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非常有特色、有风格、有内涵、有诗意的电影——电影《香河》观摩研讨会发言摘要

(2018-04-09 16:01) 5257002

  去年,根据里下河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刘仁前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著名导演韩万峰执导的电影《香河》在泰州开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刘仁前的长篇小说《香河》被誉为“里下河风情的全息图”,是一部“里下河版的《边城》”。小说定位在上世纪70年代的水乡兴化,以主人公柳春雨为主线,讲述了他的父辈和子女以及身边普通人的命运沉浮。


  刘仁前,笔名瓜棚主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理事、泰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中国当代小说奖、中国散文年度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特别奖、《安徽文学》奖、泰州市政府文艺奖等多种奖项。著有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香河》《浮城》《残月》),小说散文集《瓜棚漫笔》《眷恋故土》《楚水风物》《年年农事岁岁货声》,中短篇小说集《谎媒》等多部,主编《黑猫丛书》《美在这方》《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丛书》,著有新闻作品集《流水有痕》。

  经过一年的拍摄、制作,期待已久的《香河》即将上映。

  2018年4月4日,电影《香河》观摩研讨会在北京电影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主持。现将现场观影评论摘录如下。

  

  主办单位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泰州学院。

  承办单位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中心、中国里下河文学研究中心、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星宿映像(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单位文艺报、中国电影报社、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泰州日报、泰州晚报、泰州电视台。

  制片方代表:

  欧阳翀  潇湘电影集团副总经理

  罗  娟  影片编剧、出品人

  丁文剑  影片出品人

  韩万峰  影片导演

  嘉宾:

  张  健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

  温潘亚  泰州学院校长、中国里下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宗树洁  河南影视集团董事长

  费振钟  影片文化顾问、作家、评论家

  刘仁前  作家、小说原创

  翟  明  泰州晚报总编辑

  钱  成  泰州学院宣传部副部长

  黄  彬  泰州学院办公室副主任

  专家学者:

  王一川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尹 鸿  清华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

  徐 可  文艺报副总编辑

  张 卫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吴冠平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教授

  王海洲  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长、教授

  皇甫宜川 中国电影报社社长

  李 镇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

  观点对碰:

  饶曙光大家看完影片以后,觉得《香河》是一部非常有特色、非常有风格、有内涵的影片。首先,请张健书记代表北京电影学院,代表光明书记致辞,大家欢迎!

   张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今天下午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机会。刚才曙光秘书长也介绍了,因为光明书记去参加一个校外活动,回不来。特别委托、指派我代表学校,欢迎各位专家、领导莅临我们学校,举办此次活动。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欢迎,对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才看了这个电影以后,我不是学电影的,在这一方面没有发言权。今天下午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今天下午大咖云集,各位专家、学者,可能过去在报刊上都见到的。

  我感觉,举办这个都研讨会意义特别重大。尤其像这样的题材,对我来说,我既感到陌生,又感到很熟悉。

  感到陌生,是因为我这个年龄。影片出来就是七四年的背景,我是七四年出生的,所以感觉很陌生。尤其现在零零后大学生已经入学了,他们对这段历史更感觉到陌生。有这样的作品,从艺术角度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我来讲,我曾经在农村生活过很长时间,我感觉到农村比城市发展要晚五到十年,影片里面说到的事情,包括大背景,农村的情况,文化方面、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我儿时的印象,这是我对影片初步的感受。

  各位专家会从专业角度、艺术角度去解读。我觉得从我们学校来讲,也是从如何培养人,如何让现代的大学生去客观、全面、真实、辨证的认识那个时代,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尤其现在学生的培养,一方面学生更注重艺术、更注重技术,我觉得在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方面,艺术观的培养至关重要。有这样一部电影,老师带着学生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怎么向人民学习?怎么样为人民服务?怎么样去做人民的文艺工作者?我希望像这样的作品,希望在各位专家真知灼见的基础上,把这种成果运用到育人过程中。我想对于电影和艺术教育来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也所有的专家表示感谢,向导演、编剧、作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各位专家,经常的到我们学校来一块研讨、交流,谢谢!

  

  饶曙光谢谢张健书记,北京电影学院提出来要建新电影学派,提出非常宏大的主题,构建中国电影学派。我去泰州几次,泰州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底蕴,无论人文风情、自然景观都非常的独特和优美。

  我们潇湘电影集团跟万峰导演也是长期捆绑,每一部万峰导演的影片,我们潇湘都投资。而且,非常支持。请欧阳翀对我们讲讲潇湘为什么支持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大家欢迎!

