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江苏青年文学批评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2022-11-28 16:06

  江苏作家网讯  2022年11月25日,省作协在南京召开江苏青年文学批评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毕飞宇,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以及20余位省内青年批评家、省作协当代文学研究基地代表出席研讨会。会议由丁捷主持。

  “很多人把文学批评理解成文学创作的附属”,毕飞宇在研讨会开场讲话中强调青年批评家要充分认识文学批评的价值,“文学批评是独立的、乃至高贵的,值得一个学人奉献一辈子的事情,是逻辑性强、分析性强的工作,也是一个极其感性、充满创造的快乐的工作。”他勉励青年批评家学好外语,做好与世界对话的准备;不要过分看重自己的年轻,敢于成名、敢于成家。毕飞宇指出,批评家在学术上既要彼此成全,又不能害怕对抗,观念可以相互对立;他以足球为喻指出,“在任何思想前进的道路上都有天然的后卫传你的球,拉你的衣服,这是合法的。”“在江苏做文学家、做批评家,永远不要有恐惧感,任何时候江苏文学都是彼此帮助的整体”。

       丁捷表示,加大青年批评家的培养关注推动力度,推进青年文学批评工作是近年来省作协加强文学批评自身建设、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相关意见的重要内容。此前,省作协面向全国推出了首批8位优秀青年文学批评拔尖人才,本次论坛邀请了省内4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批评家,“你们是江苏文学批评的未来”。

  江苏文学批评的地方性

  《钟山》编辑部主任李祥认为江苏文学从地理空间看,大致有黄河故道、里下河、江南三个传统,但编发作品时,发现相对江南和里下河,黄河故道地区的作品发表没有那么活跃。“这是否有什么内在原因?”

  “文学是基于语言的艺术,方言对于地方性可能是挺根本的问题”,《扬子江诗刊》编辑顾星环重点围绕方言对地方性展开论述,以上海作为对比,江苏的创作在这方面相对滞后,文学研究和批评就更加滞后。她认为,当下的方言研究要特别注意文学翻译和文本数字化问题,“金宇澄的《繁花》如果没有网络推动也不可能打出全国知名度”。

  “标识批评的地方性也包括批评内容和批评对象的地方性。”基于此,研究基地代表、盐城师范学校讲师夏正娟梳理了江苏文学创作谱系,认为鲁敏的东坝系列小说跟汪曾祺比较接近,都对地方文化展开了浪漫想象,同时又对这种浪漫化持怀疑态度,流露出或伤感或孤独的情感体验。

  但南京大学副教授李丹恰恰反对以指向的地域性圈定批评的地方性。他指出“江苏文学批评和文学苏军概念和江苏的行政划分有密切关系”,是江苏整体文化战略的重要部分。但批评的特点在于它具有先天的松散性:时间上,它的指向不完全是当下的,也常常指向历史;空间上,往往溢出严格的行政区划,评价的流动性导致以省级概念去概括江苏文学批评时,往往会出现错位。

  关于地域性的辩证关系,东南大学副教授张娟认为,“越是地域的越是国际的”。顾月华、周励、沈宁、卢新华、薛海翔等海外华文作家并未磨灭自己的江苏籍印记,海外华文批评家同样如此,他们在保留自身文化属性的同时,兼具海外视角,早期关注中西文化冲突,新世纪以来则侧重中西文化的交融。“我们也要注意这个时代地域的流动性、开放性和交融性。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地域特征的辨析,而是一种由江苏精神和江南内核形成的共同体。”

  与此相对,研究基地代表、南通大学讲师王小波则主张破除地域性神话,“不是说要消除地域性,但过分强调地域性,会抹杀掉创作本身的文学价值。”她以高晓声、陆文夫为例,认为正是阐释过程中过度将作品与地方性挂钩,弱化了其时代意义,导致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被低估。

  《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童欣则提醒要警惕文学批评中日益套路化的地方景观。“水、江南、佛教文化等出现频率很高,也有少部分研究方言,但研究非常表面化。”童欣提出,“当我们置身越来越同质化的城市生活,是什么让江苏区别于其他省份?有没有可能提出动态的地方性?”文学批评家可能更应该摒除地方性的圈子化,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

  江苏文学批评传统的当下性

  扬州大学副教授施龙追溯江苏文学及江苏文学批评的脉络指出,江苏文学是六朝以来逐渐成熟的文人文学、清末明初兴起壮大的市民文化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文学三种文学传统的融汇,文学批评追求古典文学精神和现代精神的融合,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色,比较务实。由传统反观当下江苏文学批评,施龙提出批评工作要持续关注现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文化观念之变,仔细甄别比较时髦的外来理论,坚守文学本位立场,兼顾对作品的意义考验和技术性分析。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姚苏平则回溯了“儿童文学批评”的小传统,提出江苏在1980年代就突破了教育工具论,提出“儿童文学是文学”,批评对作品的讨论研究触及主题思想、艺术手法、题材选择各个层面,海外儿童文学研究持续深耕,为当下的创作和批评打下了良好基础。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姚苏平认为儿童文学批评要尝试改变书评式批评,以批评的学理性介入到儿童文学的创作生产当中。

