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扬子江》诗刊奖(2017-2018年度)

(2019-05-15 11:12) 5629969

  近日,第三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获奖名单揭晓,本届共评出《钟山》文学奖获奖作品11部(篇)、《雨花》文学奖6篇、《扬子江》诗刊奖6组(篇)、《扬子江》评论奖6篇。

  为扩大江苏文学期刊在全国的影响力,繁荣发展江苏文学事业,2013年,在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江苏省作协设立“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对每两年发表在《钟山》《雨花》《扬子江》诗刊和《扬子江》评论上的作品进行评选。这一由江苏省四大文学期刊评出的奖项,设立以来推介了一批优秀作品和优秀作家,不仅彰显了刊物的文学品格,对推动我省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是第三届评奖,参评范围是2017年-2018年发表在以上四大期刊上的作品。本期推出第三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扬子江》诗刊奖(2017-2018年度)获奖作品介绍。

评奖情况

  日前,第三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扬子江》诗刊奖(2017-2018)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本次评奖以发表在《扬子江》诗刊2017年第1期至2018年第6期的组诗、诗评为参评作品,在纪律检查委员会监督下,经初评和终评,共产生6组(篇)获奖作品。获奖作品已在江苏作家网完成公示。

       终评评委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叶   橹(著名诗评家)

  李少君(《诗刊》主编)

  李   琦(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胡   弦(《扬子江》诗刊主编)

  娜   夜(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雷平阳(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霍俊明(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

       获奖作品名单
      
诗歌奖获奖作品

  谷   禾  《谷禾的诗》,2017年第5期

  陈人杰  《西藏书》(组诗),2018年第5期

  路   也  《慢火车》(组诗), 2018年第2期

  宋   琳  《宋琳的诗》,2017年第4期

  刘   年  《刘年的诗》,2017年第1期

  诗评奖获奖作品

  罗振亚  《靠文本的“翅膀”飞翔——沈苇诗歌及其隐含的诗学问题》,2018年第2期

获奖作品
谷禾《谷禾的诗》

(刊于2017年第5期)

  授奖词

  在似实亦幻的“白日梦”中,谷禾表现和传达了复杂的人生感受。他的诗歌语言既不滥情也不痞俗化。诗人的“白日梦”既是生活积累和经验的产物,又是诗人心灵幻梦的时空扩展,所以谷禾的诗在具备生活实感的同时,又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诗人主观的诗性陈述。在一些看似偶然且毫无伪饰之嫌的日常进程中,让人感受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诗性的感悟力。正是这种品格,使得他的诗朴实而极具感染力。

  作者简介

  谷禾,1967年出生于河南农村。著有诗集《飘雪的阳光》《大海不这么想》《鲜花宁静》《坐一辆拖拉机去耶路撒冷》《北运河书》和小说集《爱到尽头》等多种,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和年选,少量作品被译成英、日、韩等多种文字。现供职于某大型期刊。 

  获奖感言

  感谢各位评委。你们的抬爱带给我的,既有莫大的欣喜,更有无限的忐忑。

  作为已有30年诗歌写作历程的跋涉者,我一直处在反复自我怀疑和否定的状态里,人过中年才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这个“经验”涵盖了个人生命经验,时代经验,以及两者的互相渗透和砥砺。也只有这个“经验”,才能让写作者洞悉和揭示出存在的美学真相,并用最朴素的语言呈现出来。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其终极价值仍然是写作者对存在和自我的诘问和回答,对众生的关怀和慰藉,对真理的热情追求。面对纷繁、动荡、复杂的世界,我选择摒弃世界的传奇性,而专注于探求和去蔽,呈现日常生活的神奇性。这不仅是写作风格转型,更是艺术观和方法论的重新确立,以及对对未来诗写的纠正和校准。

陈人杰  《西藏书》(组诗)

  (刊于2018年第5期)

  授奖词

  贴近书写之物,贴近诗歌本身,陈人杰的《西藏书》(组诗)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放弃了语言中的“我”而将自己放置在西藏的精神祭坛之上。他呈现、开掘、幻化,在客观的景象中倾力坐实了想象世界的灵魂之貌,同时又真诚地向我们传达出了他端庄的审美态度,并将写作演绎成了一次朝向圣山与天空的远航。 

