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周梅森影视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2023-06-19 17:13


  江苏作家网讯   2023年6月18日,省作协在南京召开周梅森影视文学创作研讨会。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毕飞宇,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以及国内知名作家、编剧、学者、批评家,影视中心、传媒公司负责人等出席研讨。会议由丁捷主持。



研讨会现场

  深度推动文学+影视创投计划,“把书桌放在大地上”


▲左起:丁捷、毕飞宇、邓凯、徐宁、郑焱

       周梅森1978年踏上文坛,1992年接触编剧工作,1996年政治小说《人间正道》发表,1998年担任编剧的同名电视剧播出,自此正式开启了他文学作品影视转化的道路。至今,他的《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人民的名义》《人民的财产》《大博弈》等几乎全部当代题材小说都实现了影视转化,在央视及多家省级卫视播出,由他担任编剧、制片人、出品人的一批影视作品获飞天奖、金鹰奖等多个国家级大奖,他也被媒体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

  邓凯指出,作家的现实主义精神、敢于直面社会问题的勇气、心中有人民的情怀和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是周梅森的创作能成功转化为影视的四大法宝。周梅森的作品素以群像式描写展开,以中国社会经济改革为内核,善于掌控大时代、大变革题材,对人物的复杂性、经济大局的现实性刻画入微,这些转化成影视剧的小说,均以庞大的故事网络和厚重的思想内涵著称。邓凯希望,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能以周梅森为代表的老一辈作家为榜样,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徐宁在讲话中高度评价周梅森的创作,称“他把自己的书桌放在社会上、大地上,描绘了当代中国的高歌猛进、风云激荡。”她指出,影视与文学是一种双向赋能、相得益彰的关系,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文学+影视创投计划”。省委宣传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今年年初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上,张爱军部长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全国领先的创作生产体系,制定重大题材三年创作规划和年度重点创作计划,规划发布一批重大创作题材,提升推广一批舞台艺术精品,推动转化一批优秀文学作品。徐宁希望省作协认真梳理、推荐一批适合戏剧影视转化的江苏文学作品目录,发掘出最能体现“国之大者”、展现中国精神,最符合当下市场行情和观众审美的精品。

  郑焱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周梅森影视文学作品成功的原因:一是朴素的现实情怀,站在历史的高度、人民的角度,带着火热时代的温度对当下社会气势磅礴进行文学书写,作品充盈着强烈的现实情怀;二是强烈的责任担当,通过文字在平凡生活的表象下挖掘出常人不能企及的深度和广度,敢于为人民代言,为群众发声;三是精湛的艺术水准,做到了人民性和当代性的结合、体现了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他希望将来能有更多“周梅森”式的影视文学作家涌现,助推江苏文学繁荣发展。

  为深入推进“文学+影视”工作,近年来,省委宣传部接连出台《“剧美江苏”电视剧三年行动计划》《江苏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资助办法》,修订《江苏优秀文艺成果奖励办法》,以“前端资助+后端奖励”的组合拳,为江苏优秀电视剧的创作和传播提供有力支撑。省作协也着力推动文学作品影视改编工作,组织评审的江苏文学戏剧影视转化经典榜单和新时代“十年百部”推荐榜单将于近期发布。

  从作家到编剧,“一部剧敲坏三个键盘”


▲左起:孙馨岳、高民、苏童


▲左起:黄小初、周根红、韩松刚

  周梅森从作家到编剧的成功跨界,似乎并不令人意外。

  “周梅森是一个有着英雄情结的人,他的血管里就有横冲直撞的英雄气”,毕飞宇将周梅森视作江苏作家中独特的存在,“也因为英雄需要冲撞需要激荡,所以他的小说里人物很多,而且他要把人物和人物之间的矛盾上升到戏剧性的冲突。”为了说明周梅森的性格特点,毕飞宇笑着提起一个细节,周梅森打字铿锵有力,“我们的键盘能用十年,他的键盘使用寿命可能只有一两年。”“《人民的名义》一部剧,我就敲坏三个键盘!”周梅森笑着回应。

