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第九届全国里下河文学研讨会在泰州举行

2021-12-10 11:44


  江苏作家网  202112月8日,由江苏省作协、泰州市委宣传部、《文艺报》社、鲁迅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全国里下河文学研讨会在泰州举行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视频讲话。泰州市委书记朱立凡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在开幕式上致辞。省作协主席、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贾梦玮,一级巡视员王朔,泰州市委常委、秘书长徐克俭,以及省内著名专家学者等出席开幕式。外地专家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研讨。开幕活动由泰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万闻华主持。

  吴义勤说,里下河文学从概念的提出到成长为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文学现象,离不开泰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对文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心。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里下河文学概念正在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内涵,里下河作家群整体创作水平正在稳步提升,对推动本土作家队伍成长,促进区域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泰州市委书记朱立凡

  朱立凡代表市委市政府向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以里下河文学为交汇点,广大作家共同绘就了具有泰州地域风貌和本土审美特质的文学地图,成为泰州一张靓丽的名片。



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

  汪兴国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打造里下河文学这一地域文化名片,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推动里下河文学高地建设,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更多关注里下河文学,关心江苏作协的系列文学品牌活动,为推动江苏文学“高处再攀高”、实现文学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省作协主席、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

  毕飞宇说,江苏文学的发展一定要注入更多新鲜血液,省作协将花更多的力气帮助、关心青年作家成长,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工作的重点。从创作的层面上,我们不仅要从区域文化中汲取营养,更要从全世界人类文明所有成果中汲取创作的营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使区域文学变得更加丰富、更富内涵的作家,才能真正从里下河走向世界。


毕飞宇、汪兴国为里下河青年文学丛书首发式揭幕

  据悉,里下河文学梅兰芳、泰州学派、郑板桥是泰州重点打造的四大文化品牌之一,是泰州市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举措。但具体到文学场域,应如何认识和看待“里下河文学”这一集合概念?它能否成为成为一个文学流派或作家群体概念?开幕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里下河青年写作:地域影响与时代新经验”“里下河故事的网络文学表达”等主题展开学术研讨。

  南京大学教授资深丁帆认为,文学流派的构成要具备三个条件:组织上的同人性、风格的统一性和价值观上的统一性。以此为标准,“里下河文学”还不能被称作文学流派,但可以先从地域作家社群做起。

  基于这一点,与会专家在发言过程中关注的大多并非作为流派的“里下河文学”,而是着重讨论了地域因素是否影响了当地作家的创作?地理空间是否构成了当地作家作品中的显著标识或隐性基因?《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认为,对纳入“里下河文学”这一概念下的作品,应做稍微扩充的理解,以汪曾祺为例,他的作品信息密度很大,对故乡的地理、风景、历史建筑、日常生活、语言文化等等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讲好里下河故事,离不开里下河文化。”作家要有意识深度了解本地域的文化。”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同样强调,要重视对里下河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的发掘,比如出生于这一地区的刘熙载,就是中国美学史上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应当得到写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杨早以网络作家卓牧闲的《韩四警官》为例,透视当代网络作家如何将地区的现实生活、城市地理以及里下河地区的盐场、漕运历史融入文本,为上述观点作了生动注解。省作协副主席、江苏文艺评论家主席汪政也以网络文学为例,提出要拉近网络文学跟当下现实特别是跟当下乡村经验的距离,颠覆现有的叙事方式,使之能与里下河地区的现实经验相接通。

  里下河地区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对整个里下河地区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说,他同时强调,里下河地区同整个中国社会一样,经历了剧烈的变化,一批新生代作家正在用更为现代的意识,书写里下河的传统、现代和未来。

  这一地区的青年作家笔下,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当代生活。《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认为里下河地区的青年文学创作不仅文体发达,而且各具禀赋。他注意到,庞羽和汤成难的作品都从青春故事谈起,其故事均依托于“稻田”,和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慢慢走向了更宽阔的领域。《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主任王宁则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了传统的里下河生活与现代城市化进程遭遇时,产生的冲突与融合。《青年文学》曾在《灯塔》栏目刊发过青年作家庞羽的作品,刊物主编张菁观察认为,里下河青年作家创作一方面有地域特点,其实更有青年人的特点,思维更加奔腾,更加敢于坚持,积极思考社会议题,关注社会和自我的关系。

  “地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薄弱”,《文艺报》总编室主任李墨波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学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相应的,里下河的青年作家的写作也已超越地域性的经验,书写现代人共有的精神困境。《天涯主编林森的看法与此类似,他以汤成难和庞羽为例,认为她们的作品里,有的不安定感,有在路上的不断追寻,有身处城市的漂泊感,“更多的是怎么面对当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光芒以汤成难和庞羽的作品为例,认为里下河青年作家们正在形成更多属于自身印迹,他们对于生活的把握细腻入微,深刻有力;在他们笔下,当下生活是动态的,发生在身边的,他们在深刻观察和思考这些关系,寻找突破的可能性。

  而在另一些专家看来,作家不仅应当从生存成长的地域空间里获得滋养,更要警惕地域对写作构成的束缚。省作协副主席、《雨花》主编朱辉提出,“大于流派,大于文学群体之上,还有两个字叫文学。”《江南》主编钟求是认为,作家应尽量淡化自己身上的地域标识,让地方的童年记忆、文化基因、语言、地理、民俗等等这些成为隐性的东西潜伏在身上,同时拒绝被地域概念所同化。省作协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以高更在塔希提岛上的创作为例,作了进一步说明,“人可能是地域的,但你也有可能在艺术上不属于这个地域,直到这个地方变成你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说,能够把这块土地变成一个人的土地,一个人的地方。只有在作品当中创造一个你的里下河,你才真正在文学上属于这个地方。”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堂会也提出,希望青年作家能够超越里下河,走向更为开阔、更为深广的文学世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干说,“这一次话题转到青年频道上有点晚,但还是很及时的。”主办方也体现了对地区青年作家成长的重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霞在开幕式上发布里下河青年作家培养计划,从建立“里下河青年作家人才库”、推出优秀青年作家作品、举办研讨会、加大培训培养力度等方面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当天下午,还邀请了《上海文化》副主编张定浩、《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娟等青年批评家对汤成难、陆秀荔、王锐、王忆等里下河地区的青年作家创作作一对一的点评和建议。(俞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