  作者简介

  陈人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徐志摩诗歌奖、《诗刊》青年诗人奖、扬子江诗学奖、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特别奖等奖项。曾担任西藏历史上首部大型史诗性音乐组歌《极地放歌中国梦》的文学总监和16首歌的词作者,在《人民文学》等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诗歌作品几百首,多组作品入选年度中国最佳诗歌多种版本。入选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60年诗歌精选)、《“青春诗会”三十年诗选》。三届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扶贫先进个人,2014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

  获奖感言

  每一首诗歌的完成,都是一个生命的诞生,它有自己的岁月、风霜、流水,病骨、埋葬与生生不息。

  来西藏是个意外,但也是冥冥注定的事,从而开启了西藏诗歌地理离天空最近的精神漫游和心灵记录。诗含风雪、歌有热泪,只有以渺小之躯献身于大高原,以身殒诗,才能于决绝、孤冷、高寒之中赋予生命以最高幻觉、想象、虔敬和凝神的能力,让诗歌得以像雄鹰一样翱翔。从这个意义上,我要向盛唐边塞诗歌的悲壮奇峭、语言明朗、音节浏亮致以深深地回眸,是它们成就了中国诗歌的大气象,更鼓舞着后来者纵情于祖国的山川草漠、极地流云间,以激情从悲欢离合、风霜雨雪提炼诗的金粒,谱写歌的音符。

路也《慢火车》(组诗)

  (刊于2018年第2期)

  授奖词

  路也的《慢火车》(组诗)显露了诗人对日常事物的出色把握及表现能力。自然舒展的诗句,既呈现了一个诗人对自然万物的体恤和热爱,又展示了她对常识、价值、事物本质的探究精神。曾以脱俗飞扬的灵性书写呈现汉语之美的路也,正在悄然完成一个成熟诗人的精神蜕变。风云流转中,她那种于细微之处向深挖掘的沉潜隽永,知识女性独具的智慧光芒,那种“目不斜视,内心安静”的写作姿态,“慢火车”般的笃定和从容,尤为可贵和动人。 

  作者简介

       路也,现执教于济南大学文学院。出版诗集、散文随笔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以及文论集等共二十余部。现主要从事诗歌和散文的创作,兼及创意写作和中西诗歌比较等方向的研究。近年主要诗集有《山中信札》《从今往后》等。

  获奖感言

  很高兴获得这个以中国最长的河流之别称来命名的诗歌奖。“流水青山送六朝”,“逝者如斯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以一江春水向东流”,在短而局限的人生里,用诗歌这种简单而古老的方式从存在的苦闷、焦虑与虚无之中寻找着出路,简化琐屑的现实生活使之变得可以忍受,甚而至于丰富和独特,如是,半生过矣。从个人经验出发写出人类的普遍性,并且尝试写出一些更艰难的事物——这是我中年之后诗歌写作的方向。感谢将这个奖授予我,以及我的孤单。

宋琳《宋琳的诗》

(2017年第4期) 

       授奖词

  宋琳的诗构筑出辽阔而丰饶的精神世界:既有对经典文本特质的坚定持守,又有对当下创作经验的敏锐反应;内观中游弋着自由的灵视和想象,外审时超拔出理性的思辨与批判;中国古典审美态度深入骨髓,西方现代艺术修养陶染灵魂。宋琳非常善于将许多看似相悖的书写风貌融合、淬炼,又以蔼然儒者的书卷气贯穿其间,警惕偏执而终集大成,因此锻造出不同凡响的诗歌精品。

  作者简介

  宋琳,1959年生于福建厦门,祖籍宁德。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诗代表性诗人。著有诗集《城市人》(合集)、《门厅》、《断片与骊歌》、《城墙与落日》、《雪夜访戴》、《口信》等;随笔集《对移动冰川的不断接近》、《俄尔甫斯回头》。曾获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奖等。

  获奖感言

  伟大的诗歌不仅使我们沉迷其中,还对我们有一种引导作用。习诗越久越会发现,总有一种更高的境界——这是我对诗艺难度的基本理解,也是我喜欢赫拉克利特只有两个字的箴言——“接近”的原因。写诗是不断接近某物的运动,目标起初是模糊的,当它逐渐清晰起来,一首诗就接近了完成。然而这种运动永无止息,因为新的召唤又将出现,听从如此天命的人,在我看来才有资格称为诗人。

  当我审视不同时期写下的诗作时,发现年轻时代的信条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其中包括对现代性的理解。如今我更倾向于认为,并非越极端就越现代。“笔墨当随时代”与“笔墨不随时代”是一个悖论,承认这一悖论并忠实于内心生活,适时地对现实作出回应是分内的职责。我希望自己的写作在美学和精神向度上的态度是明确的,但我也意识到还有大量的经验尚未进入到文本中来。

  得到《扬子江》诗刊和评委们的赏识是我的荣幸。我将此项奖励视为一种激发,请接受我的谢意!

