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70后作家与青年批评家对话论坛”在南京举办

2019-08-22 16:41




      江苏作家网讯  2019年8月21日,《扬子江评论》在南京举办“70后作家与青年批评家对话论坛”。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汪兴国,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钟山》主编贾梦玮,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扬子江评论》主编丁帆,前来领取《扬子江评论》奖的作家余华,弋舟、路内、李宏伟三位70后作家,以及二十余位青年批评家参加了本次活动。
      论坛开场,丁帆重申文学批评精神,提出文学批评要始终秉持艺术性、思想性、时代性与批判性的原则,作家和评论家之间的对话,当中“尽管有很多话语可能是错位的,但在错位当中也可以发现新的生长出来的东西。”
      本次论坛分为三场,由70后作家弋舟、路内、李宏伟分别提出研讨论题,同与会青年评论家展开深入交流。


 
     首场研讨以“小说何以分南北?”为主题,青年评论家王晴飞主持。问题的提出基于弋舟的个人体验,他在自身写作的南方气质与外界关于北方写作的文学想象之间的割裂当中,敏锐地感受到小说的南北差异。这一话题引起了评论家的不同看法。多位评论家追溯了历史上的南北之别,同时提出:在今天这样交通、资讯十分发达的时代,是否还有明显的地域区隔?张涛认为,之所以会有小说南北的比较,恰恰是因为沟通增多了,文化相遇之后才会有比较。宋嵩认为,随着南北经济差距不断缩小、交通方式不断改进,南北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南北差异远小于东西差异。木叶以“我们都生活在宇宙的郊区”这一形象的说法,强调某种共同经验,认为伟大的文学不仅是南北同体的,也是雌雄一体的。刘大先提出,从更广大的视野来看,比起南北之分,中国文学更多地体现出“西方性”,我们的文学传统和创作观念直接来源于西方,当下在保持开放的同时,应该努力寻找中国小说的本土根源。而项静肯定了作家对于南北差异的敏锐嗅觉,她从先锋文学谈起,认为这一最早由南方文学提出的文学潮流,实际上调动了南方文学意象和文学传统,为当时固化的历史认知和经验处理方式引入了新的视角,在这个意义上谈南方文学,实际上说的是一种新的应对经验的可能性。金理则提醒我们,在谈地域写作的时候,要避免使其沦为地方土特产式的写作,也要避免类似的讨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论坛第二场由韩松刚主持,研讨主题是“内容提供者与小说家”。话题提出者路内由“内容提供者”这一新名词重新思考“小说家”身份,从产业资本、结构体系、文学性等多个维度打开了研讨话题。对此,周明全结合自身编刊经历,提出小说家和小说文本具有鲜明的内在精神气质,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内容提供者和小说家的差异。张定浩引用纳博科夫的说法,认为小说家“不仅是讲故事的人,还应当是教育家和魔法师”,他不是要提供一个付费用户想要的现成内容,而是让用户产生新的希望、新的要求。李振认为,在这两个概念中,小说家代表文学的理想性,而内容提供者对应文学的商业化问题,概念的并置对小说家构成了某种警诫,但总体上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冲突。有评论家深入分析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如李伟长认为小说家和内容提供者的角色的划分在市场化之前就已存在,与其说是两种不同的命名,不如说是两种文学体制此起彼伏的关系,其背后的购买者在传统文学中是一个想象性群体,只是在今天具体化了。这种经济行为在18世纪的艺术领域更常见,只要定制存在,这种体系就会一直存在,甚至未来可能只存在内容而没有小说家。也有评论家从文学流变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刘大先认为,关于文学和小说家的看法其实是不断变化的,内容提供者和小说家各有各的分工,当下生态转化还没有完成,没必要死守对小说家本质的认知。项静认为,比起面目清晰的小说,“内容提供者”反而令人充满期待,希望它提供新的可能性。
       第三场研讨主题是“让大象显性:‘后人类’时代,小说何为?”由青年评论家何同彬主持研讨。作家李宏伟由最近的新闻事件和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谈起,展望后人类时代“小说何为”这一问题。作家和评论家们对此进行了颇具想象力的讨论。曾攀认为,后人类时代机器化写作似乎是完美的,而小说要处理的可能就是它的对立面,比如不完美的、有缺憾的文化和人。王东东认为谈论这一话题,和我们需要调整某种整体观念有关,他将这一新事物纳入既有的“教养”意义上来认识和思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黄德海提出,进入后人类时代,人类头脑本身的局限性会不会限制人类参与思考和写作的竞争,在这个问题上令人充满无限的困惑。岳雯认为,在好的经典性的小说里,历史、现实和未来是完全能够包容在一起的,这样的小说可以把我们所有的处境都完整地呈现出来。我们用这样的小说来认识自己和整体人类的处境,这可能是后人类时代小说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方岩从科技对人的影响谈论了后人类社会的可能性,他认为科技一方面带来了恐慌,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发展和塑造的力量,可以刺激人类大脑和身体的某种潜能。黄平结合控制论和赛博电影对人类社会的思考,重新想象未来文学的面目,他认为“今天我们无法想象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来唤起文学对现实的回应,他肯定不是那种老的现实主义。谁能写出这样的作品,谁就将定义21世纪的文学”。
       最后,贾梦玮对论坛做了总结。(文/俞丽云;图/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