  谈到批评传统,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杏培看来,省作协和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的《江苏当代文学批评家文丛20卷》曾建立了很多个人传统:作家批评家王尧、对抗型批评家王彬彬老师、在场型批评家何平和汪政、华语领域批评家季进……但要命名和阐释作为整体的江苏批评传统颇有难度,主要在于当下文学批评专业化、科层化情况比较严重,文学批评面孔趋同;地方性维度与文学批评的特质也很难完全对应。

  对应批评的诸多问题,省作协创研室副研究员黄玲在谈到当下批评如何承接传统时首先强调的就是要写有思想含量的批评。“上世纪90年代后,思想淡出,学术凸显”,但文学批评不仅是对对象的阐释,还要通过文本阐释进行思想再生产。此外,黄玲强调文学批评要坚持求真意识,将独特的发现看作批评的生命,不断提升文学批评的文体意识,塑造批评家的自我立场和精神形象。

  “现场”和“传统”成为现场讨论的高频词。泰州市文联艺术指导中心主任周卫彬认为,要参与到当下文学批评现场,既要在传统基础上汲取历史意识,以此确认批评的当下价值,又要站在当下关注传统。周卫彬也关注到当前批评存在过度理论化的倾向,强调要树立求真意识,锻造求真能力,“最终指向瞬息万变的心灵世界”。

  省作协办公室干部原沛则在发言中标识了“在场的意义”,针对当下很多年轻人的阅读仍然停留在经典作品,认为批评家有责任把优秀作品推给大众。原沛进一步提出,批评家要了解时代的断裂,很多前辈批评家从史的角度出发评价当下作品,“这是一种很好的进入方式”。

  而苏州大学副教授刘阳扬从非虚构的讨论中得到启发,认为非虚构之所以能得到读者喜欢,可能恰恰在于情感共鸣,因此批评的在场也需要批评家投入更多感情,进行“沉浸式批评”。

  江苏青年批评人才的成长



  谈到青年批评人才的成长,与会批评家大都由“我”出发,分享了从事批评工作的困惑与经验。南京师范大学讲师张博实认为青年批评家不能害怕对抗,对于不好的文学文本,他的对抗方式是“不理它”,不写违心的评论。《苏州杂志》执行主编朱红梅说,得益于编辑工作,自己与作家有持续深入的沟通和了解,“作家会以创作的眼光审视评论文章,这也是考验我们写作的标准。”朱红梅坦言,批评相对其他门类更能暴露理论素养和才华的不足,“但只能与不足共存”,“将局限性变成个性,变成特色”。苏州大学副教授臧晴希望建立自己的批评话语和语言,认为“批评话语是自己说话的方式和腔调,是自己思考的方式,不是别人朝着什么方向你就追过去。”

  成长话题下,“在场”问题仍被频频提及。“从全国范围来看,江苏青年评论的声音其实不是那么突出”,《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认为,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远离现场。

  谈到进入现场的问题,南京大学教授叶子参加了前一天的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她注意到作家路内将批评家和作家比喻为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并认真听了全天的讨论。“我当时很感动,尤其我觉得作家不太会这么讲。他对于我们对他的观察非常坦然的,愿意承认别人对他的重要性,对自己讲过的话会发生的错误也是很坦然。”叶子也在这样的观察中放松了心态,“确实需要出场,丢弃可能说错话的羞耻感和焦虑感。”

  “在场性强调的是越界的能力。”研究基地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初清华认为,越界不仅要求有介入文学创作的文体跨界能力,还要着眼于与新媒体文学样式的关联,进行对象和文本越界。

  “我一直是把批评当做是一种独立的、应时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苏州大学副教授朱钦运解释这几年做看似玩物丧志的古籍收藏,他其实是将这些视为诗歌批评和创作的外拓行为,视为迂回的现场,“我是带着对当代文学的关怀去反观过去时代的一些文学劳作遗存物”。

  南京大学教授李章斌也经历了自己的调整期:从一开始偏向学术化批评,讲究论述的严密性;到后来转而追求不要写得太饱满,“留一些类似呼吸气孔的东西”。而他介入现场的方式就是自己写诗。

  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则希望自己未来从现场更多转向理论研究,对于大家迫切寻求的批评个性,他觉得可以淡然一些,虽然他也在“探索自己的写作路数,偏抒情一点的写作”。“无论在不在现场,还是要在某一个领域有坚持和坚守”,在坚守过程中,做真诚的自己,做一个对得起文字的文学从业人。


  也有青年批评家谈到文学的价值关怀。《东吴学术》编辑部主任刘浏表示“让更多人知道文学是什么,文学能做什么,是我从理工科转向文学的原因”。研究基地代表、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涛认为,批评的底层逻辑不是应该作为一种评判是非的标准,“现在更多批评家不见得真的在批评,可能只是在进行批评资料的堆积。”

  “谢谢大家从事文学批评工作,来支持推动江苏文学的繁荣发展。”汪兴国在总结时说,他在讲话中强调,文学批评者要时刻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会运用新思想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来从事文学批评;要带头贯彻实施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我省的实施意见,改进文学批评工作,提高文学批评的质量,增强批评的在场感和针对性,求真求实。省作协将一如既往地拓展评论平台,提供培养机会,为江苏青年批评家的不断涌现创造良好的环境。(文/俞丽云;图/于邦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