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汪兴国书记拜访老作家杨守松:您是江苏文坛的不老松

2021-05-30 18:49

  江苏作家网讯  五月的昆山,阳光热烈又透着温情。2021529日上午,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和人事部主任刘玉芳等一行,在昆山市作协主席黄劲松陪同下,来到昆山市区西北约20公里的巴城古镇,拜访著名作家杨守松老师,为这位78岁的老作家送上慰问和祝福。

  杨守松老师是江苏盐城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68年为了追随他的女朋友而分配到昆山。虽然这段恋情因女方家庭的反对而无疾而终,但他却因此而与昆山、与文学、与昆曲结下了终身之缘。他是中国文坛上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昆山之路》《苏州“老乡”》《海南大气候》《小康之路》《昆曲之路》《大美昆曲》等,另有散文、长篇小说若干。曾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江苏省文学艺术奖等。


  作为报告文学作家,杨守松老师一生都在践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知识分子使命。他的早期作品《救救海南》《海南大气候》,有着深重的忧患意识;而在江苏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中,杨守松真切感受到了江苏改革开放和昆山人锐意进取的创新探索的勇气,报告文学《昆山之路》《苏州“老乡”》,不仅奠定了杨守松在报告文学创作领域的地位,也让“昆山之路”的精神美名远扬。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昆山巴城老街,绿波与水袖,琴声与笛声,空气中似乎氤氲着浓郁的昆曲味道。杨守松工作室与精致的石拱桥、傍河而筑的民居作伴,是个临街的江南小院。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穿过前厅,绕过影壁,跃入眼帘的,是小院里满眼的绿,以及一栋挂满书画作品、摆满藏书藏品的“醐途楼”。

  白发萧疏、略显瘦削的杨守松老师,穿着灰色的衬衫,闻声从室内匆匆走下石阶,在庭院内与汪书记一行握手、寒暄。他直言,2005年底退休“落户”巴城古镇后,与作家圈子的交往就很少了,你是来看我的第一个作协领导。


  汪书记向杨老师介绍说,今年省作协制定实施了处级以上干部联系服务基层作协的规定,昆山是其选择的3个联系点之一。利用这次来昆山参加第六届扬子江青年诗人奖颁奖仪式的机会,汪书记来拜访仰慕已久的杨老师,代表省作协表达江苏文坛对他的深深敬意。当杨老师听闻汪书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昆山市委宣传部工作锻炼时很欣喜,随手找出一本《从“昆山之路”到“昆曲之路》的画册,翻到《昆山之路》手稿首页的影印照片,指着书稿的完稿日期:199064日,这正是汪书记到昆山工作刚满一个月的日子。当时,曾为传统农业县、在苏州各县区中排名“小六”的昆山,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突破重重阻力和困难,自费建设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短短6年的发展便一跃成为人均GDP全省之冠,在外向型经济大潮中抢占了先机。杨守松花了大半年的时间采访、写作这篇报告文学,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和丰富翔实的材料书写了昆山艰难曲折、成果累累的创业之路,讴歌了以吴克铨为代表的一群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实干奉献的典型形象,当年底在《雨花》杂志上首发后即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杨老师和汪书记两人为当年能有这段渊源在同一个城市见证昆山的蝶变腾飞和《昆山之路》作品的艰难诞生而唏嘘不已。


  谈话间,杨老师指着对面墙上的一幅字说:“这是我大学老师吴新雷先生的题字。”众人定睛一看,见那上面写着“昆曲源头就在傀儡湖——吴新雷”。吴新雷也是汪书记大学本科时的老师,汪书记与杨老师谈起他都颇为感慨:年近九旬的吴教授一直为阐发昆剧精华、传扬昆曲艺术不遗余力,这些年仍然奔波参加各地的昆曲学术活动,可谓一生钟爱是昆曲。本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昆曲艺术的理念,杨守松老师不仅将自己的工作室搬到“昆曲小镇”巴城,更是将自己全部精力投向了对昆曲的“抢救性”挖掘上。从2007年开始,他亲自对80余位70岁以上的海内外昆曲名家进行了“抢救式”采访,并分地域分行当记录了他们口述的昆曲史实。他写下了《昆曲之路》《玉山草堂》《昆曲大观》数百万字。昆曲艺术如何才能真正走进群众中去,让高雅的昆曲艺术散发泥土的芬芳,这是杨守松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杨守松老师在昆曲的发源地昆山巴城镇进行了许多探索。他策划创作了巴城版昆剧《浣纱记》,引进文化名人,开办昆曲讲座,为传承昆曲这一艺术瑰宝呕心沥血。



  室外笛声悠扬,室内聊意正浓。杨老师向汪书记分享了他的创作经历和退休生活,以及最新的昆曲画册、书籍。汪书记评价杨守松老师身上有一种难能可贵的作家气质,与昆山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完全契合,始终用心用情用笔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是江苏文坛名符其实的“不老松”。江苏赓续不绝的文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土壤,但像《昆山之路》这样反映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巨变的优秀作品并不多。他希望作家们向杨守松老师学习,按照娄书记在省九代会开幕式讲话中所要求的,抱有深沉的家国情怀、深厚的人民情怀和纯粹的艺术情怀,聚焦伟大时代,增强重大主题和现实题材创作自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生活、培育时代精神、引领时代发展的大作品”。汪书记说,从昆山之路到昆曲之路,从关注物质发展到关注人的发展,杨守松老师走过的创作历程,都说明“文学即人,人即文学”,只有关注现实、观照灵魂的真实的文学,才有恒久的生命力。




杨守松手稿

  受多年的带状疱疹后遗症之苦,杨守松老师在不到个把小时的交谈期间,几次因头部神经疼得吸气出声,但他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汪书记感谢他应邀担任“名师带徒”计划的导师,继续为培养文学新人、传续文学薪火贡献他的智慧和才情。依依道别之时,我们都在心里真诚地祝福杨老师永远健康、文学艺术之树常青!(翟之悦/文  刘玉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