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十年 | 赖尔:在时代的细沙中堆砌文字的城堡

(2022-09-16 15:49) 5975494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这十年,对于漫漫历史长河是短暂的,但对个人来说,十年总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江苏作家网和《江苏作家》开设“我的文学十年”专栏,邀请5位80后作家、批评家、文学编辑和文学组织工作者,畅叙“我”与时代共前进的文学十年。这十年,见证了他们在文学之路上的成长、成熟和取得的成绩,也让他们在领略文学风景、参与构建新时代文学画卷的同时,不忘初心、坚守理想,用对文学的虔诚之心、感恩之情,为江苏文学的美好未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二期推出的是青年作家赖尔的文学十年:《在时代的细沙中堆砌文字的城堡》。

赖尔:在时代的细沙中堆砌文字的城堡

  我从事文学写作,已经十九年了。从2003年正式发表自己的第一篇评论文章,到如今,已有41部小说出版、14部网络文学上线、8部作品IP改编、11篇论文发表,以及1部专著教材……我马不停蹄,我兜兜转转,我尝试了很多种写作的类型,我亲眼见证了互联网对文学的冲击,见证了“泛娱乐”网络文艺对文学的改变——它们如洪水,如山石,任性姿意。它们又如长风,如羽翼,将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与作者,轻轻地送上云霄。最终,我从一个疯狂又自负的“新手小白”,变身成了将写作当成了人生习惯、一直行走在创作之路上的“老透明”。

  从自我表达到取悦读者,曾经,“欢喜”是我创作的唯一动力。因为起步较早,我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创作,缺少人生阅历与感悟,所以那时候的我,思维方式异常单纯。我曾经荒谬地认为,思考作品的立意,是无效的刻意拔高,打磨写作的技巧,则是故弄玄虚的无聊。年轻气盛的我以为,唯有创作时的兴奋与欢乐,唯有读者的喜爱和点赞,才是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

  我也曾经将创作,视为一种自负的挑战。武侠仙侠、青春都市、科学幻想、悬疑探案,各种题材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座又一座的高山,我写出来了,发表了,出版了,则代表我攀上了这座高山——我翻山越岭,自以为“到达”过,便是“征服”了。我还梦想着要“称霸全国”,在全国各个省级的出版社,都出上一遍书,然后再去征战“出海”,去东南亚,去日韩,去欧美,让这个地球村里更多的人,能看见我的作品……

  事实上,这些年少时的梦想——或者说野心——我确实做到了其中的一些。全国有18个省的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小说作品。而除了大陆简体和港澳台繁体,我的小说还被翻译成了越南语、泰语、日语和英语,在海外出版发行。可就在我意气风发,觉得可以这么一路“战”下去的时候,时代的风,改变了温度,也改变了烈度。

  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了。

  技术的革新,时代之风的变化,不会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不管你高兴与否,适应与否,纸媒杂志和出版的市场风光不再,而曾经被我认为是“赚不到稿费,才免费发在网络上给人看”的网络文学,成为了时代的新宠儿。

  上面这句话现在说出来,百分百得罪同行,其中也包括现在从事着网络文学创作的我自己。但在当时的那一刻,我确实不甘心过,我还想努力挣扎一下,还拼命嘴硬着“流量高并不代表绝对实力”的酸溜溜的牙疼话。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年少时的我,最最不相信的东西,恰恰是我创作之路上必经的“打脸时刻”。而它们在兜头给了我一巴掌之后,却又都化为了我最宝贵的创作财富,比如立意思考,比如网络文学,它们最终都化为了我创作路上寻得的珍宝。

  回到当时,因为网文来“抢饭”,因为出版社和杂志社的稿费变少了,我在大学期间那种疯狂创作的劲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慢下来的我,开始去思考创作的目的,除了自我表达和令人欢喜之外的目的。再加上彼时正值读研,因为学科教育的关系,我尝试着重新审视“立意”的必要性,重新思考“写作技巧”的价值,于是,我大胆使用了网络文学的“穿越”手法,将之和“历史革命”、“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创作出了中国第一本“红色穿越”的作品《我和爷爷是战友》。

