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扬子江文学驿站”系列活动走进徐州铜山

2022-12-12 14:59

  江苏作家网讯  2022年12月8日,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杨发孟、黄德志带领省作协一行到徐州铜山和铜山作协联合设立“扬子江文学驿站”并举办铜山文学高质量发展论坛。黄德志徐州市文联副主席沈士峰铜山区文联主席姚建为驿站揭牌并赠送文学书籍。铜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康宁,徐州市文联主席郭开芬以及各区县作协主席、作家代表等近50人参加活动。

  

  铜山区汉王镇“紫金书房”是省作协设立的第八“扬子江文学驿站”。杨发孟表示,省作协将充分发挥“扬子江文学驿站”平台作用,依托地方优势文化资源,创新思维、改进工作,加大文学力量投入,广泛开展文学讲座、读书改稿、创作培训等文学活动,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更好满足基层作家、人民群众对文学精品阅读的需要。省作协将进一步加大帮扶基层力度,助力基层作家创作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学精品,切实推动江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论坛以“‘新山乡巨变’时代文学如何介入乡村振兴现场”为主题,省作协副主席、雨花》主编朱辉省作协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扬子江文学评论》执行副主编何同彬,《钟山》副主编贠淑红,《青春》主编李樯等参加

  论坛第一阶段是专题访谈,对谈嘉宾围绕三个话题展开,由铜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温德朝主持。

  第一个话题是:“新山乡巨变”时代乡村振兴故事的文学书写、乡村新人的文学塑造与乡村形象的文学建构。朱辉认为,相比鲁迅笔下的鲁镇、未庄等,当下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聚焦新乡村人物形象塑造指出,应充分借鉴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从深刻的人性洞察中,发现新乡村人物的性格特征。李樯认为,文学主要是人学的形象表达,文学只有与人发生关系,才有可能深刻深邃。当下文学创作要立足时代之变,抓住我们所处这个年代的时代性特征,整体呈现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通方式、思想观念、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位移和迁变。贠淑红认真梳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乡村题材创作的审美流变,呼唤创造圆形的、立体的、丰富的人物形象,即“莎士比亚式”的人物形象。丁德柱结合自己的创作认为,当下乡村题材文学创作,以报告文学居多,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色彩不够浓郁。他呼唤寻找典型的故事人物、鲜活精彩的文本故事,用小说的方法艺术地书写乡村振兴。

  第二个话题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乡土创作传统:时代精神、个体经验与历史史命。胡弦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认为那些由乡进城的作家,尽管身体上从乡村走出来了,但如何从心灵上再回到生养自己的农村,这是写好新时代乡村题材作品的关键。当下时代,每个乡村的存在都是个性化的存在,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作家的职责是俯下身子,发现其中深藏的、隐秘的真实性。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成军认为,任何文字都是作家的自传,作家不应回避大悲伤、大悲欢,没有苦难成不了大作家。任何文字都要有时代精神,即变迁、感伤,作家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对时代发展大势作出前瞻性判断。徐州市作协副主席管一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认为自己有种被乡村剥离的感觉,对乡村发展缺乏整体的印象。一方面,当下乡村存在着空心化、极端功利化的现象,似乎漂浮在半空中,摇曳不定。另一方面,乡村又充满了变化、充满了生机,乡村致富带头人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希望。新乡村题材文学创作应深刻揭示这一现实,并塑造出立体丰满的乡村新人形象。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范伊宁博士认为,从乡土中国到乡镇中国变迁的过程中,作家应有对生活的真实体验、真切情感,即时代的切肤之痛,这是创作好作品的深层动力和根源。