  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原社长黄小初眼里,周梅森迥异于一般作家,除写作这个本业,他担任过挂职官员,在房地产开发、证券投资等多个行业跨界,“在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中,梅森几乎都是倾情投入”,他以参与生活、拥抱生活为荣、为乐,他的反腐剧之所以成功跟他对书斋之外的现实生活的一往情深有关,也与他爱憎分明、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性格有关。

  周梅森的人生和创作均洋溢着这样的英雄气概,他自上世纪90年代接触编剧工作,便一头钻进去,以充沛的激情、顽强的毅力,打造了电视剧领域的“周梅森”品牌。

  201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找周梅森做一部反腐题材的剧;周梅森同意邀约后迅速创作了长篇小说和同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2017年播出后,该剧成为现象级爆款。谈及合作感受,范子文说“周梅森是一个完全按照艺术规律来创作的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他会深入到全国各级检察机关体验生活,所以创作出来的剧能直面社会现实,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发展。”


▲左起:吕超、孙昊、沈义贞

  上海耀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吕超则是从《中国制造》开始和周梅森结缘,后又合作制作了《国家公诉》《我主沉浮》《我本英雄》《人民的财产》等多部影视作品。“当时光过去,如果我们的读者、我们的儿女想了解这段岁月,读周梅森的作品,看他的剧,是最有价值,最有感触的。”吕超感慨,“他用笔团结了一批影视工作者,用镜头记录了时代。事实证明,人民性、文学性、时代性是影视的根本,也是中国文学能提供给影视产业的最有营养的资源。”

  上海耀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编审孙昊则在合作中感受到周梅森文学创作的严谨和对影视二次创作的宽容。“从实际工作者的角度,周梅森特别尊重我们一线工作人员的热情和二次创作”,“在他看来,一部影视作品的诞生,不仅仅是一个岗位的工作,也凝聚了各个环节的心血。”


▲左起:周安华、李星文、汪政

  事实上,对影视制作的这一理解也是周梅森历经行业磨炼得出的切身体会。知名媒体人、影视评论家李星文将周梅森涉足影视行业划分为四个阶段:以《人间正道》《中国制造》为代表草创和出发阶段;以《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为代表的高歌猛进阶段;以《我主沉浮》《我本英雄》为代表的逆风行船阶段;以及创作了《人民的名义》《人民的财产》(剧名《突围》)、《大博弈》等作品的兵团作战阶段。这一过程伴随着中国电视剧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审核政策的相关调整,周梅森也从最初的试水,逐步具备了深入的行业认识和明确的品牌意识。

  正是自第二阶段,周梅森开始投资自己的剧,甚至以作家、编剧、制片人三重身份介入影视制作,增强对剧集的把控,他编剧的作品也因而烙上了鲜明的“周梅森”印记。这一编剧中心制在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常委、人文学院院长沈义贞看来是很值得研究的,“他是难得的作家型编剧。周梅森的创作体量、时间跨度和作品影响力,决定了他是未来电视剧研究的重要样本。”  

  由于个人风格突出,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在会上称周梅森的剧是“周剧”。他将周梅森成功转型的秘诀归为四个“大”:拥有大智慧,对传统、对现实、对体制有深入了解;拥有大知识,有巨量的政治学、经济学等知识作为写作支撑;拥有大能力,能自由出入于文学与影视之间;具有大风格,深入展现中国几十年的政治、官场、经济生态。

  透视“周剧”剧本的秘密,“连开会都好看”


▲左起:程蔚东、章剑华、范子文


▲左起:宋世明、丛治辰、王晖

  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童回忆《人民的名义》热播时,自己的学生热议这部剧的情景,“他们告诉我‘连开会都好看。’”