  欧阳翀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能够参加《香河》观摩研讨会。在座各位很多专家、领导都给予我们大力的支持。我们潇湘多部影片都得到各位专家的加油、点赞,今天这部片子同样非常高兴得也看到业内各位大咖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我们这部片子点评。在此,我代表潇湘集团对各位专家、领导表示感谢。 

  潇湘这些年在坚持各种类型的电影创作,除了传统的艺术题材,这些年也在进行有地域特色的电影选题。尤其跟韩万峰导演,包括前几年策划的少数民族系列,包括今天看到的这一部以泰州的地域文化特点为主的电影创作,也是我们想在各个类型影片创作中做出新的尝试,是否成功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也想利用今天这个机会,能够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 

  希望在未来继续为潇湘,国有制片单位为中国的电影转型过程中,国有制片单位找到自己的定位,给我们提出更好的建议和参考。今天主要听大家的意见,我不多说,谢谢各位!

  饶曙光剧透一下,我正在跟万峰导演策划拍摄我们重庆土家族的电影。大家应该多去泰州,我给泰州做个宣传。我们刚刚在泰州拍摄的微电影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应该提前把书送给大家,提前阅读,可能能更深刻的了解。

  因为我们里下河有一个文学流派,泰州电影出品了很多。先请刘仁前跟我们介绍一下。

  

  刘仁前应该说今天有点激动,也有点感动。今天在北京电影学院这块电影的宝地,召开《香河》的观摩研讨会,我作为一个在基层写作的作家,生活在基层,扎根在基层,作品能被一个拍了22年电影的导演看中,搬上荧幕,激动和感动,在所难免。《香河》这部作品也是反映一个特定地域、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生存状态的一部作品。饶秘书长刚才讲的,里下河这样的地域非常广阔具有1万平方公里的地域,这样的地域它有非常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风光、民风民情,当然也有非常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各位专家都知道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我们的先贤。现在在中国文坛比较活跃的毕飞宇先生,也是我们家乡走出来的作家。还有汪曾祺先生,他是里下河地域的灵魂一样的作家,他的作品影响了一大批作家。

  我本人是农村土生土长的,生于60年代。 当我有一定认知之后,会感觉现在的乡村已不是我们儿时的乡村。再晚一辈的年轻人,他们对我们儿时乡村的记忆,是一点概念都没有了。

  习总书记号召大家要记得住乡愁,所以我就想到把一个消失了的乡村,一个有乡愁的所在,能够再现出来。告诉年轻一代,在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定群体,那些普通的民众在并不缺少磨难的背景下,他们怎么样面对自己的生活?怎么样面对所经历的困难?怎么样化解自己生命当中的难题?电影当中有婚丧嫁娶的情节,就是想告诉人们,那些乡亲们把原本平淡无奇的日子,操持得有生有色、有滋有味。虽然有悲伤、有忧愁,日常生活当中也会有一些冲突、有一些矛盾,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愿望,有自己美好的情感,有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诉求。他们这种喜怒哀乐的再现,我觉得呈现了人性最本真的一面,也是生活最本真的一面。

  《香河》之后还有两部作品,《浮城》和《残月》,这三部作品构成“香河三部曲”。  

 

  饶曙光谢谢作家,刚才刘仁前说到费振钟老师是本片的顾问,我们请费振钟老师发言。

  

  费振钟这一部电影,是作为影像和作家作品结合的第一部开篇之作,很感谢韩万峰导演,能够利用这种影像给我们里下河作家作品有一个开端。

  我觉得里下河这样一个特殊地区,有特殊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有一种特殊的生活。如果大家能够亲身到里下河地区走一走,你会感受到里下河地区的特殊。这个地区,是可以当成一个民族来写的。虽然它不是少数民族,但可以把它当成少数民族来写。这个地区历史的形成、自然环境的形成,以及社会生活的形成,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如果从文化角度来说,它有特别好的文化样式。我觉得用电影的方式来表达里下河,或者用电影的方式再现里下河的历史、社会、生活,我觉得应该有它独特的意义。 

  要说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特色意义。因为我现在在做1970年代的课题研究,1970年代是中国乡村当中是变化很大的,又是转折性的时代。这个时代其实生活在经过前面20年之后,再向后面几十年变化,这十年特别重要。这个时候里下河的社会生活,其实是代表着中国的乡村生活。在这个时段当中,中国乡村的农民们怎么生活的?我觉得他们的生活,具有世界性意义。这部电影拍出来以后,说要介绍到国外去,希望能够引起注意。

  选择里下河这一历史时段,来讲述中国农民的故事,特别有意义。

  

  饶曙光谢谢费老师,徐总编辑也是我们里下河重要的作家,也是评论家,请徐总编辑发言。

  徐可感谢有这个机会来参加《香河》的观摩研讨会,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流派中的一位重要作家。我是里下河“郊区”的,离他那儿很近。我看他的小说还是电影也好,无论从地域背景、时代背景都有高度认同感。从地域角度来说,看到非常的亲切和感动。从时代来说,电影是70年代,我是60年代人,那个时候10来岁,特别有小时候的记忆。电影里面的农活,包括割麦子那个,我突然想起来是大家排成一排,一个人分割几溜往前推进,当时我死活想不起那个场景,这部电影也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回忆。我觉得电影很好的把小说诗意化、风情化、风俗化的特点,吸收进来,并且很好的反映到人物上来。