  第三个话题是:面对乡村振兴题材文学创作,新时代文学批评如何提升公信力、表现力和牵引力?何同彬从“真实性”概念出发,指出了乡村文学创作的四个误区。一是主题创作和重大题材创作的误区,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使得乡村题材创作日益狭隘化。二是现实感的误区,无论是主流现实、地方性现实,还是媒介现实,都不是当下真实的乡村面貌。三是作家的误区,不少人尚未深入乡村的肌理,也没有足够的文学艺术表现力。四是正能量的误区,一些创作刻意回避乡村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韩松刚谈了三点意见:一是文学批评的即时反映,呼唤开展当代文学现场批评。二是文学批评的有效阐释,增强批评与文本的粘合度,契合恩格斯所谓“美学和历史的”批评标准。三是文学批评的自身反思,去概念化、其政治化,保持独立思考性。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田崇雪针对“三力”缺失的问题,认为批评家至少要做到三点:一是向历史上的优秀文学批评家,比如刘勰、张竹坡、金圣叹等人学习。二是摒弃生搬硬套西方文论话语的固化思维,增强逻辑思辨能力以及话语阐释的适用性。三是时刻反思自身,坚持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锐气。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田振华博士认为,在一部作品中,通过典型人物塑造牵引出新乡村的个性和普遍性非常重要,优秀的小说应呈现并揭示出人与乡村的深层关系。

  温德朝在主持总结中说,“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费孝通《乡土中国》开篇提纲挈领地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可以说,没有“三农”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富裕,就没有中国的共同富裕;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铜山区是农业大区、农业强区,紫山村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幽雅美好的乡村环境与精心设计的论坛主题相得益彰。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关于乡土和乡村题材文学创作先后有鲁迅的现代性批判、茅盾的社会政治剖析、沈从文的田园牧歌建构、赵树理的通俗性与乡村问题暴露等四种写作范式,这为当下新乡村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另外,今年8月份中国作协提出的“新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也为当下乡村题材文学创作提供了新契机,热切呼唤当代作家关注农村、关注农业、关注农民。他认为,这次论坛交流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将为铜山文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将推动产生一批有质量、情怀、有温度的乡村振兴题材文学作品,将为“强富美高”新铜山建设贡献应有的文学力量。

  论坛第二阶段是对话交流,即“文学名家面对面”与铜山文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由徐州市作协副主席(主持工作)杨洪军主持。《钟山》《雨花》《扬子江诗刊》《青春》《扬子江评论》等刊物主编或副主编,就基层作家文学创作存在的问题和战略合作、帮扶提升进行了解答和指导。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立增教授作学术总结。他将活动成效概括为两个关键词,即“传统”与“新变”。“传统”涵盖了三层意思:一是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细致分析小说的艺术特征,开创了这片土地上热爱文学的传统;二是传统乡村是农耕社会的产物,物质未必丰富,但民风淳朴,富有人情味;三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形成的乡土文学传统,塑造了一大批乡村人物形象,既有成功典范,也有经验教训。“新变”也涵盖三层意思:一是“新形象”的建构,包括如何在文学中建构乡村新形象,以及如何在塑造乡村人物形象过程中发现新的特点;二是“新乡村”的出现,尤其是受到高科技影响,或者处在城镇化边缘的乡村,早已不是那个记忆中的“乡村”了;三是“新批评”,体现在如何摆脱西方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适合于乡土文学的批评范畴。同时,专家学者们在发言中并没有回避问题,比如,那些早已离开乡村生活的作家,再创作乡村题材的作品会不会具有疏离感,或者持有居高临下的姿态?乡村是不是最后的乌托邦,在何种意义上具备“归属”的意味?

  黄德志作总结讲话。他将活动概括为三个“最”:一是嘉宾阵容最为豪华。江苏省内五大文学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悉数到场,江苏师大的知名教授、学者和青年才俊,以及徐州市、县区的作协领导也来到现场,这是历次“扬子江文学驿站“设立仪式中阵容最为豪华的一次。二是活动内容最为丰富。整个活动进行了一天的时间,既安排有“扬子江文学驿站“设立仪式,还安排了铜山文学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活动内容是迄今为止“扬子江文学驿站“设立仪式中最为丰富的一次。特别是下午的学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山乡巨变”时代文学如何介入乡村振兴现场进行了深入交流,取得了突出成效。三是铜山文学未来极为可期。有徐州市文联和作协、铜山区文联和作协领导的重视、支持;有活动场所;有经费支持;有一批志愿服务、富有奉献精神的作家,铜山文学的未来将更加美好。(费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