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执火与剑,君往何方?——沉痛悼念著名翻译家梅汝恺先生

2023-03-21 16:01

   “然而即使我时乖命蹇,终我此生等不到春暖花开的一日,但我殚精竭虑的努力,在未来的时间里,这些笔迹褪色的遗稿,或还可为祖国的新生报效于万一。个人时运是未知的,我中华前程锦绣却是可知的。”

  ——梅汝恺


  江苏作家网讯    春归人未归。2023年3月17日22时17分,著名作家、翻译家、江苏省作协离休干部梅汝恺先生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95岁。

  3月21日上午的南京西天寺,微雨纷纷,鲜花环绕,梅汝恺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礼堂里摆满了花圈,中国作家协会、政协江苏省委委员会、江苏省委统战部、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办公厅、江苏省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上海财经大学等机关单位,以及毕飞宇、汪兴国、王臻中、范小青、黄蓓佳、韩松林、赵本夫、叶兆言、周梅森、储福金、张王飞等省作协领导和生前故交向梅汝恺敬献花圈。省作协机关人员到场送别。

  按照梅老的生前遗愿,礼堂回荡着《友谊地久天长》的悠长旋律。前来送别的人们低头默哀,缓缓走至梅老遗体旁边,向他鞠躬致敬、献花道别。

  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杨发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史业务处、二级调研员唐培军致悼念词,追忆先生的百年人生和为文为人。梅汝恺的儿子梅晓东深情回忆父亲的生平经历和音容笑貌,情动处低声饮泣。

  梅汝恺先生为江苏阜宁人,1928年12月出生,1949年7月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上海商学院,同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任苏南日报社记者。1953年1月任江苏省人民出版社编辑,1957年4月任江苏省文联专业作家,1962年2月任扬州市文联专业作家,1979年1月任江苏省文联作家协会分会专业作家,2000年3月光荣离休。历任政协江苏省第六、七届常委,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曾荣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和“波兰人民共和国文化艺术金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出生于风雨飘摇的年代,梅如恺虽身处洪流而信念坚定,他心怀爱国忧民之火,手执如椽巨笔之剑,终身行进在向文学向艺术向人生的漫漫征途——

  记者梅汝恺,在生活中濡汲养分,由通讯起步,渐渐尝试大器之作,5万字的《我在清水塘》洋洋洒洒,发表后被多家报刊转载,成书后再版7次,影响广泛;

  作家梅汝恺,和方之、高晓声、陆文夫等一起组成“探求者”文学社团,陆续创作出《农场女儿》《真理与祖国》《梦回波兰》《晴雨黄山寄情录》等多部(篇)中长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

  翻译家梅汝恺,在“一箪食,一瓢饮”的茹苦含辛中,翻译完成波兰著名作家显克微支《火与剑》《洪流》《君往何方》《边塞喋血记》《条顿骑兵团》等5部小说凡400余万字,获波兰文化艺术金质奖章,颁奖词高度评价了梅先生“使中国人民在深刻了解显克微支创作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梅汝恺文学著译累计600多万字,其中译作占一半以上。“显克微支为文,才华横溢,慷慨激烈,伸弱小民族之气,馁强权霸国之威。其跌宕布局,龙蛟腾挪,巍巍处,类若雄峰迤逦,其低徊吟唱,则凄婉欲绝。译他的作品,为人者不感奋是不可能的。不流泪是不可能的。”——显克微支的作品让梅汝恺感到声气相通,他的翻译志向便是向读者传输能够激扬生命、鼓舞意气的优秀作品。

  梅汝恺怀着为国家为民族的热情创作翻译,他苦心孤诣,含英咀华——《火与剑》75万字,来回改了3稿。他曾这样表达自己的文学志愿——“即使我时乖命蹇,终我此生等不到春暖花开的一日,但我殚精竭虑的努力,在未来的时间里,这些笔迹褪色的遗稿,或还可为祖国的新生报效于万一。个人时运是未知的,我中华前程锦绣却是可知的。”

  梅汝恺一生,性情豁达、胸怀远大。他重视悲剧艺术,但认为悲剧必须像显克微支的创作那样,具有崇高感,使人的心灵得到冶炼和净化,在眼泪和苦难中获得新生的力量。因此,他生前谆谆叮嘱,他的告别仪式绝不奏哀乐,他选择《友谊地久天长》,与亲朋好友作别。

  杨发孟在悼念词中说,“梅汝恺先生作风正派,思想进步;工作勤恳,不求名利;他为人谦诚,品格纯真,深受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尊重和爱戴。梅汝恺先生关心青年作家的成长,任省作协青年创作委员会主任期间,为江苏文学人才培养做了大量工作。他离休后继续关心江苏文学和省作协工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智慧,他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梅汝恺先生去世后,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代表省作协党组书记处和主席团成员专程到他家吊唁慰问,省作协机关干部和离退休老干部也纷纷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梅老先生的怀念和悲痛之情。

  执火与剑,君往何方?灵堂上,梅老的黑白照片掩映在花圈之中,他坐在书桌旁边,身形瘦削,脸如刀刻,坚定而温和地目视前方。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梅老,一路走好!(俞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