  我当时看了一下,在原著基础上做了很大改动。包括主要人物、故事线索都变了。大队长是主要人物,我原来记得柳春雨是主要人物。我本人对电影不多了解,但是对小说还很了解。我觉得它很好传达了小说诗意化、风俗化、风情化的特点。

  饶曙光谢谢徐可,万峰导演先讲讲吧。

  韩万峰各位老师、专家,这样一个时间看《香河》这部电影,从打算拍这个电影,到现在大概用了三年。由长篇小说改编电影,大家都知道是件很困难的事。尤其接到仁前主席的小说,创作这样的电影是有政治风险的。我在接到这部电影时,剧本改了好几稿,总局也审了快半年。

  为什么触动我要做这部作品?最深的是我有七年的乡村经历,无论走到哪个岗位上,小时候乡村的记忆挥之不去。想做一部很诗意的乡村电影,之前看到中国很多乡村电影都是意识形态很重的,改革开放初期的特务兵之类的。我就想做一部远离意识形态的电影,回归乡村电影本真的状态。

  我选这个题材其实也很不讨巧,因为里面的人物众多。如果我舍去这样全局的视角,用一条线索写几个主要人物,当然要省力好多。但是,因为小说提供了很丰富的内涵和背景,我必须用全景视角把它再现出来。当然一部电影只有100分钟,我要完成这样一部小说的精髓,人物其实我剪了很多,就是这样,目前影片中还有22个演员。在人物处理上,我只能以一个横切面、大视野讲述在文革期间,毛泽东逝世前后四年时间里,一个村庄里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在电影里面能看到,所有的人物都是悲剧,就唯一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巴,有一个幸福的结局。其实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是悲剧的,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在创作过程中,我主要考虑四点:

  一、希望做一部关于记忆的电影。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我想让它留个记忆。因为那个特定时段,越来越没有记忆了。希望中国电影有这样一个记忆,能给中国的70年代,留下这样一个记忆。现在景都不好找了,我拍这部戏找了很多景,想方设法恢复当时的场景。包括吃饭、服装、碗、菜、音乐都反映着那个时代。当然,这是一部南方水乡的电影,全程都在苏北姜堰、兴化、泰州拍摄。这让它成为一部完全完全是苏北的里下河地区作品。

  二、电影主线的选取。我把原来小说主线改掉了。如果按照小说原有的主线,这部电影没法拍,没法改。所以,我就抓住人物塑造上的鲜活性,因为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没什么大事件,在人物塑造上尽量用全景的视角反映一个村庄的家长里短,真实的原汁原味的再现,去做一部具有真实类型的电影。

  三、电影主要人物的选择。目前这部电影的主线是以大队长和女儿之间的情感,以及大队长通过建造学校完成个人精神的救赎,来完成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小说写的是村支书, 出于某种特殊原因,我让村支书身份变为了大队长。其实,大队长做了很多恶事,但是他无法去弥补。我想通过建学校这件事,一直抓住这条线去叙述,完成他个人精神救赎。

  四、对小说原著精髓尽量保留。这部小说是描述苏北水乡的宏大之作,所以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尽量不改变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包括在电影中的人名都是小说中的原名,尽量保留小说中赋予的里下河特定的人物性格的鲜活性。电影现在拍出来了,我想如果有价值的话,是尽量能够恢复那特定年代的一种记忆。让我对乡村的思念,通过一部电影能阐述出来。

  

  饶曙光谢谢万峰导演。其实万峰是一位诗人,却非来当导演,拍了一部很有诗意的电影。今天我们请了很多大咖,下面我们请最认真的王一川老师发言。

  王一川我看了以后还没有太回过神来,几年前也去过泰州电影节,也听过里下河。看完以后我说一下我的想法,因为我是这里的少数50后。对那个时期有一点记忆,也在农村呆过几年,我看完以后感到这是一部在物质与精神双重贫困的年代,追求个体自由的电影。影片不仅反映了物质匮乏,也反映了精神的匮乏,在双重匮乏的年代背景下,人们追求着个体的自由。这是一部演绎了里下河水乡风俗的诗意电影。我有四种想法:

  一、首先给我的感觉是回到初心。这部影片让我回到改革开放时的初心,它的原点。它告诉我们,四十年以后回头来看,改革开放的来路,为什么改革开放?恰恰是因为那个时代物质贫困、精神贫困,个体有自由诉求。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是让我意料不到的想法。回到改革开放的初心起点去,重新发觉改革开放初心的原动力,中国普通人民对物质富裕和精神的诉求。

