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苏军新力量 | 王忆:一棵静听天籁的树

(2023-05-05 10:32) 5984752

  开栏语

  关注青年写作既代表了对当下文学现场的一种凝视,也代表了对文学未来的长远期待,由此推动青年写作在文学传统与时代历史、现实指向与精神维度、突破惯性与自我生长中不断拓宽内核与外延。2022年8月起,江苏省作家协会在《文学报》开设“ 文学苏军新力量”专栏,邀请国内知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对文学苏军中1985年后出生的、有创作实绩和创作潜力的年轻作家进行点评和推介,展现江苏文学的新生力量,促进他们的写作走向更成熟的未来。

  第八期推出的是青年作家王忆。

  王忆出生于1989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泰州市作协特聘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冬日焰火》、短篇小说集《不虚此行来看你》、诗集《拥抱月亮入睡》等多部文集。作品发表在《人民文学》《诗刊》《钟山》《小说选刊》等,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诗人奖、第十届金陵文学奖,中国出版集团发布的2018年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第30名。

  创作谈

  未完成

  作者 / 王忆

  如今再让我谈最早面对文字的第一印象和触感,我想应该要从二十多年前在用一张椅子和一张凳子拼凑成的“ 写字桌”上,写出第一句话开始。那年我刚上小学二年级,上午上完四节主课,下午体育课和劳动课因为没办法参与,只能回到家里把上午的课程重新复习一遍。我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手边有了一个崭新的硬壳笔记本,紫红色的封面,里面每一页都是干干净净的,我用并不灵活的手指一翻,便散发出独特的香味。后来这本清新干净的笔记本上就有了我七零八落刻画的痕迹。

  我不确定是不是每个人的写作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反正我是这样的。从那本紫红色笔记本之后,我很多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最初只有一两行,慢慢变成十几行,后来是大半张纸。大大小小的字经常写出格,这是我手力无法控制的事。日记的内容其实也算不上有太多可读性的意义,净是一些琐碎的场景与言语。然而,当我多年后从尘封的抽屉里再翻看那些混沌不清的文字时,却发现我的好多语言、段落、逻辑从那时候就已经为未来的创作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创作小说,一直是我心中的愿望和梦想。我认为,既然决心成为一名合格的写作者,那么写小说必然是我坚定而执着要奔赴的彼岸。

  由于身体行动的局限,生活空间一度狭窄,我身边也几乎没有人接触过文学行业,如果一定要追问我热爱文学的原因,那大概只不过是我一厢情愿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创作短篇小说,我享受且上瘾。三年前,凭借着还未将小说完全琢磨透的一腔热情,我一年内完成了十二篇习作。我一直认为写作于我而言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深一脚浅一脚地蹚着走。所幸方向一旦正确了,方法也很快顺势而来。使我记忆犹新的两个短篇是《站在桥上看风景》和《过户》。这两篇小说并不长,只是在我最初“操练”的时候最有感触的两个作品。它们都是我听来的两个片段,有的只是一个场景。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那样两个画面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脑海里。紧接着我就像个导演似的,把仅有的两个画面拼凑出更多的人物、关系、细节、语言,把它们逐一拓展开来,最后通过全新视角呈现出全新的人物和故事,这或许就是文学现场。

  今年我也特别荣幸,作品在《人民文学》刊发。《清晨大雨》讲述了被现实冲刷殆尽、浇得稀碎的爱情。可能我们越向往纯粹,现实的巴掌就越是拍得响亮。泰戈尔说:“ 思想以自己的言语喂养它自己,而成长起来。”每个文字落笔之前都是先有它的思想,再有它的情节和故事。

  创作小说正是热爱我所热爱的。可能我用一根手指打字,给人留下了创作艰难的印象。然而我并没有觉得这样的“艰难”,于我就一定是那么艰难。我也非常喜欢罗曼•罗兰说的:“写作是一条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的路。你只要喜欢写,应该随时动笔去写。”如果做不到发自内心的热爱,不仅仅是写作,做任何一件容易的事都将是折磨。而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哪怕做再艰难的事都是享受。

