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运资源,大江、大河、大湖和大海,让畅通高效的“水运江苏”应运而生。而在南黄海海岸线上,有一处笔直延伸入海的触角,那就是孤悬海上,一度被看作“建港禁区”的洋口港。它是如何突破多种“不可能”,从一片破烂沙滩变成举国瞩目的深水港口的?在宏大的历史成就中,有多少生动的细节被遗忘又重新捞起?日前,著名作家丁捷捧出一部厚重的长篇纪实文学《望洋惊叹》,将洋口港的前世今生一一道来。
《望洋惊叹》封面。出版方供图
三万年前的古长江入海口被发现
“二十多年前我在省委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出差到如东县,当时的县委书记指着一片荒滩野水,对我们说:如东县会把这儿建成一个国际化的深水港。”时隔二十多年,丁捷已写出《望洋惊叹》这样的作品,对洋口港背后的精神脉络也已作出细致梳理,但他仍记得当时深深的疑虑,“我们觉得挺不可思议的,这怎么可能呢?除了建这样一个国际大港口需要巨额投资,眼前这样一片荒滩,泥质海岸,怎么可能具备建一个国际深水港的自然条件呢?”
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四面不靠、风急浪险的水道,后来却建设成拥有两条深水出海航道的典型的离岸型深水港。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等专家就在全国海岸带普查中发现,洋口港水道正是三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通道。今年88岁的王颖,是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1980年4月,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师生沿着江苏泥泞的海岸线调查,其领队正是王颖院士。受地壳运动和科氏力的影响,长江口不断向南偏移。“洋口港所处辐射沙洲中最大的黄沙洋-烂沙洋深槽,为三万年前的古长江由此入海的主干道承袭而成,是现今来自太平洋进入黄海的前进潮波与进入东海的旋转潮波汇合及辐散的主通道。强大的潮流动力使这一深槽不淤不积,恰似海底长江……”
其扎实的科学考证与可行性背书,点燃了如东人东方大港之梦,保证了洋口港的“横空出世”。
作家丁捷。受访者供图
对超千万字的资料进行文学性创作
二十多年后,丁捷又有机会到如东出差,洋口港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港城。他说:“奇迹就这样出现在眼前。这使我对如东人建设港口的壮举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丁捷是中国当代涉世很深、涉猎较广的一位作家,他曾在江苏和新疆等地生活和工作,跨越了多种职业生涯,迄今创作出版了各类体裁作品近三十部。即便如此,对丁捷本人而言,《望洋惊叹》的创作仍是一次非常独特的体验与经历。在这部展现洋口港前世今生的作品中,丁捷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古今沿革、当代新变中,将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精神、性格进行了全面追溯与呈现。
正如丁捷所说,我们要惊叹的不仅是今天光鲜的辉煌,我们更要找到创造这种辉煌的源动力。要写好洋口港的成功,必须写好南黄海的历史和临海人的精神,洋口港成功的价值,在于它背后的人民,在于人民了不起的精神和创造。
在洋口港从无到有、从起到兴的发展过程中,从科学家到决策者,从管理者到普通建设者,从核心成员到外围义务人员,无数人物为此而努力、奉献。丁捷在超过一千万字庞杂零散的资料与采访中进行爬梳与提炼,最终为洋口港留下一份江苏人向海而歌的“咏叹调”。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看来,《望洋惊叹》厚而劲激,用历史兴衰与现实创造作引线,丹心妙手地编制出了南黄海人的精神谱系。
对话:探掘南黄海人的精神谱系
记者:在你众多创作中,《望洋惊叹》处于怎样的位置?你怎么看待在这个年龄写出《望洋惊叹》这样的作品?
丁捷:《汪洋惊叹》在我的主题创作系列作品里面,是一部重头戏。自从2017年《追问》出版以来,近几年我的主要精力都投注在主题文学上,去年写作出版了江苏交通产业发展故事的《“三”生有幸》,今年又推出大港建设的《望洋惊叹》,我想以一组现实题材的主题文学,来彰显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人民伟大的创造行动和精神。同时也努力让文学更贴近鲜活的生活,让文学有更好的效用。
《“三”生有幸》与《望洋惊叹》,说到底它们是比较接近的两个题材,都是书写普通的建设者,一群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付出了人生代价有血有肉的中国好人。我想塑造出时代人物的一个群像,用这个群像来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人民,展现我们这个时代的风采。
记者:在《“三”生有幸》后,你又迅速捧出《望洋惊叹》,你是如何做到的?平时又是如何平衡工作、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的?
丁捷:因为一直有写作外的本职工作,我习惯在8小时之外写作。读书写作于我而言,已经成了一种休闲方式。只要手上的工作停下来,比如午休的时候,比如上下班的路上,比如晚上入睡前,我的脑子里面全在盘点我的创作一些构想,甚至酝酿着某一部作品的具体的细节,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所以这么多年在工作比较繁忙的情况下,我写了将近30本书。
记者:在众多创作中,纪实文学的创作难点在哪儿?
丁捷:《“三”生有幸》《追问》,还有《望洋惊叹》,这三部作品因为牵涉到需要研究大量的资料,所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比较多的,跟从事小说诗歌的创作有一些区别,应该说写纪实文学付出更多,更辛苦。但是到手的题材,在眼前又很鲜活,我不忍心轻易放过,所以我感觉在被一股力量撵着跑。辛苦一点也不要紧,只要能写出真正有效有用的作品,就得到了最好的精神补偿。
记者:可否就《望洋惊叹》的创作具体说一说?
丁捷:洋口港的开发和建设史,时间跨度比较长,发生的事件相当繁杂,涉及的人物众多。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庞杂的题材,光文字资料就有大几百万字,我又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和采访,跟相关人物也进行了深度访谈。这些访谈形成的文字,加上所有由官方提供的资料,以及我个人收集到的资料,超过1000万字。怎么从这些资料里面迅速地进行分类归纳和提取,并融入创作?同时,要跳出写史的那种框框,让它有生动的鲜活的文学气质。最后,怎么来结构这一部报告文学?我不希望它俗套,也不希望重复自己的既往作品。后来,我决定从人物入手,用时间来编制,然后贯穿了历史,组合了时空。总之,要写出一个有序、生动的作品,又能够把几十年代建设开发成就说清楚,同时展示重点人物的人生风采,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一部有文采、能打动人的感性的作品,等等,这都是挑战。
记者:《望洋惊叹》书写了无数大大小小的人物。你希望读者能看到作品背后的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精神?
丁捷:涉及洋口港的人物可以说是成千上万,因为洋口港的建设,前后至少有40年的跨度。这期间,如东广大老百姓投入了很多感情,也做了很多义工,他们的境界、品格,让我惊叹,他们应该是书的主角。参与了洋口港论证、勘察、研究和施工顾问的广大科学家、工程师,他们也起了非常了不起的作用。像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的王颖院士等一批科学家,那个时候为了考察洋口港,在海上一住就是好多天,吃了很多的苦。海上施工是非常的艰难,技术门槛也非常高,广大的建设者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人类海上建设的工程奇迹。还有一代一代基层干部,我也写了几个典型人物……洋口港开发建设的成功不过是一个事件,我们文学最终要表现的,还是这些工程、事件背后的人,《望洋惊叹》惊叹的是什么?我们除了惊叹开发建设的奇迹,更要惊叹南黄海人的精神,南黄海人血脉里的一种力量。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