  今天说的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我觉得回到这个初心,里下河的乡亲们他们整天在忙啥?这是改革开放跨越的阶段。这一点上,我感受到以里下河、香河普通人诉求为焦点,反映了当时普通中国人民对物质和精神的诉求。

  二、整个故事还是有它打动人的地方。它以哑巴的叙述为视角,聚焦于香元、水妹之间的矛盾为主线,讲述了水乡百姓的故事。聚焦于5对男女的情感故事,涉及到对立阶级的生活过程,唤起了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革命的生活环境。讲述了那个年代对自由的爱情,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扭曲的生活,像香元就是扭曲的形象。在村子里普通人面前是人模狗样的,但是到了晚上他跟来梯子约会,把这样一个人的形象展现出来,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的生活,讲的很好。 

  三、这部电影虽然没有一个绝对主人公,但是注意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系列,或者刻画了几组人物形象。 

  一个是无产阶级的领导人物,就是香元这个大背景,还有他女儿水妹、琴丫头、谭驼子这都是无产阶级。

  第二个系列剥削阶级的人物系列,主要是柳安然、来梯子两个人,一个是想要自己的儿女混得好,一个是寡妇还要勾引这个大队长想要过上幸福生活、有尊严的生活,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三个系列,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如柳春雨和他的妹妹,主要是柳春雨到学校去教书,一下子感觉厉害了。那个时候能教书,当过知青的才知道,可以代课。长篇小说里柳春雨是叙述人物,后代改成哑巴是叙述人物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柳春雨这个印象很深,他讲课用诗一般地语言,他妹妹也说了今后可以混得好一点,都是看到有功利诉求,想要突破阶级界限,和琴丫头生活到一起。无产阶级的子女向往文化,有文化的子女向往无产阶级生活。

  另外,哑巴,他不能说话,但是能看穿一切。他来做叙述人,刻画了几组人物形象,他们的诉求、生活、矛盾,确实刻画的很生动、很感人,虽然没有中心人物,但是这样一部风俗化的诗意电影,不一定要有中心人物,所以点状、系列式的人物,给人的印象很不错。刻画的这几组人物形象很深刻、感人,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纠纷讲述不同的人,在这样一个精神、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向往精神物质生活的诉求,以及他们遭遇的问题,把他们的性格展现出来。 

  四、我觉得在叙述手法上比较舒缓,比较清新、比较淡雅。特别是一开头镜头就聚焦在警察脸上,久久的不跳开。一开头就给我一个暗示,他的叙述手法是慢慢的讲述。

  直到最后在香河俯拍的镜头,两个船交织在一起,给我感觉这个画面很美,把前面所有的矛盾,在那一瞬间画面中化解,显示导演在这儿非常的用心。这一组镜头,也让我想到柳春雨前面看到天上的云,前后有一种回应。通过自然的,一对云层的会合,两只船的会合,这种会合体现了在贫困年代普通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诉求。整个叙事特别的清新、淡雅,想要勾起当年贫困时代的波澜,但同时又告诉我们,那个时代已经过去,重温这部片子,是为了更好的走向明天的物质富裕和精神自由的生活,这样的主题达到了它的目的。总的来说,是很不错的。

  尹鸿电影中的诗意有水乡的感觉,而且环境的那种状态,从现在来讲,我们感到有乡愁感,有怀旧感,有这样的东西在里面非常明显。而且,我觉得影像完成的比较好。整个服装、环境、色调处理,对那个时代的影像环境还原的还比较好。

  这部片子影像上处理的比较好,环境,使用的杯子、茶缸、衣服等还挺讲究的,画面感还原比较好。

  我讲它回应了我们这个年代,想要找到我们从哪里开始走向今天那样的诉求。而且在塑造人物时,这部电影类型上也很独特没有主角,将来要评奖的时候,都不知道女主角是谁?不知道谁是第一号男主角。它是带有很强文学性的一部电影,塑造了一群人物群像。当然,电影把引起的人物命运变化的事件呈现出来,它有一个特别宏大的布局。刚才一川老师也讲到,在那个年代,这些人物的社会层面分析也很完整,既有大队长,这样一个特殊的革命者。下面有不同基层、不同阶级,特别是地主阶级,不同阶层的一群人。严格来说,地主阶级都是被社会打在最低点的一群人。我们还原了那样社会的环境,它不仅是一个自然的还原,或者那样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一个社会环境的还原。而且最后以地主的自杀,来作为向这个阶级进行审判。虽然这种审判对他自己来讲没有意义,但是对那个时代有大的意义。它有大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呈现,很多人物都有他的特色,都有自己的社会历史意义。让我们知道那个年代,曾经有这样一些人物做这样的一些事情,搁多这里面,也非常有意思。

