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共话新媒体语境和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国新诗发展生态

(2023-09-25 09:30) 5990203

  2023年9月17-21日,“新媒体语境·跨学科视野——第十一届中国当代诗学论坛”在扬州会议中心酒店举行。该论坛由谢冕、屠岸作为召集人于2007年3月创设,曾分别在中国珠海、澳门、北京、天津、香港、广州、台湾等地成功举办了十届。此届论坛是对前十届论坛的延续,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由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中国诗歌创研所、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扬州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承办,扬州虹桥书院、运河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协办。百余名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各高校、研究单位、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代表齐聚扬州,对中国当代新诗的发展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扬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文明,扬州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叶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顾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澳门大学朱寿桐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扬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堂会主持。

  (开幕式)

  扬州大学副校长赵文明教授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扬州大学发展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各兄弟高校表示感谢。他表示,扬州大学承办第十一届中国当代诗学论坛,既是学校的荣幸,也是扬大师生难得的学习机会,期待通过此次论坛,聚焦新媒体语境和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国新诗发展生态,展开深入的研讨交流,碰撞出智慧和火花,从而推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新诗创作的繁荣发展。

  (赵文明副校长在致辞)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先生在致辞中谈到,海峡拦不住诗歌的翅膀,正是诗歌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学者们凝聚起来,讨论共同关切的学术问题,共同面对当下的诗歌发展。“第十一届中国当代诗学论坛”的开展历经几番波折后终于召开,谢冕对此表示感动和安慰,他认为,同胞相聚,诗人相会,只为了一个共同的诗歌事业。

  (谢冕教授致辞)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张清华教授以视频的方式致辞,他在对大会表示祝贺的同时指出,中国当代诗学论坛已举办多年,在前辈学者的加持下已形成绵长而深厚的学术传统,对汉语诗歌的研究与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认为此次会议在扬州和扬州大学的召开是恰逢其地,将产生系列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他在致辞中还对扬州大学及参加会议的各位学者表示感谢和祝福。

  (张清华教授致辞)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顾问吴思敬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当代诗学论坛”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认为论坛能够坚持举办至今,其中充满了艰辛和不易。论坛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评论家、诗人团聚在一起,打破海峡之间的隔阂,对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团结统一,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吴思敬教授致辞)

  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定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扬州大学文学院有着深厚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传统,几代学人敬德修业,敦学笃行,薪火相传,形成了丰厚的学术积淀和和良好的学术声誉。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增进与全国同行的交流合作,携手打造面向未来的学术共同体。

  (王定勇院长致辞)

  大会发言环节由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孙晓娅教授主持,由清华大学教授、著名诗人西渡先生评议。叶橹、方长安、朱寿桐、钱文亮、林莽、霍俊明都针对新媒体语境和跨学科视野下中国新诗的发展生态做了精彩纷呈的大会发言。

  (扬州大学叶橹教授在发言)

  (武汉大学方长安教授在发言)

  (上海大学钱文亮教授在发言)

  (原《诗刊》编辑部主任、朦胧诗代表诗人林莽先生在发言)

  (《诗刊》副主编霍俊明教授在发言)

  在分组研讨中,与会专家学者分为六组,顾金春、蒋登科、蔡天新、卢桢、沈奇、谭五昌分别担任各组的主持人,余文翰、吕周聚、张德明、赵黎明、李润霞、张立群分别担任各组的评议人。专家们从新媒体语境和跨学科视野的双重视角出发,围绕中国新诗发展生态展开多元化研究,对传播与接受视野中的新诗、当代技术形态对于新诗的影响和冲击、中国新诗与古代诗歌传统、新诗史问题研究等众多议题开展了充分交流,对中国当代新诗的发展生态进行多维探讨。

  在会议的小组汇报环节中,山东大学孙基林教授担任主持人,各小组的评议人先后向大会汇报了各小组的研讨情况。孙基林教授在各小组汇报后对此次会议的各项议题探讨情况和所争议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概括与总结。

  (小组汇报)

  会议的闭幕式由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创研所所长罗小凤主持,由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寿桐教授致闭幕词。

  朱寿桐教授认为,新诗研究的多元化视野是当下新诗研究的重要学术精神和学术风格,也是这次会议的核心精神。他指出,从大会讨论到六个分会场的研讨,都涉及到中国当代诗歌的众多重要问题;此次会议提出的许多学术观点和理念极具力度和内涵,尤其对于研究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具有启发性。朱寿桐教授还概括了此次论坛所探讨的八个方面,并发表了自己的感想,认为此次交流充满着对于汉语新诗创作的乐观进取精神,这种乐观精神与扬州古诗词里显示的精神十分契合。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之间,诗歌占有绝对的优势,它克服种种干扰,带来了晴朗和单纯,这正是“中国当代诗学论坛”诗歌研究的初心。最后,朱寿桐对年轻的学者充满期待,认为新诗的研究队伍生气勃勃,正如扬州的朝气和活力精神,这种精神属于中国诗歌,也属于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诗坛。

  (朱寿桐教授致闭幕词)

  罗小凤教授在做大会总结发言时指出,新媒体语境和跨学科视野下的新诗发展生态研究是当前中国新诗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与前沿话题,而此次会议的研讨只是对这个话题的某些方面或某些学术观点的碰撞与补充,她期待各位学者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怀揣新媒体语境和跨学科视野这两种学术视角继续关注与深入探究这个话题。同时,她对各位专家、学者对“第十一届中国当代诗学论坛”的支持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对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扬州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扬州虹桥书院、运河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的资助表示了感谢。

  (罗小凤教授主持闭幕式)

  “新媒体语境·跨学科视野——第十一届中国当代诗学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地落下帷幕。此次会议的召开,为中国新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法,对中国新诗未来的创作与研究均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何珈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