  周梅森的剧集接连掀起收视热潮,他的小说写作和改编策略,不仅使他的作品独具类型特色,对于以小说主体的文学影视化路径探索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与会专家多从思想、题材、结构、人物、语言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周梅森小说和剧本的特点。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将周梅森的创作特点提炼为四个方面:题材的本质真实、情节的错综复杂、人物的命运起伏、主题的积极力量。“现实题材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周梅森的作品做到了。”山东大学教授周根红认为“周剧”特色在于反映了广阔的时代,人物描写深入,对话也很耐看。“说开会都好看,其实也和对话有关,他的对话特别精炼、张弛有度、很有分寸,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特点。”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原副主席、浙江省作协原主席程蔚东也认为,思想辨识能力、故事结构能力、艺术创造能力是周梅森的作品在诸多电视剧中能够跳脱出来重要的原因。“在时代剧烈变革之中,人物的灵魂振荡和命运抉择构成了周梅森作品中深刻的历史发现。”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晖从拓展受众圈层、引发批评狂欢的现实题材纵深化,官场生态政治小说的类型化,服务影视改编的文学创作剧本化等三个层面进行了细致分析。他指出,周梅森的剧与时代主题高度契合,弥补了21世纪初反腐剧的空档;二元对立的反贪较量、黑白鲜明的人物设定和跌宕起伏的悬念设置为构建类型化的政治小说作品和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奠定了充分的戏剧基础;作家善于用对话推动故事进展,采用环环相扣的现实线索、高速运转的事件节奏,自觉采用了便于改编的小说创作方式。

  从上世纪90年代持续至今,周梅森的剧本创作影响如何?

  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从影视剧的角度总结了周梅森影视文学的意义。在他看来,周梅森的作品首先是开启了当代中国政治剧集的先河,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理性思考;他坚守人民立场,贴近真实生活,作品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深切的质朴感;某种程度上,他的作品代表了地缘文化的胜利,这不光指地方景观,而是江苏作为改革开放前沿,最早面临复杂的社会转型,周梅森敏锐捕捉并生动记录了这一现实的诸多侧面。

  北京大学副教授丛治辰则重点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了周梅森影视文学的意义。“在文学史上,周梅森的创作赓续了当年改革文学的传统”,又有世情小说的影子。丛治辰回顾了1985年前后的文学变法,这之前,几乎所有文学创作都沿着过去现实主义笔法;1985年开始,对文学性本身的关注上升,而这种宏大叙事的创作道路虽日渐式微又不绝如缕,并在上世纪90年代蔓延出官场小说等新写作类型,受到读者和观众欢迎。回顾这一演变,再反观当下写作者对现实的陌生感,丛治辰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周梅森写作的意义,“当年轻写作者们不断在文笔中陈陈相因,现实很难给他们提供新的经验,实际上是需要向周梅森致敬的地方。”

  周梅森在发言时回顾了自己影视改编的经历,当中,有过周旋,也得到过帮助。周梅森记得,《绝对权力》审查时被纪检部门否定了,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写信担保,广电部长徐光春亲自带着三位副部长去有关部门交涉,最终才使得作品和观众见面。“有些同志说我的作品有些理想化,但我确实是在生活中看到了不少好领导好干部,没有他们的支持保护,也就不可能有我的这么多反映现实的影视作品。”

  研讨会上,丁捷代表省作协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上海耀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备忘录,就江苏原创文学作品影视转化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希望在影视文化创作领域共同打造文艺精品。(文/俞丽云;图/于邦瑞)

媒体链接:

文学报:“周梅森影视文学创作研讨会”南京举行——在时代深处做“在场”的观察与描摹

新华社江苏客户端:带着火热时代的温度书写当下社会——周梅森影视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江苏公共新闻:周梅森影视文学创作研讨会举行

交汇点:周梅森作品搬上荧屏,为啥连“开会”都好看

紫牛新闻:“周梅森式”影视文学为何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现代快报:研讨:周梅森的剧为什么连开会都好看?

紫金山新闻:当“周剧”成为一种现象,周梅森影视文学创作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