  从艺术上来讲,它是散点式的叙述,而且还用了哑巴画外音的来叙述。音乐上用了当地的音乐和旋律,还是挺有特色的。音乐跟场景配合度,跟人物情绪和心理的配合度也会非常好。这部作品是我们回初心改革开放四十年大思潮的一分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人物形象,做了很多探索。

  王海洲这部片子的内容之前没有看到,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到,我对它的电影语言有了新的认识。刚才听了前面几位老师的见解,我有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这部影片发挥了韩万峰导演的一贯的追求,因为他对民俗题材比较感兴趣,往往会拍一些风情化的东西。韩导刚才讲记忆,在这样一个文本选择情况下,他也动员了他个人的记忆。整个来看介于画面、个人叙事的选择,对70年代做了交织的融合,这是我感受比较深的。

  二、这也是韩万峰导演个人创作的坚持,不管是当代题材还是历史题材,关于中国建国以后七八十年代,展示生活表象的东西比较多,他不是愿意把意义说得特别透的人。喜欢展现生活的表象,让观众观看通过自己的记忆去感受。文本也是这样,里面好几对,想把生活的面和感情的东西呈现出来,让观众自己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去剖解意义,双贫困年代人对自由的追求,这是导演的创作风格,在影片当中也是坚持、贯彻、完成了。 

   三、通过他一系列的创作,在这个影片当中,里面讲了香元做了很多的坏事,但他把香元往主流层面向善的形象。

 

  张卫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当时不知道是小说改的。我马上联想到《城南旧事》、《芙蓉镇》,以及沈从文的小说,前两部电影都是根据文学改编的。我看了以后,我觉得这么深厚的文学底蕴,我就后悔当年做的一件事。80年代写了一篇文章叫“电影的文学质疑”,我当时跟张俊祥辩论,他说:你现在想电影有没有文学性?现在回想电影的文学价值真是不应该质疑。

  长篇小说我随便翻了一下,对语言的语感,看了一段文学语言散发出来的人物的刻画,给人的感觉跟电影不一样,但它给电影打下非常深厚的基础。首先是刘老师的小说很厉害,如果他没有提供这么深厚的底蕴,这个电影达不到我们感受的程度。

  我看到王干、丁帆众多评论家评点《香河》,我是先看小说,后看评论,确实是名不虚传。

  文学改编的电影和我们电影界的商业片、类型片是两个文化形态。文学改编的电影可以成为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作品。类型片过眼云烟,当时把钱挣完之后,可能就被人忘了。所以,文学改编的电影,应该是电影文化重要的门类。

  二、我们往往正面描写一个政治运动,当时电影界讨论说,你审查不让我正面写文革,我这个电影就写不好。但是在任何历史大时代下都有小故事,任何政治运动都有人性的表现,写各个时代的人情都能沉淀下来,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我们不是通过审查而写,而是作为一名文学作家,我们写人性,而不是只写政治运动,这是我们的目标。而不是为了通过的一个技巧才写,只有你写人性才能流传下来。任何时代、任何政治压抑都有人性,写这个是永恒的对象。

  无论编导、编剧、导演也好,这个策略不仅是通过的策略,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无论是水妹、大队长也好,他作为一个政治符号存在,但是他的人性控制不住。来梯子控制不住,压抑自己的情感,这些东西都是对人性深刻、细致的刻画,不过是那个背景下的刻画,刻画的非常成功、非常细致。我刚才随便又看了一段,我觉得文学要比电影更长,可能更成功、更细致、更深入,所以它的美学成就非常高的。 

  三、作为长久性,不只描写文革那段事,应该是描述我们中国乡村社会。中国的农村生活,大队长相当于族长,在《白鹿原》里面,族长也要决定把一位女子配给谁。同时,反映了农村的乡土结构,农村的乡土结构,在人民公社时代成为大队长(村长)的结构,但是在几千年的农村乡土结构里面相当于族长,族长有权决定这个孩子的匹配,是对中国乡村社会历史的当代书写。文革在很多人的回忆里面,是写红袖章,除了北京天安门的红袖章在各个乡村角落各个郊区角落,都有它原生态的故事还在进行。原生态的故事和政治风暴结合在一起,一定是非常生动、非常复杂、非常波澜起伏的状态。这部小说就没有直接写文革,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它的历史价值也得到很充分、很深刻的表现。

  这部小说直接描写人性和农村乡土社会,所以这部电影应该有更长久的保留价值,这也是一部根据文学改编才能取得这样的美学成就。因此,我对文学的价值再次表示致敬。

 

   吴冠平我看了这部电影有三个感受:

  一、这部电影整个影像风格和叙事,真的是不让我们回到80年代那一堆的乡土故事当中去的。这是在一个非常偏的乡村结构中,发生的男女故事。这种乡土的东西,刚才万峰导演说要定格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以及那个时代空间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符号的记忆,我觉得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一个系列,如果有湘西、北京城、西安的,我觉得里下河地区应该也有个被定格的乡土记忆,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这是一部南方电影。不只在景观还是人物呈现、风土乡俗上,有南方人对待乡土风情的态度,同时对那个时代里下河人物的社会关系做了复杂呈现,特别全景似的把人物的勾连、社会事态的结构、人物关系非常充分的表达了出来。

  从乡土回到80年代的气质,包括镜头使用、视觉语言观念上,万峰也都是能找到当时的乡土,我觉得有一系列电影的影子。在今天有这样一部南方电影挺不错的,特别是有这样一个文学基础,我觉得拍短了,100分钟说不完。

  刚才尹鸿说的48号文件,仔细解读这部电影,性与政治在这部电影,确实是导演赋予这部电影现代性的呈现。虽然性与政治这样的主题不是很新鲜,我觉得韩万峰导演特别迷恋这种性与政治之间的联系,他试图再现那个年代里下河地区人的某种追求或者是人性某种隐喻。

  我想说正是这些年代感,以及被放大的政治事件,能让我看到导演实际希望在性与政治关系中,找到这部影片最硬的内核。

   二、发现最近一系列现实主义电影的作品中,都有意无意透露出创作者有意识的进行现实主义电影改造的问题。比如说《八月》,都有现实主义电影的外观。你发现内核里面,往往会有创作者有意识的对编码方式、内部零件做重新的搭配和安装。让这些电影呈现出既熟悉,同时又陌生的这种美学景观。这样的现实主义改造,某种意义上透露出在今天时代新电影呈现中,在现实主义老的风格、美学传统下,都有意识在做改变。这种改变是什么?是风格上还是其他的改变,似乎还找不到一个规律。但是所有创作者似乎都做这样一个事情,今天我想做纯现代主义电影少了,大家都希望在传统现实主义题材表现中,加带一些可能对于现实主义某种改造,或者是更新的想法,这种可以带来美学上的呈现,从而带来更好的状态。

  韩万峰导演这种改造,无论是原小说的基础、人物关系还是人情风貌,另外确实是那个年代给大家带来很多想象。这种改造,会不会让我们对文革有另外的想象,刚才韩导演也说了,他一定让香元办学校这件事成为电影最重要的线索,这就是一种改造。

  包括最后他在窗户底下睡着了,我还以为他死了呢。当画外音一响起出现鼾声的时,我想这里的处理,非常妙。

  

  皇甫宜川我以为这部电影是民族题材的,今天看了以后感觉很意外。这部电影的意外,感觉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电影了。跟当时几位老师感受很相象。这部影片通过叙事形态化然后进入历史,进入进去以后又会发现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跟复杂的政治、人物关系交织在一起,今天王老师把这部影片一下子拔起来,这部影片它呈现的可能最终让我们回到社会改革原点上。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什么样的反省或者是有什么样的留恋,可能在这部影像里面做一种寻找。

   第一,这部影片有它独特的地方,在时间选取上,选择这样特别的年代。

  第二,它选择了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在那个里面可能政治意识形态的烙印并不是很多。像毛泽东逝世,没有对主人公有特别大的变化。当然,从服饰,从他境遇、结婚这些事情上,他又有变化的。从时间的选取和景点的选取,让这部片子回到70年代中后期。乡愁既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也是乌托邦的终结,是记忆中优美的符号和思想,是乡土人的心灵归属。韩导通过这样一系列去寻找农村的乡土风情,我觉得还是能建立他形象化的乡土叙事,如果能把记忆寻找到的话,他认为就完成了他对文学的影像改造认识。 

  另外,艺术手段上,散点式带有诗意的表达,在这部影片里借助了悲喜交叉的结构、时序的结构等,再加上写意的东西,如河、水、云、天这些东西建构。我们觉得曾经在中国电影上,比较有特点的散点式的叙事结构,在这部影片里似乎又回到了这种结构。这样的题材小说为基础的改编,这种结构处理的比较好。我想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保留原小说的文学厚重和文学企图,否则就远离小说的文化历史的追求。通过这样的表达,我能感受到传达给我们农村基层社会源远流长的东西。电影中两只船碰在一起,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我想它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关系。 

  第三,必须要完成文学转化,保留了文学里面基本的人物关系,同时又必须要做一些改造,这个改造有好的地方,也有遗憾的地方。这个影片里面人物我觉得写的比较好的是阿根伙跟婉儿,哑巴最后用这样有声的表现形式叙述出来,因为他不会说话,他不参与,到了最后也许他哑巴治好了。他用一种声音传达出来,可能给我们一种鲜明的效果,让我们今天看到社会的这种生态。我觉得哑巴隐喻做的比较好。

