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最期待的10本好书

2013年05月27日 21时33分 

  近日,“2012北京图书订货会媒体最期待10本好书”新鲜出炉,《封面中国2》、《台湾念真情》、《中国知识分子沦亡史》、《高华历史笔记》、《真 相、谬误与谎言》、《渴望之书》、《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2666》、《日月》、《长津湖》10部新书入选。10位国内知名媒体人,共同参与了推荐 和评选。与每年举办的“专家荐书”相比,“媒体荐书”少有重合,两个书单所反映出的差别耐人寻味。 

  媒体人“绘”新书地图 

  媒体记者们向读者推荐的“2012最期待10本好书”,门类不一,内容不同,但无一例外的精准好看。精准,说的是对于所言说的话题融会贯通,有所创 见;好看,说的是文字清通,不摆架子,令读者因可亲而觉可敬。本次“媒体荐书”活动,由《文史参考》的绿茶、《新京报》的张弘、《北京晚报》的孙小宁、 《南方都市报》的张天潘、《京华时报》的卜昌伟、《天津日报》的刘颖、《扬子晚报》的蔡震、《广州日报》的吴波、《潇湘晨报》的袁复生以及《中国图书商 报》的潘启雯,10位国内知名媒体人共同参与推荐和评选。据统计,10位记者荐书共73种,剔除重复推荐书目,最后所形成的“最期待10本好书”和“专家 荐书期待榜”可视为2012年“全民阅读”的第一份新书地图。 

  “封面中国”背后故事 

  此次活动,多位记者重点推荐了《封面中国2》,并把它放在第一本,可以凸显其分量和价值。从1923年创刊以来,每期《时代》杂志都会以一个知名人物 作为封面。有人曾说,那些经常出现在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人物,必将被收入历史课本。透过《时代》杂志封面上曾出现过的中国人物,我们看到的是别致的 20世纪中国的历史画卷。或许是那些旧闻旧事、陈迹残影融入了讲述者的感情,也敞开了历史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历史在生活,只 是作为生物的人对于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很多人都有健忘症,从之前的《封面中国》到现在的《封面中国2》,李辉不断书写“封面中国”背后的故事,不啻于一种 痛感的提醒。 

  知识分子在步步“后退”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们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成果,而且他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竟然成了此后中国知识分子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学者周非的 《中国知识分子沦亡史》将这个时代作为一个坐标点,叙述了此后两千年间,知识分子们如何沦亡的。中国主流知识分子们从特立独行的士,到“只有韬略、没有立 场”的策士、再到“专为帝王服务”的谋士、最后到“完全按奴才标准设计”的进士,一步步地蜕变。在“功名,还是自由”的选择中,知识分子们步步后退:庄子 根本不出仕、严子陵坚决当隐士、陶渊明迷途知返、李白左右摇摆、苏轼终身不离官场、柳永在风月场中自我麻醉、唐寅只能写一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诗文。难 道真正的知识分子已经彻底沦亡了? 

  千把字篇幅勾勒人生片段 

  与历史知识分子沦亡相反的是,历史学者高华去世引起中国学术界震动。其遗作《高华历史笔记》是高华在病中时整理出来的,近30万字,收录了他近些年的 主要研究和成果。涉及“内战与民族主义”、近距离感受“台岛心态”等篇章,同时收录了他近些年的读书笔记等。是一本对高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他历史研究的 一个小结。比较难得的知识分子还有吴念真,他是集电影、文学、广告创意、音乐为一身的人,吴念真讲故事的才华与魅力,不仅在他编剧的电影中看得到,而且在 他的《这些人,那些事》以及《台湾念真情》中得以充分体现。作为编剧出身的他,能够用千把字的篇幅勾勒一幅幅人生片段,而让人感慨唏嘘。 

  经济“转型”和社会思潮 

  《真相、谬误与谎言》和《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一本是经济读物,另一本学术读物,其分别隐含经济“转型”的愚蠢和社会思潮的流变,相映成趣。因 此,这两本书都被3位记者作为重点推荐。作为波兰的前副总理和财长,科勒德克的《真相、谬误与谎言》充分阐述了文化、制度和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貌似是一些 宽泛的言论,实际上背后都有一个深层的考虑。例如电子领域的发展,更细微到网络游戏,一些孩童对网络游戏的迷恋,实际上是对传统游戏的抛弃。学者马立诚的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更加细致地考察了中国近些年来错综复杂的8种社会思潮的流变,呈现出了良好的思潮体系,对读者来说,此书对于认识当下的中国有着 深刻的意义。 

  长津湖之战写出“痛感” 

  其余4本书中,除了《渴望之书》是诗歌集外,《长津湖》、《2666》和《日月》都属于比较优秀的小说。上甘岭之外,最惨烈的战争,莫过于长津湖之 战、小说《长津湖》关乎“痛感”的历史叙事,值得期待。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2666》醒目的特点是,它包含了很多对文学的自我指涉:书里面的人 物很多都是作家、评论家、诗人、记者和形形色色的文学爱好者甚至文学“骨肉皮”,这些人有些是虚构的,有些却是或知名或生僻的真实人物。关于西藏题材的小 说,从来就没有缺乏过。但安意如的《日月》好就好在她是用心去写的,用4年行走西藏的情感加经验积累写就的,字里行间看到的就是一个“真”字。 

  (记者 蔡震)

文章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责任编辑:程家由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