刘年《刘年的诗》

  (刊于2017年第1期)

  授奖词

  刘年是一个具有行动性的和精神指向性的当代诗人,他的诗歌写作和生存实践具有相互指涉性——人是诗,诗亦是人。刘年近期的诗歌越来越凸显出游吟气质,这是游走、空间、现场、生命体验和时间的形而上意识的盘诘甚至重新发现的结果。刘年并不排斥诗歌的抒情传统,他越来越得心应手于个人历史化和空间经验复杂化的谣曲和短制。必须说,刘年的诗歌自觉和生命主动性是同时进行的,我们得以在其诗歌中一窥经验匮乏时代的一个诗人的主体性以及同样复杂的语言意识。

  作者简介

  刘年,本名刘代福,1974年生,湘西永顺人。喜欢落日、荒原和雪。出有诗集《为何生命苍凉如水》《行吟者》,散文集《独坐菩萨岩》。

  获奖感言

  在西方的诗歌写作慢慢地进入了喃喃自语模式的时候,汉语新诗正在找回自己的写作自信。“为天地立心、为众生喊魂”的写作方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已经确立。很多汉语诗人意识到并继承了这一点,造就了当下汉语诗歌的中兴。

  我的写作就是尽量回归传统、回归现实、回归大众、回归内心。

  我希望我的诗歌能为无限多的读者理解并喜欢。

  我希望诗歌这门艺术,不要像京剧一样变成古董。

  我喜欢我获的这个奖。

  只有我知道,我为诗歌付出了多少。

  我还想去印度旅行,我想用奖金在那里买辆二手的摩托车,骑完,送给一个玩眼镜蛇的小伙子。

  感谢扬子江诗刊!

  感谢汉语

罗振亚《靠文本的“翅膀”飞翔——沈苇诗歌及其隐含的诗学问题》

  (刊于2018年第2期)

  授奖词

  罗振亚的诗评《靠文本的“翅膀”飞翔——沈苇诗歌及其隐含的诗学问题》从日常题材的建构、艺术与地域的背反关系、个人风格的复杂面目等几方面探讨研究对象的创作特征。论述扎实而严谨,行文畅达而雅洁。尤为难得处在于,该文着力于打破既有诗学思维的束缚,反对刻板的二元对立式阐释,拒绝概括性的类型化、群体化划分,从而充分尊重研究对象的创作个性,辨别和挖掘出其创作深处崎岖、多元的审美轨迹。

  作者简介

  罗振亚,南开大学穆旦新诗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天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十余种,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获奖感言

  得知文章获奖的消息后,我心里满是惶恐,更不敢妄称什么评论家,因为优秀的诗歌研究者,既要有相对渊博、厚实、深邃的学养,又要熟悉诗歌的肌理、修辞和想象方式,还要秉承学者的良知,坚守独立、自由的思想立场,拥有高尚的人格襟怀,耐得住冷板凳的寂寞。我自知我离这种境界还相去甚远,我只是出于热爱,写下了一些有关诗歌的文字,有许多没有被评上的评论者比我更优秀。一切荣誉都属于诗歌!我将更努力地关注当下的诗人、诗作和诗歌现象,写出更多的好文章,不辜负《扬子江》诗刊和评委们的厚爱。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化报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诗歌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腾讯文化 中国新闻网 中国江苏网 我苏网 新华报业 四川作家网 《钟山》杂志社 中国作家网 新华网副刊 新华网图书频道 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诗歌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作家网 广东作家网 作家网 北京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中国艺术批评 中国文联网 浙江作家网 上海作家网 苏州文学艺术网 湖北作家网 辽宁作家网 河北作家网 中国诗词学会 海南省作协 陕西作家网 江苏文化网 钟山杂志社 张家港作家协会 江西散文网 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 福建作家网 凤鸣轩小说网 百家讲坛网 东北作家网 四川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