  评论文章

  一棵静听天籁的树——简评王忆的短篇小说创作

  作者 / 李墨波

  看王忆的小说,你不会觉得她身份的特殊,不会在作品中窥见因身体疾患导致的灰暗和阴郁,而是看见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灵,对于世间悲欢的领悟和感叹。她的感受是敏锐的,善于在生活中截取文学性的瞬间,同时她的想象力是飞扬的,对于自己经验之外的情感,亦能做出逼真的描摹。当了解到她作为一个残疾人进行创作的艰难时,这种文学的想象力便更显出其巨大的价值和超越日常生活的愿望,也使得王忆的作品具有了更多解读的可能性。

  王忆的小说创作大致包含这样几类元素:女性情感表达,爱情婚恋书写,残障疾患群体,俗世生活经验。这些是王忆最有言说欲望的领域和场景,她的小说常常包含其中一个或几个元素。《清晨大雨》《乘风破浪女骑手》《楚楚》《机遇》都是女性题材的小说。《清晨大雨》讲述一对闺蜜的故事,两个女人选择了不同的爱情道路。顾佳选了比自己年龄小但是很爱自己的李建明,两人虽然冲破家庭的阻力最终结婚,但是顾佳身患重病,扔下女儿红豆去了另一个世界。李建明又组建了新家庭,又生了孩子,这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对顾佳的快速遗忘,以及红豆的备受冷落,实际上让这段爱情打了折扣,到底没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作为顾佳的闺蜜,“我”选择的是另一条爱情道路,“我”得偿所愿,和自己一直爱恋的男人周晓走到一起。虽然周晓比“我”大很多,也没有经济基础,但是他有艺术才华,风度翩翩,洋溢着浪漫的气质,深深地俘获了“我”的心。然而这样单方面的爱情也经不起考验,在事业稍有起步后,周晓就转身选择了更年轻的丽萨。《清晨大雨》呈现了女性情感的困境:无论是选择爱我的,还是选择我爱的,无论是选择比我大的还是比我小的,似乎都无法获得圆满的结果,女人左冲右突,难逃悲剧命运。小说以这样的结局告诉读者,女性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价值实现,没必要寄托于男性身上,很少有爱情可以忠贞不渝,也很少有男人足以托付终生,与其将自身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不如努力摆脱掉第二性的规训,独立自主,牢牢掌握命运的主动性。

  在《乘风破浪女骑手》《楚楚》中,可以看到王忆所看重的女性的品质:独立而坚强。《乘风破浪女骑手》中,罗莎婚后辞去了原来的工作,一心想做个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然而丈夫远走国外,罗莎不得已只能选择自强自立,送起了外卖,而且常常带着女儿琪琪一起送,虽然心酸,但却踏实。小说书写的是当爱情理想破灭之后,当男人缺位之时,女性所应具有的姿态:独立自强,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楚楚》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女性李楚楚。她性格泼辣,个性要强,虽然身患尿毒症被父母抛弃,但是依然高扬着骄傲的脸庞,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而不祈求任何人的施舍。王忆之所以喜欢这样的女性,可能更多来自自身的经历,面对命运的压迫,她不是屈服妥协,而是足够强大足够坚强,顽强地与命运搏斗。

  王忆书写较多的第二个题材是爱情和婚姻。《往来无白丁》《不虚此行来看你》《疫• 爱情》讲述的都是爱情婚恋故事。《往来无白丁》试图绘制一幅当代人的婚恋群像。小说描述了“丁克俱乐部”里的几对夫妻,他们虽然年龄、职业、工作、社会阶层都不相同,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丁克。造成丁克的原因各有不同,老周夫人有“恐娃症”,不愿生养,好在老周是二婚,之前已有子嗣,所以接受丁克并无太大问题。刘教授和许老师则是“被丁克”,虽有心生养,结婚十多年一直未能成功,刘教授去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自己的问题,于是坚决要求离婚。赵俊杰和林晓倩是一对年轻人,观念颇新,做好了一辈子丁克的准备,甚至为了防止男方反悔还签下协议。但是男方父母却逼着他们生娃,闹到险些离婚的地步,结果女方意外怀孕。单身的韦小姐是其中最洒脱的,她是不婚主义者,她认为“人生就是找一群有趣的人共度余生的时光”,结婚和生子远没有自由更重要。小说以丁克为切入口,通过这一现代社会的独特现象,透视当代社会不同人群的婚恋心理,由此折射出世情百态。不同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不同观念的碰撞,关于“丁克”的各种焦虑和冲突所反映的是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变化的婚育观念和文化心理。

