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40年40部小说 回望中重新发现南京文学

2018-10-16 17:34

  书海观澜

  

  改革开放40年,各类“40年40本书”的评选结果纷纷揭晓。这些经过时间淘洗沉淀下来的经典之作,无疑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为他们带来审美上的愉悦、观念上的更新,并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经济与社会的变革。从这些榜单中不难发现,南京在文学领域更是发出了自己的最强音,正如《南京百年文学史》一书的负责人张光芒所言,改革开放40年,南京“已无可争议地成为我国的当代文学重镇”。

  

  1  40年40部小说中的南京身影

  

  改革开放40年,文学与改革开放并肩前行,一路见证,一路呐喊。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评选,就是对这40年小说进行一次回顾与梳理,并对改革开放进行重新理解和认识。此次评选由中国作协《小说选刊》和中国小说学会联合举办,共计入围120部备选作品,最终选出15部长篇、15部中篇和10部短篇。南京作家苏童和毕飞宇分别以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和《玉米》位列其中,分别凭借《绿化树》、《长恨歌》和《风景》入榜的张贤亮、王安忆、方方等则是南京籍作家。 

  《玉米》被看作是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标志性作品。在评论家王干看来,《妻妾成群》经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后,影响了之后的小说创作走势,“甚至多年之后的网络文学《后宫》《芈月传》等女性励志小说都有其影子在晃动。” 

  此外,王安忆的《长恨歌》和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首发于南京的《钟山》杂志,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则首发于《青春》杂志。其中,《长恨歌》是最有代表性的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城市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则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作品。 

  2  用优秀作品见证改革开放的成就

  

  基于以这些小说为代表的诸多作品的出现,著名评论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光芒指出,“南京已无可争议地成为我国的当代文学重镇。”张光芒正在负责编撰《南京百年文学史》一书:南京文学百余年来有着怎样的历史风貌与现代形态?南京的地理、文化、审美传统与城市性格对于作家创作又有什么影响?

  书中关于南京文学的范畴,将从“南京作家”和“南京写作”两方面进行阐释:出生在南京并长期在南京生活与写作的作家;虽然是非南京籍作家,但长期在南京生活和写作的作家;无论是否出生于南京,但曾经在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并且其创作以南京为书写对象,或者具有较鲜明的南京气质。此外,对于既不是出生于南京,也没有在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只是短暂地在南京旅行过,但其部分创作以南京为题材的作家也有所涉猎。 

  “作为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读者可以通过这部书深入系统地了解,百年以来南京文学的发展脉络,特别是通过书中对于南京作家的介绍和评价,了解南京文学在整个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贡献。”张光芒说。 

  通过梳理和总结,张光芒发现,南京文学在1949年之后经历了两次转型,一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另一次则是改革开放,“在这两次转型的过程中,南京文坛均出现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3  兼容并包的气质成为作家的福地

  

  在张光芒看来,南京处于南北交汇之地,这使得其既有江南的诗性气质,又有北方的质朴与厚重。“自魏晋时期以来,经过民族大融合与经济的发展,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渗透,形成了求新求变、兼容并包、多元并存的文化气质。”正因如此,南京“新状态文学”概念的发起、“断裂”事件都引起了全国性的关注,并有代表性小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全国性奖项。此外,新时期以来,南京文学的个人化特色也日趋鲜明,涌现出如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叶兆言的“秦淮故事”系列、毕飞宇的“里下河”系列,等等。 

  与此同时,以江苏省作协、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为中心,形成了颇具南京品格和精神特质的批评家群体,这对当代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批评家们对江苏文学,尤其是南京文学的发展历程、审美风格、发展趋势等做了全面论析,总结了南京文学的创作个性。” 

  除了作家和批评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京是很多作家走向文坛的初始地和福地,得益于南京文学氛围浓厚:一方面南京市文学创作讲习所办得如火如荼,其时,“著名国学大师程千帆担任所长,赵瑞蕻、萧军、邵燕祥、公刘、张弦、梁晓声等著名作家开设讲座,内容涉及古典诗词、外国诗歌、小说创作等各个方面,并定期开展艺术讨论与学员创作交流活动”;另一方面,“南京在文学期刊方面的表现相当突出,拥有《钟山》《雨花》《青春》等响当当的文学期刊,这些杂志刻写了无数写作者的记忆。”而1979年《译林》杂志在南京创刊,成为外国文学介绍、翻译与研究的重要阵地。

  

  在叶兆言家餐桌上诞生的文学期刊

  延伸阅读

  1978年《雨花》杂志复刊。进入新时期以后,《雨花》相继推出了产生重大影响、占据文学史地位的作家和作品,如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陆文夫的《小贩世家》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等。 

  此外,南京于1979年创办全国第一个市级文学刊物《青春》,《青春》的神话至今仍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据了解,苏童的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就发表在1983年的《青春》杂志上。苏童后来回忆,那时他就像一个可悲的投稿机器,每天跑邮局,总是接到退稿,就在他快要坚持不住时,突然收到了一封很薄的信。这封信来自于《青春》。 

  “《青春》几乎是在我家餐桌上诞生的。”叶兆言的回忆里,《青春》创刊时有一个人最重要,那就是方之,是诗人韩东的父亲,“那时候方之刚从下放的农村回来,居无定所,经常来我家,在餐桌上皱着眉头跟我父亲商量应该怎么创办这本刊物。”正因如此,叶兆言至今仍记得《青春》创刊号的封面样稿,“那是一张鲜红的油画。” 

  

  较早聚焦南京高校生活

  1978年《钟山》杂志的创刊被看作是南京文坛的另一件大事,此前江苏省设想江苏符号时,就有学者提出,《钟山》是我们江苏的文化地标。据了解,在创刊四十年的时间里,《钟山》首发的作品先后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其中就包括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六次鲁迅文学奖……此外,《钟山》在推动新时期以来重要的文学潮流,包括先锋派、“新写实”主义、“新状态文学”、新生代等方面,都起到开创性、前沿性的作用。在张光芒看来,新写实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钟山》杂志推动出来的。” 

  据了解,南京作家黄梵的长篇代表作《第十一诫》就首发于《钟山》,这是中国直击大学校园写教授写高校知识分子较早的作品。在小说发出五年以后,此类小说才更多地出现,这也垫定了黄梵在此类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张光芒表示,如果再晚五年发表,《第十一诫》就不会有后来这么大的影响。 

  张光芒对此进一步解释说:“再过去一些年,高校题材作品就多了,但是这个小说在那个时候就带有一种引领潮头的性质。”

(来源:南京日报;记者: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