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李凌:我读季玉

2023-09-18 11:19

  季玉这样给自己定义,离文学很近也很远的人,我的解读大概就是内心对文学的评判吧。很近,是对文学的热爱和不放弃;很远,如果想让自己的内心和文学更近一些,那就势必要离与文学无关的圈子远一些,哪怕是文学圈子。不知我这样理解对不对?因为越走进她,越发对她的理解更深一层,深的是别人无法走进的极狭小又宽阔的那个地带。

  和季玉相识是在省作协举办的青年作家读书班和高研班,两次近距离的接触,时远时近,作家都有一种心理,一种气息的相通,足以让两个人走近或者远离,无关此人的品性与否,何况写作的女人又多良善和细腻敏感呢。她在淮安,我在徐州,二地相距高铁一个小时零八分的距离,她来过,我去过,一来二去,感情也就自然升华。

  两次的学习,远远近近,言谈、面貌和笑容,直觉告诉我她是真诚又直爽的人,看她的微信圈,又是那么坦荡、侠义,有敢于直言和打抱不平的仗义,有对普通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悲悯。这些,也是我对她片面的认识。

  2019年,我在徐州运营一家24小时城市书房,纯公益性质,启用十多位本土女作家做志愿者,为读者义务服务,邀请专家、学者、教授举办系列的品牌读书会,如二十四节气茶会、道德讲堂、玫瑰之约、大学生云曦书会、首届徐州诗人节的筹办、作家新书发布会、研讨会、朗诵会等读书活动,运营有声有色,女作家志愿者也成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多家媒体争相报道。此时,季玉和我联系要来徐州学习考察,我欣然应允,她率领女团而且都是各行业的佼佼者一把手来徐参观并深入交流,我特意安排几位优秀女作家全程接待陪同畅聊,云龙湖畔、云龙山观景台、九里山下圣旨博物馆、龟山汉墓、博物馆等代表徐州两汉文化和具有特色的风景处都留下双方友好欢快的足迹,牡丹花下、云龙山前都留下曼妙身姿的合影,夜影婆娑的云龙湖畔我们畅饮交谈,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依依惜别中,季玉和她的同伴力邀淮安再见!

  三年后,终于,我和几位徐州女作家还愿般驱车淮安拜访了季玉和她的女同伴,她热情给我们当向导,带我们去参观了周恩来故居,了解了里运河文化,请我们品尝正宗淮扬菜,最后,她把我们引到了邱心如女子文学研究会驻地——桐园,一处散发着书香气息的雅致幽静的庭院。在这里轮流值班的也是一帮爱读书爱文学写文章的知性女子,纯义务服务。这里还挂上了江苏省作协创作基地、扬子江文学驿站、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等牌子。高品位的文学活动一场接一场,“我们为什么写作”——“女性与文学”江苏知名女作家创作研讨会已举办四届,很荣幸,我受邀参加了第四届研讨会,省作协副主席、著名女作家鲁敏到场。从活动主题,我们不乏看到季玉对文学、对女性的关注和情怀,我们也不难理解和感受到季玉的内心在寻求一个答案,一个全世界都在不停探索的课题,关于女性在当今社会处于的地位和价值。身为女作家的她关注女性和文学的问题,并为此做出努力,她的这种精神是我们要学习的,同时,也是我们更多女性要深入思考的课题。桐园,创造了淮安文学高地,为广大读者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精神家园。她们还创建了邱心如女子文学研究会微信公众号,并以此为平台,专发以女作者为主的原创作品,定期推荐、转发大家、名家之作,面向全国,搭建了女性文学创作交流、展示平台。

  70后的季玉,从事文学创作近30年,发表、出版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其中长篇小说《遍地温暖》《一叶知秋》分别获淮安市第五届、第八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长篇小说《源乡》为江苏省作协重点项目签约作品、淮安市文联签约作品,数篇短篇作品获奖。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源乡》,是一部以苏北农村为原型的非虚构小说,她在创作谈中对《源乡》的定位是,是她自己的一部精神疼痛史,是一部关于生命因果的探源之作,是一部作为一名写作者终究要写的献给故乡的跪乳之书。

  等更近一步接触季玉,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完全诠释了这种感知。不善言辞,多愁善感,无处不在的感伤,深锁的眉头,忧郁的眼神,紧抿的嘴唇,凝重的表情,这是我看到的让人费解的季玉,和我们平时了解的她完全不同,或许这才是文学中要表达的季玉。哪一个是真实的季玉?都真实,一个外在,一个内在,真实而矛盾地并存。现实处事的她是热情的,真诚的,直爽的,侠义的;而内在的她却是忧虑的胆小的敏感的孤独的,说她胆小,我亲历过,晚上睡觉时,独处一室,她连弱小虫子的尸体都害怕,甚至夜晚睡觉不敢关灯,她如此柔弱,这个是我想象不到的。我想,如果把她放到荒郊野外,恐怕她连生存的能力都没有。这和平时勇于仗义执言的她完全两面,这一点让我疼惜。但是,二者又并不矛盾,她的热烈情怀,是对文学而言;她的忧伤,来自于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有了这种思考,才有文学的存在,创作出的作品生命力才会持久,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我们有过三次采风的近距离相处,这让我认识了真实的季玉,已走出乡村多年的她,对农村和生活在那片土地亲人的牵挂、忧心和同情,对以土里刨食的乡亲们投去深切的悲悯情感和关注,以及她不为人知的焦虑、无助和孤独感,不仅是回望故乡之痛,这里也有更多的复杂成分,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和对命运的感同身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惆怅!文字是她最好的表达。我一点也不奇怪她的这种复杂性,因为,那就是真实的她,独处时极易陷入情绪和思考的女作家。她们骨子里都是属于孤独的、文学的、乡情的,却又何尝不是在享受这种“孤独”呢?这种孤独对创作者来说,是愉悦的,是享受的,用独特的视角感知这个世界的日新月异。她的善良和悲悯情怀,不是狭义的,而是带有广阔的文学特性,也是季玉独有的特质。对社会的思考,对文学的追求,对女性生存命运和境遇的追问和努力探索,女性和文学,是她内心最大的两股力量,她以无畏的精神不断地寻求真理和答案。

  真诚地祝福季玉,希望她初心不改,勇往直前,创作出更好的文学作品。