  《不虚此行来看你》写了一对兄妹与其恋人的爱情纠葛,哥哥的女朋友跟妹妹喜欢的男生走到一起,最后才发现另有隐情。《疫• 爱情》将爱情故事设置于新冠疫情中,写一对因为疫情而被迫分开的恋人,男生感染病毒住院,女生在酒店守候,连接他们的只有手机屏幕以及内心对爱情的执着。在这两部小说中,王忆将爱情置于一种非常态中,由此营造出强烈的戏剧性,并展现出爱情的不同层次。

  王忆小说的第三类题材是呈现家庭内部的家长里短,书写俗世生活经验。《过户》中,老太太迟迟没有将房子过户给老大的孩子,实际上内心是在惦记另外两个儿女。《红与白》书写了一家人面临亲戚的一场红事和一场白事所经历的烦恼和抉择,小说通过每个家庭成员的讲述完成叙事接力,通过多声部、多角度的观照,呈现不同成员的不同立场和不同态度。现代社会里,中国传统的宗族形态已然瓦解,但是家族亲戚却构成了一个人重要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身份,被血缘关系捏合在一起,显得有些牵强,亲戚间的交往随着内在感情的淡漠,很多时候徒留下虚伪的形式。

  王忆小说书写频率较高的第四类题材是关于残疾病患群体的故事。这类题材与她自身状况有关,作为一个残疾人,她对于这个群体的悲欢更能感同身受,并愿意通过他们的故事,给读者也给自己以力量。《逆流而上的治愈》中的萧懿因为腿疾几乎丧失追求爱情的权利,但她的内心对于爱情依然有着美好的憧憬和热烈的向往,这样的憧憬和向往在水淹地铁的绝望时刻从她内心深处喷薄而出。《后海姑娘》中的残疾姑娘湫湫虽然曾经有过短暂的爱情,但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残酷。这两部小说反映出的是残疾人群体面对爱情时的无奈,虽然身有残疾,但是他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却不会有丝毫减少,相反因为内心的脆弱和敏感会更为强烈。《讨喜弹吉他》中的讨喜虽然智力低下,但是却可以通过直播赢得大量观众,直播改编了信息传播方式,也为残疾人群体带来更多可能性。很多残疾人都选择通过直播,与观众分享自己的故事,王忆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变化,书写了关于残疾人群体的新生现象。对于这个群体,王忆总是报以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因为身体的原因,王忆的生活经验较之常人更为有限,这也决定了她的文学写作,常常不是自己直接经验的记录,很多时候,她需要通过文学的想象弥补经验的匮乏。她的小说因此可以分为两类:经验之内的和经验之外的。爱情是王忆书写最多的内容,越是经验不能抵达的地方,越是具有文学书写的愿望,当肉身被束缚起来,心灵间的吸引便变得强烈。现实的困境和内心的飞扬都生成关于爱情的丰富想象。王忆的创作也诠释了文学是朝向彼岸的眺望。

  王忆的身体让她失去了很多可能性,对于这个世界只能做定点的静态的观察,就像一棵树,静静倾听世间天籁。但也许惟其成为一棵树,才有可能将根须扎向心灵更深处。

  李墨波,青年评论家,文艺报总编室主任。鲁迅文学院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文学作品、评论散见于《中国作家》《解放军报》《解放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多家刊物。曾获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