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徐风《江南繁荒录》作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2020-10-28 17:24

  江苏作家网讯  20201024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钟山》杂志社、宜兴市委宣传部、译林出版社承办的《江南繁荒录》作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汪兴国,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译林出版社总编辑袁楠,宜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早其,宜兴市文联主席夏侯岭,宜兴市作协主席戴军,以及省内外知名批评家、编辑、媒体记者出席了会议。研讨会由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钟山》主编贾梦玮主持。

  2017年初至2018年末,徐风在《钟山》杂志开辟了散文专栏“繁荒录”,作为自己的“转型之作”,欲以一种平白的中国话语,构建出一个有生命温度的古典人文江南,表现“江南文化的当下境遇”。“繁荒录”曾获第三届《钟山》文学奖。颁奖词这样写道:“徐风以摇曳生姿的文字徐徐讲述着千年的江南文化风流,其系列作品在江南地带的一壶一茶一寺一碑一谣一人等风物人情的细节中,梳理出水乡江南的人文脉络。历史与现实,繁华与荒凉,道不尽的是江南源远流长的风骨品格、沧桑流韵。视野虽限于江南世情,笔力却深至人心魂魄。” 今年,“繁荒录”由译林出版社结集出版,定名《江南繁荒录》。

  汪兴国在致辞中表示,徐风从阳羡这样一个具有浓郁江南文化特征的地方出发,通过古往今来若干人物、器物和风情来书写江南故事,是他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为传承江南文脉、繁荣江南文化作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同时,徐风创办的陶都文学院,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为培植基层文学土壤、营造文学的氛围,做了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贾梦玮主持研讨会

  葛庆文在致辞中谈到译林出版社推出国内原创文学出版的动力和决心,而徐风的《江南繁荒录》就是这样一本有代表性的、有时代性的、有地域性特色的好的作品。

  徐早其在发言中说,徐风作为知名作家,没有辜负生养他的土地,他以个性化的视角、文学化的语言和平民化的情怀,巧妙地将文学精神和文艺审美融入《江南繁荒录》当中,其中倾诉了他多年来对宜兴的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此次对《江南繁荒录》的研讨,也是一份对宜兴文学的眷顾和对宜兴文学的鼓舞。

  阎晶明评价,《江南繁荒录》比文化散文更亲切、踏实,也有着比乡贤文人之作更开阔的视野,它强调江南又不是刻意拔高,而是在非常从容老道的叙述中让人可以看到江南的山川与草木,自然与人文,过去与现在。

  邱华栋直言《江南繁荒录》的结构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全书分为三个大的部分,每个部分下分四章,每一章又分好多小节。它既有非常精短的文字片段,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中篇的主题性的东西,最后组合起来是一本长篇体量的《江南繁荒录》。

  施战军提到书里的人物都是有弹性的,比如人可以既有文化理想,又有商业追求。“徐风不直接给人物下判断。这应该也是江南大地最值得寻味的地方,它容许好多种生命形态存在,在这生长,在这过活,在这过路。”

  “经过这么多年的突破,徐风已可以在小说与散文中自由出入。”汪政毫不吝啬他对《江南繁荒录》的喜爱。他评价说这是徐风的转型之作,有了格局的拓展、气势的增高、眼界的宏阔以及对江南概念的深入思考、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

  “当 ‘江南印象’越来越固化,这本书打开了我们对江南想象的另一扇窗。”在苏州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尧看来,《江南繁荒录》对于当代人物、当代乡村的书写非常重要。它不仅写到了江南的古代史,更写到了江南的现当代史。江南今天可能在我们的想象中,但其实延续在我们的世俗生活里。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潘向黎说,以往的江南书写大多诗性化、抒情化,但《江南繁荒录》写出了江南文化中暗黑的部分,写出了锦绣与繁华背后的荒芜与苍凉,写出了江南文化历史与现状中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部分。恰恰是因为阴影的存在,让江南的诗性和文脉变得更加立体。

  《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穆涛认为徐风借鉴了中国史书写作的传统,在人物方面尝试了“纪”与“传”的写法,在社会层面则尝试了“志”的写法。书中写到了乡村医疗,写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和情感,写到了那些关系和情感在改革大潮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其中大量史料的运用让这本书不仅具有了文学价值,还具有地方志那样的史料价值。

  《散文选刊》主编葛一敏说,在五千年文明进入挽歌时代,徐风能够付出这么大的心血,去记录、记载、复员、还原我们江南的地域、地理、历史、人文、文化、民俗、民风、民情甚至人情等,非常难能可贵。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说,《江南繁荒录》把散文定格的空间意识和小说的历史意识进行了一个结合,形成了江南的一种文化性的千里江山图。徐风以宜兴为一个点,把江南定位成一个文人气度。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认为对当代“江南”命名的冲动在这本书里特别突出。江南已经被符号化,规约着我们的江南想象,一个更为丰沛生机的江南被遮蔽。徐风写出了江南更辽阔的社会,一个民间的江南、野的江南、纳垢的江南。我们可以把徐风的写作视为固化的文人江南的格式化,再造多义的江南,也续写当代的江南。


  青年评论家、《钟山》编辑李祥说,正是徐风对于江南潜移默化的内在深切感知,使他可以从容避开江南意象或想象,直接进入江南的日常,深入江南生命机体的内部。借指认古典人文江南确认自身的位置和心灵归属,在重述江南故事中确证价值立场和亲证生命。在青年评论家、《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童欣看来,构建意识贯穿了《江南繁荒录》整部散文集,整部作品如同一座宝塔,第一层“青玉案”打捞圣贤名流的历史,第二层“声声慢”以实录的笔法为乡野无名之辈作传,而前两部分的层层铺垫最终指向的是江南文化的当下遭际。她认为《江南繁荒录》还可以倒过来读,从第三部往前回溯,重新认识并发掘那些历史深处早就埋好的伏笔。青年评论家傅小平、黄尚恩、罗昕也均就作品发表了自己观点和看法。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总结说,江南文化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典型的表现,江南文化中的开放精神、宽容精神、契约精神,都是我们今天国家民族复兴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从这个方面来看徐风的这本书,可以衍生出很多的话题讨论。

  徐风现场回应道,《钟山》邀写之初,他就想把过去大家习惯了的文人江南切换为民间江南。江南不是只有小桥流水、莺飞草长,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也有很多艰辛和苦难的故事。他希望提供一个民间江南,那里有江南人的生命和心声。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对众多的史料的选择和放弃,也让他发现了个人精神自传的轨迹。(文/汪楚红;图/俞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