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扬子江年度笔会和新时代诗学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2021-12-27 16:02


开幕式

  江苏作家网讯  2021年12月24日,由《扬子江诗刊》社和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的2021年度扬子江笔会和新时代诗学专题研讨会在南京财经大学举行。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温潘亚,省内外著名诗人、诗评家及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等参加了活动。


汪兴国致辞

  2020年以来,《扬子江诗刊》发起举办了5场扬子江年度笔会,邀请著名诗评家、诗人围绕“汉诗的海外传播”“古镇诗意与时代气象”以及如何以中国诗歌讲好中国故事等现实性话题进行探讨,提升了刊物的诗学品位。汪兴国在开幕上致辞。他说,中国作协十大刚刚胜利闭幕,我们就在这里举办扬子江笔会和诗学研讨会,可谓恰逢其时。新时代,诗人如何以新诗意呼应民族复兴伟业,使诗歌作品更好地书写时代精神、攀登文学高峰,是我们需要着力思考的课题。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新的观点和思路。


温潘亚致辞

胡弦主持

扬子江年度笔会

  开幕式后,扬子江笔会和新时代诗学专题研讨会同步举行。笔会以“散文诗的现状与未来”为主题,省作协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主持对谈,腾讯视频进行全程直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洪承、著名诗人周庆荣、南京大学教授傅元峰、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杨四平、福建警察学院教授张翼、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孙冬等参与研讨的专家从中国传统诗歌对形式问题的探索、“五四”以来的诗学理念变革和国外对形式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等层面,探讨了“形式”的意义,辨析了散文诗的概念、特点和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杨洪承认为,当代中国散文诗是从“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中发展而来的,当时出现了一批散文诗作品,包括鲁迅的《野草》《自言自语》、郭沫若《我的散文诗》等等——几乎第一代新文学作家都深入到这个新的文体。”杨洪承以王统照的创作和理论文章为例,提出了对散文诗的几点看法:散文诗作者必须在诗和散文方面有相当的艺术造诣;散文诗应当是一种有诗意的散文,能够把握时代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动荡;散文诗区别于单纯的诗和散文,在文字上充分的自由。“到底散文诗是什么,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渗透、跨界,谁能把这种渗透、跨界的艺术表现力达到极致,散文诗的表达就到了极致。”他由此分析了象征、意蕴、节奏、情境、分行、意象等问题,认为“既保留诗的意韵,又突破诗的写作”,散文诗作为一种特殊文体的形态和艺术。孙冬将美国当代作家莉迪·戴维斯作为境外范例。“她是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同时也是翻译家。”孙冬分析戴维斯的作品,“非常短、对语言节奏和音乐性敏感、高浓缩的表达、不完整句子的使用,这些表现出诗歌的特质”,“没有分行,但采用了叠句、对仗等方式处理题目与文字之间的关系,文字又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文章在内容是断裂的,虽然具有共同的基调和情绪”,这一点和散文接近。因而孙冬认为,“真正的文体是天才的文体”,文体的区分可能没有那么重要。
        也有批评家对此表达了不同意见。杨思平就提出“
散文诗首先一定要明确一个概念,是诗,不是散文”。他进一步指出,散文诗的概念是从西方来的,具有现代诗的现代性。“反传统的诗意,突出现代性的诗意,我觉得这是散文诗最重要的目标,追寻现代性和最大的自由化。”为什么我们有新的文体?”张翼提出,形式的革新往往是由于对当下经验的表达需要。具体到散文诗和分行诗,她以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为例,认为这两部诗歌作品传达的情感、感觉的不同,部分是形式的不同带来的不同,“诗歌追求的是体验性的世界,而散文追求的是经验性的世界,对于散文诗来说,不能仅仅把场景写清楚,应该截取其中一个场景作为诗情中介“文体没有艺术的高下之分,看上去长得很像,但内核是不一样。”
        傅元峰也就诗歌形式问题作了思考。在他看来,散文诗两个特点,一是含混性,一是靠书写主体近。我觉得波特莱尔《巴黎的忧郁》比《恶之花》更近”。他同时指出,散文诗概念在当代走窄不是一个好事情,其实可以将散文诗理解为自由诗,中国诗话传统一直在追求散文诗,“我支持比较细致的分类,它携带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可能是在写的习俗当中生生成的,但它其实不是与写有密切相关性的东西,也不是与读有密切相关性的东西。”周庆荣长期以来专注散文诗创作,在他看来,“这个文体根本就不存在合法与否的问题,它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它有没有一种混合性?有没有巨大的撬动能量的东西?”这才是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


新时代诗学专题研讨会

  新时代诗学专题研讨会则由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主持,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 温潘亚、《诗刊》副主编霍俊明、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唐晓渡、江苏省人社厅博士后协会常务理事长张永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孙勇彬、扬州大学教授叶橹等参与研讨。本场会议聚焦新诗百年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新诗发展中涌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旨在为今后的诗歌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思考方向。“现在文学界出现了一个过渡,逐渐从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转到了新时代文学。”霍俊明认为。他在新时代诗歌这一提法下归纳出几个衍生问题:一是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背景下如何挖掘少数民族的诗歌经验语言体系,比较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在不同语境下发生的变化;二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如何认识中国传统诗歌和当代诗歌在海外传播的现状和特点;三是诗歌的空间拓展问题,包括新的诗歌形态的出现以及与传播媒介的互动关系;四是在书写新时代史诗这个问题下,应如何认识和探讨长诗创作以及“人民书写”这一概念;五关于新诗的经典化问题,当下诗歌能否经得住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六是关于诗歌文化的问题,即如何挖掘古典诗歌传统,建立古典传统、本土气质和现代诗歌之间的创造性互动转化关系。
        霍俊明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他提出的少数民族诗歌、新时代史诗、诗学传统、诗歌经典化、传播媒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回应和讨论。何平重点就少数民族诗歌问题表达了看法,认为有必要推进对少数民族诗歌的翻译、讨论和研究;此外,他还提到城乡写作和改革开放写作的问题,认为诗歌应对这些新的现实经验作出回应。温潘亚则提出,如何建立中国诗歌话语体系,如何对网络时代诞生的大量诗歌作品进行选择、挖掘、整理和经典化,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发挥诗歌的作用等三个问题应在当下诗学界得到重视。何言宏在讨论中重点关注了世界经验问题和代际问题,提出要研究和比较中外诗人在面对疫情问题、生态问题、女性问题等世界性的共同经验时,分别作出了怎样的书写和表达;应当重视
Z时代的创作,关注他们在诗学精神上有什么新变。张永祎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出发,就流量诗人是否等同人民的诗人、如何深化个人情感的诗意点、如何抓准时代问题、做好审美导向、建立诗歌评判标准等提出系列问题,呼吁诗歌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
所有的种子、所有的问题,在最初就埋下来,我们当下面对的这些问题很多都是新诗诞生之初也在面对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和表达唐晓渡总结批评家们提出的种种议题时这样说到,他结合自己的经验重点就少数民族诗歌、打工诗、长诗创作、散文诗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们这些问题反复提出来,抓住这些现象,抓住这些代表性的深化、拓展诗学问题的文本,我们能做一些干货来。”叶橹则进一步提出,理论的探讨最终还是要回到创作实践上来,要解决创作问题就必须明确诗歌的判断标准问题,他把好诗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魔幻”“美幻”“奇幻”,“如果说有什么新时代的命题,就是现实与梦想的命题。(俞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