  另外,香元这个人物,农村的大队长,因为我小的时候听我爸讲,生产队的队长绝对权威。香元这个人物在小说提供的里面,我觉得是特别重要的。他在那个时代,远离意识形态的东西,在这个人物上是最重要的一笔。我觉得现在的处理,也是在多方形态之下的叙事走向,最后走向学校,走向窗户蹲下来,这个人物是有遗憾的地方,但是也没有办法的地方。

  琴丫头、柳春雨,我觉得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我觉得这个影片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阿根虎跟婉儿,包括柳春雨是知识分子,随着时代的变革,他变得更有力量,而且知道会发展的更好。这个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在今天看,至少在寻找记忆、记录这样一种民俗民情,对不同观众唤起不同的心里记忆和时代想象。韩导这么多年到了这一步,他自己对美学还是有追求的,这一点特别好。

  

  很多重要的点老师们都涉及到了,我对字幕,片子分成几个段落。字幕很有意思,年代提示我们这是处于政治运动中,文革没有结束。节气是民间的智慧,跟生产联系在一起。这部电影从头到尾一直讲两件事,一个是政治国家、集体记忆意识和民间关于生存、关于个人的记忆、个人的经验和个人生命变化。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觉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什么样的水土?里下河是一个水网密布、地势比较低洼的地区。在这样的一种自然环境中,人口相对来说比较密集,水无处不在,人和人的交集比较多。这样的自然环境,水是这个地方非常重要的地域性。水柔软,同时又坚硬挡也挡不住,它又是滋润的。麦田的劳动,其实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权宜之计。琴丫头被强暴之后,香元所做出的决定也一种权宜之计。

  还有国家与个人的关系,这个里面讲了乡土社会,我觉得更多是讲的这件事。但是关于政治的话语放在背面去,但是我们时刻不敢轻视政治的力量。这个里面的女性,女性是被利用的,后来被抛弃,除了阿根伙,其他的故事一直是父权的强制力在控制你。毛泽东的去世,最大的父亲走了。最后一个婴儿的诞生,接生这位婴儿是三奶奶,村子里所有孩子都是三奶奶接生的。她迎接着一个新时代,我看了三奶奶是抗美援朝政治遗孀的典型代表,包括香元在学校墙壁睡过去,也是强调他对这个地方是有功劳的,他也会随时醒来。这些都带有意义设计,这些处理很有意思,让人很回味。

  刚才韩导讲到了在讲人的记忆,人的记忆很有意思。人的记忆对于快乐的事情记得不太清楚,对于苦难、仇恨的事情记得特别清楚,这个很有意思。这也是一种个体的规律吧,在这个故事里面的悲剧特别多。但是,这个故事并没有建立起善恶、爱恨的东西。爱中有恨,恨中有爱。实际上是把民间的人情社会的规则,和国家的政治规则扭结在一起,去让人民思考历史中人物复杂的命运和形态。无论是小说作品还是电影,这是最好的地方。虽然政治在这里面没有显性的表现,实际上他做的事情都发生了,把地主这一家人害的不轻,都完成了力量还是非常大的。

  琴丫头最后看到柳春雨结婚时,回头的那一滴眼泪,这些编排的都非常巧妙。在衣服表现上面,还是动了很多脑筋。还有里面关于性与政治的话题,我也特别感兴趣。关于人的压力在这种性的欲望释放也是一种反抗。

  

  饶曙光我对这部影片特别有感受,我自己是七五年一月份初中毕业,当了7个月工人以后,我是七五年八月份下乡。我对这段历史印象很深刻,我们是重庆最偏远的地方,可能比里下河自然条件恶劣很多,所以生活很艰辛、生存压力更大,物质跟精神双重的贫困,可能比影片表现的更重一些。

  大家谈的比较多的,为什么选择一个哑巴做叙事?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大家看《农奴》,那个哑巴就不会说话,那是带有很强烈的表达。我想之所以选择哑巴,就是选择的表达我的情感。

  我觉得它更是一部社会风情画,更是人性风情画。社会风情画是对特定年代特定人物的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更充分的表现。万峰导演还是比较聚焦于人性,我们看沈从文什么,万峰导演可能就建造人性,这可能是导演非常自觉的审美追求。我们也看到当时社会面临的政治矛盾,包括地主阶层的表现。我们那个年代的地主,天天生产队一开会,我们一烤火,那地主就乖乖的打柴了。把社会层面的东西做了相对淡化的处理,更突出人性、人情。从人情角度把乡土社会的特点,呈现的很充分。

  这也是把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之初的乡土叙事,又进行了一次现代性的复活,让我们回到那个记忆里面,同时也激发我们某些乡愁的情感记忆,这应该是影片给我们呈现感受到的对象。

  对影像处理和表达上,这个里面隐藏着很多风格化对象。但是我看万峰导演的作品,他的风格化呈现,是在叙事当中有意无意呈现出来的,而不是现在很多艺术导演一看就是要给你做这个,我们看到整部影片叙事非常的顺畅,尽管有那么多的人物关系,他依然保持非常沉稳的风格。

