文学的种子。“我的文学创作是从这儿开始的,这本书我一直深藏着,后来到南京上大学,毕业之后搬了7次家,这本书也一直带在身边。”丁捷表示,这部作品让他在文学与人生之间不断调校、靠近、融合。

  早早从文学中埋下去往新疆的愿望,许下“青春的约定”,又通过大散文《约定》的创作兑现青春的承诺,这样的经历让丁捷深刻感悟到,“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约定’的产物。”

  三年的援疆生活,丁捷看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少数民族同胞身上奔放的性情、慷慨的灵魂、血气方刚的洒脱,“冲洗”着他的灵魂。他以文化行者的身份,从中大楼流连辗转至巴尔喀什湖,驰骋在唐布拉草原聆听河流奔涌的声音,与伊犁当地的画家朋友交流艺术……

  面对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风物民俗,内心产生的无声的祈祷、盼望、诺言等,都是文学创作的驱动力量。丁捷说,“要把当时在自然面前的这些东西表达出来、兑现出来,所以我的人生就开始了一个兑现约定的旅程。”由此,不断探索“文学与人生的约定”,也成就了本次主题分享会的“面对面”。

  画绘万物,传递纸上温度

  寓意勇气与希望的作品《无所畏惧的诗和远方》、魔幻现实主义画作《多余的话》、极具有冲击力和生命力的《簇拥》……正在南京图书馆一楼展出的丁捷文学绘画展,吸引了不少读者驻足。细探之后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多以“鱼”为意象进行创作,加之少量的鸟、猫等动物元素,以及大量的线条创造的立体空间,构成了丁捷抽象缤纷的“线画世界”。

  为何钟情于“鱼”的创作,丁捷将这归因于“一次偶然”和“一个必然”。偶然拿起画笔时脑海中突然闪现出鱼的形象,让鱼成为了他常用的绘画语言。然而,“在我的深层情感里对鱼是非常热爱的,我小时候喜欢观察鱼在水中游来游去,鱼给我的印象就是美丽、赤诚、善良,没有攻击性,很自由和快乐,这跟文学作品里所塑造的美好形象非常吻合。”于是,鱼被他用作表达人与人、人与事物、人与自然关系的载体和最好的中介。

  “鸟”也是丁捷经常选择的另一个绘画语言,还被他用在了“捷”字变体的个人版权logo上。他以鸟为意象创作的《身世之谜》、《鸟事》系列等画作,传达了他对万物有灵、相生相爱的愿望。正如本次文学绘画展的主题,“我们”试图用平面化形象表达一切生灵与生灵,生灵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生存、博弈、亲昵的多维复杂关系,让冰冷的纸面散发出温度。

  文艺“多面手”的跨界人生

  12岁开始写作、14岁开始发表作品,做过大学教师、当过援疆干部,文学创作涉猎诗歌、散文、小说等诸多体裁,绘画作品频频亮相国际大展……作为当代杰出的作家、艺术领域的多面手,丁捷的“跨界”作品触动众多读者的心弦,值得读者纸上逐奇。

  就文学与艺术的边界问题,丁捷认为,“绘画跟写作一样,都是表达内心情绪的工具。”但是绘画创作能让人遁入一种没有丝毫杂念的境界,表达更空灵的情绪,传达捉摸不透的意象;文学则将情感分毫不差地向外传达,“让人想要拥抱它,感觉它就是知音。”

  “我是一个既拥抱时代又有一些畏惧和排斥现实的人,这样的一个跨界型人生,使得我的写作跨界特点也特别明显。”对于自己的多体裁文学创作和跨界经历,他形容自己“是一棵创作之树,心里面哪颗桃子酝酿成熟了就摘哪一颗。”他认为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始终在解放自己的过程,内心的声音总是驱动他不被某一种东西所束缚。

  艺术与文学创作没有终点。坚持向青少年儿童传达文化自信,今年,由丁捷主编的《诗歌里的中国》系列丛书出版,挖掘气象、农耕、节气等元素,揭开了诗歌文采表皮下蕴藏着的诸多自然科学,让文学创作既接近日常生活,又推动生活、科技进步。

  对于接下来的创作规划,丁捷透露,近三年之内,将集中创作两部长篇小说、3部非虚构文学和一系列文学随笔,也将尝试聚拢创作,让更多精力投入到长篇小说的创作中来。(丁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