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我很高兴《玉米》还活着

2013年05月27日 10时41分 

毕飞宇:我很高兴《玉米》还活着

   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日前在香港揭晓,江苏作家毕飞宇的小说《玉米》成为唯一获奖作品。和他一起竞争的包括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印度著名作家曼努·犹瑟夫等。领奖归来的毕飞宇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每次获奖都一样,高高兴兴把奖杯捧回家,然后就以最快的速度回归‘日常生态’,继续写。”

  “作家的最大希望,就是作品能够活得更久”

  前三届的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已经有两届颁给中国作家,姜戎和苏童曾分别以《狼图腾》《河岸》夺得大奖。此次毕飞宇又获奖,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一共才四届,中国作家获奖三次,更可况还有大江健三郎那样巨大的大山在那里。”

  《玉米》是毕飞宇10年前的作品,讲述了“文革”中三姐妹的不同人生轨迹,出版后曾获鲁迅文学奖等许多奖项。本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评委会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生动地探索了中国家庭和乡村生活,通过环环入扣的家庭冲突和爱的故事,展现了个体和社会的面貌。”

  10年前的小说,到今天依然保持着生命力,这让毕飞宇很感欣慰:“作家最大的希望就是作品能够活得更久一点。10年了,我很高兴《玉米》还活着。”

  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出版社为《玉米》找的翻译是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毕飞宇的另一部作品《青衣》也是由他翻译的,此前两届获奖作品《狼图腾》和《河岸》的译者也是他。

  “‘日常生态’是一个作家最难保持的东西”

  和此前每次获奖一样,这次领完奖毕飞宇依然保持低调,“国内没有媒体在颁奖现场,我邮箱里收到的贺信90%来自西方。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宣扬的必要,这就是一个奖,高高兴兴把奖杯捧回家就行了。”

  毕飞宇第一次得奖的时候还很年轻,多年下来心态早已调整得非常好。“要用最快速度回到最正常的生活中去。‘日常生态’才是一个作家最难保持的东西。”他说。

  最近他的“日常生态”就是继续写,写的是什么?“不能说。”毕飞宇称,在一部作品完成之前,他不会透露任何信息,不会跟任何出版社签合同,“什么都不说是因为我要保留随时修改的权力,说不定就会推翻重来。要是话先说出去了岂不成了欺骗?不签约是为了保持创作节奏,不能因为商业行为赶时间”。

  “舞台再大再好,自己的戏好才是第一要务”

  长期以来,中国的作家们一直尝试着积极“走出去”。亚洲文学奖连续将奖项颁给中国作家,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这种努力初见成效。毕飞宇说:“环境改善太多了。10年前,中国作家要在西方出书非常难,现在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外出版机构冲过来,像淘宝一样在出版市场淘作品。”毕飞宇想告诉年轻一代的作家:“我们(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机遇就比(上世纪)80年代的作家好很多。现在的作家又比我们获得了更大的空间、更大的舞台。但舞台再大再好,自己的戏好才是第一要务。否则,就只是说一句台词就下场的演员而已。”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陈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