   风格化的沉淀,显示了编导在这一方面避免了有意的风格化呈现。我觉得这个电影有特点的意义和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去阐释。我们其实也看到了很多文化遗产电影,中国文化遗产很多,里下河的风情化是不是也是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包括我们有一些独特的乡村记忆的影像呈现,或者是把它激活,它在今天都有独特的价值。因为我们在快节奏生活当中,如果能静下心来看这部电影,可以获得很多丰富的感受。除了文学给我们呈现的之外,导演隐藏的风格呈现,都让这部影片完成了导演对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追求。

  当过几年再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还会有更多的感受。

  

  温潘亚我来自泰州学院,里下河研究中心就在我们学校。我第一次参加电影观摩研讨会,以前参加文学研讨。我感觉文学研讨越来越玄乎,讲话让人听不懂了,电影研讨很鲜活。

  我对里下河文学作品看了很多,大部分作品不适合拍电影。我觉得《香河》电影拍的还是很成功的。我在走廊里看到《柳堡的故事》海报,胡适云也是我们里下河的。这部电影改编的很成功,从充分的时间、充分人物特点表达出来。

  这部电影艺术性很强,这部电影到市场上,还是会受到观众的欢迎。人物性格刚才大家已经分析了,用哑巴的视角,有点像我们戏剧里面车站、茶馆来叙事。用哑巴的视角好处是什么?发生什么他都能看到,只是说不出。当然还有更多的隐喻,因为我在泰州生活有七八年了,这部电影有很多选景都去过,选景非常适合于里下河的场景。我们里下河现在正在进行油菜花节,是最好的季节。

  这个里面对人物性格和情绪把握,符合里下河的特点,不那么浓烈。很多点是浅谈之词,让你去理解去意会。

  另外,文化传承。刚才韩导讲是一种记忆,我觉得这方面也做的很好。

  我认为它是一部乡土电影的代表作,不同年代都有乡土电影的产生,每一部乡土电影都要面向当下、面向未来。这部乡土电影要表达的意思确实很特别,我在这里也思考,实际让我们回到那样的年代,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宗树洁我换一种角度对韩万峰提点要求:

  你这部片子是巨大的进步,让我感觉韩万峰拍片子上了一个新的境界。不再靠聪明、技巧、智商去拍片子。而是去追求功力、积累,真得很不容易。大家刚才谈了很多,这部片子改编的是长篇小说,而且是以全景式的展现村庄,20个人物,100分钟,从用意上来讲的确胃口很大,这也是大家说的很多年没有见过这样的电影。

  作为中生代的导演,万峰导演的电影以前看过很多,这部片子让我刮目相看。

  第二,形态,拍这部片子文革期间,老文革第三代、第四代,甚至第五代的电影追求,我们看到了30年前的影子。时代发展在你这代人身上和上一代人身上带来的历史时代落差。我们对那个时候中国文化的反思、寻根,更多是中国进入现代化初始阶段,对传统的反思批判眼光更多。今天我们走向现代化新时代社会下,作为改革开放的导演没有历史的包袱,那种心态、从容是老一辈导演不具备的。

  大家看这部片子,我用一个词概括举重若轻。里下河香河这个村庄20个人物,出现命案的4、5起,包括强奸、强暴,这些事件在过去任何一部导演的片子拎出来都是一个炸弹。但是在这部片子很平凡,时代进步了,时代的发展能够超越三四年代之前,看到过去很多的东西,哪怕它是精华和糟粕,起码用很平常心看待四十年的巨大发展,我觉得这是万峰导演这部片子,是我个人本身对他成长的充分肯定。

  丁文剑我觉得万峰导演这部影片的完成度非常高,体现了他的高水平,我特别欣赏他。在这样的片子,任何一个制片都应该是两三千万的。

  万峰导演前面拍过三部戏,他对民族电影、功夫电影做了几十部,这部片子对他来讲挺不容易的。我希望大家关注一下泰州电影,我们泰州电影的产量,这几年泰州电影30多部,真的量很大。

  

   饶曙光:我们今天的研讨会就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来源:微信号“泰州市文联”)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化报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诗歌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腾讯文化 中国新闻网 中国江苏网 我苏网 新华报业 四川作家网 《钟山》杂志社 中国作家网 新华网副刊 新华网图书频道 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诗歌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作家网 广东作家网 作家网 北京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中国艺术批评 中国文联网 浙江作家网 上海作家网 苏州文学艺术网 湖北作家网 辽宁作家网 河北作家网 中国诗词学会 海南省作协 陕西作家网 江苏文化网 钟山杂志社 张家港作家协会 江西散文网 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 福建作家网 凤鸣轩小说网 百家讲坛网 东北作家网 四川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