  2012年,正是十年前,我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文学奖项,“五个一工程”贡献奖。而这部“红穿”作品,也在同年卖出了影视版权。就在我期待着同名大电影的上映,以为自己的人生再次步入高光之刻,一道“限穿令”的出现,又将我打回了原形。多年之后,项目几经坎坷,才终于得以重新启动。而这篇文章的创作经历,以及它几经浮沉的命运,也让我思考了许多。

  我意识到,一个好的立意,是文章可以长久的基础。我也意识到,时运高低,人生成败,皆无法预计,唯有胜时不骄、败时不馁,保持平和的心态,创作之路才能慢慢地走下去。我更意识到,没有人可以逆时代而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与时代紧密相连。

  于是,我放下我那虚妄的骄傲,转头投入了网络文学的门下。


  大约从2014年开始,我正式启动了网络文学的创作。从《沧海行》《无声之证》到《赛博正义》,我以网络文学中创新型的“脑洞”要素,配以符合图书出版要求的剧情构架、叙事技巧、行文风格,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些作品大多集中在20万-70万字之间,每个故事都有独特的立意和主梗设计,虽不算红,但也得到了不少认可。特别是当IP改编的风潮来临之后,乘东风之势,不少作品都销售了改编的版权,也算是有所斩获。

  到了201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了大学校园,向青年朋友们分享自己创作的经验。长期而丰富的创作实战,让我在教学和研究上,有着与众不同的视角和体悟,因此也获得了一些教育相关的奖项。而最让我心生喜悦的,是看见了一些本就醉心文学的年轻学生,我带领他们慢慢地走进了创作之门,助力他们的创作与发表,让他们成为了真正的网络作者。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这一代作者,是最应该感谢互联网的人。拜网络所赐,我们不必带着盼望与祈祷,将厚重的原稿寄给某一家出版社,而是可以敲击键盘,通过EMAIL进行投稿,这比起老一辈作家的殷殷盼望,实在便捷了太多太多。拜互联网所赐,我们也不必期望于某一个编辑的认可或推荐,大可以将作品发布在网络上,期待读者最真诚的反应。于是,即便出生草根,我们也可以凭借读者的青睐,硬生生在市场中拼杀出一条血路来。

  渐渐地,我便意识到,我们网络作家,是吃到时代红利的人——吃到了技术的红利,也吃到了政策的红利。

  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民营书商的兴起,就不会有那些年轻的“畅销书作者”的存在。没有互联网的出现,没有国际文化的交流,就不会有这许多出生草莽的网络作者,凭借自己的脑洞和双手,在几近莽荒的网文之路上,杀出一条收获之路。

  没有国家政策的关注和引导,就不会有“新文艺群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这样的新名词,给了网络作家一个“名分”的同时,也给了许多作者一个机遇——自我成长并提升的机遇,进入社会和介入主流的机遇。

  归根到底,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说书人。技术和政策的红利,让我们网络作家以乘风之势,得以翱翔于广阔天空,创作出更加瑰丽而无垠的文学世界。

  这个时代的我们,站立在中国大地之上,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壤,有着许许多多的温暖人心,但也有大大小小的社会问题,它们像是细细的沙,没过赤子的脚背。

  我们网络作家也会看见生活中的苦痛,看见社会上的不平事,也会义愤填膺,也会心有所感而奋笔疾书……但毕竟,大多数的网络作家,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只经历了人情世故的打磨,却没有经历冲击灵魂的淬砺。有时候我想,或许我从来没有才华,只是承蒙了时代的恩惠,又凭借着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才在创作道路上苦苦支撑。然而即便如此,我还是不愿停下。我仍想立足于时代的细沙中,缓慢而笨拙地堆砌文字的城堡——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继续创作下去,不求它们成为“伟大的作品”,但求它们能不负时代,不负初心。

  赖尔简介

  周丽,笔名“赖尔”,网络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特邀文学创作员,现任三江学院网络文学院院长。

  自2003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40余部,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日语、泰语、越南语等海外出版,并被改编成漫画动画、真人影视、手机游戏和实体主题公园。

  曾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贡献奖、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江苏省扬子江网络文学作品奖,是江苏省紫金文化优青、江苏省新兴青年群体榜样、江苏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南京市三八红旗手、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